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一般的老师。
B.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个平民的死也有比国家兴亡更重要。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09 05:3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及,字幼几,其先范阳人,后徙郑州。父覃,左拾遗。及举进士,再调升州观察推官。寇准荐其才,擢大理寺丞、知兴化军。以殿中丞通判曹州。州民赵谏者,素无赖,持郡短长,纵为奸利。及受命,谏在京师,乃谒及,及不之见,慢骂而去,投匿名书诬及,因以毁朝政。会上封者发谏事,命转运使与及察其状。及条上谏前后所为不道,诏御史劾得其实,斩于都市,及由是知名。擢知陇州。

初,置提点刑狱,内出及与陈纲二人名付中书。明日,以纲使河北,及使陕西,特迁一官。还判三司磨勘司,出知凤翔府,徙延州,除三司户部副使,为淮南转运使,累迁太常少卿、知秦州。议者以及谨厚,非守边才。及至秦州,州将吏亦颇易之。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改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召还,勾当三班院,再迁尚书工部侍郎,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特赠礼部尚书,谥恭惠。

及资质清介,所治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在杭州,恶其风俗轻靡,不事宴游。一日,冒雪出郊,众谓当置酒召客,乃独造林逋清谈,至暮而归。居官数年,未尝市吴中物。比去,唯市《白乐天集》。在河南,杜衍为提点刑狱,间与衍会,而具甚疏薄。他日,中贵人用事者至,亦无加品,衍叹其德。娶张氏,性嫉悍。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选自《宋史•李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B.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C.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D.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拾遗:拾遗是古代一种官职,职责是指出皇帝决策的错误之处,隶属谏诤机构。分左拾遗和右拾遗,右拾遗地位级别比左拾遗高一些。
B.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分三甲,分赐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尚书:最初是掌握文书奏章的官职,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与侍郎为六部的正副长官。
D.林逋:宋代著名隐逸诗人,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及因才能受到寇准的推荐,一生多次获得升迁。最后官至礼部尚书。
B.李及性情谨慎忠厚,当时的人认为他没有守边之才,到了秦州,那里的军吏也轻视他。
C.李及为官清廉正直,不与人饮宴游乐。不管是权贵还是朋友前来,他都没有特别加以招待。
D.李妻张氏的凶悍善妒,李及唯一的儿子被张氏所杀,只好以弟弟的儿子嗣后。
【小题4】把文中画横钱的句子翻译成则代汉语。
(1)谏在京师,乃谒及,及不之见,慢骂而去,投匿名书诬及,因以毁朝政。
(2)在河南,杜衍为提点刑狱,间与衍会,而具甚疏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追谥”是人死之后为了追念其生前给人的种种影响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C.“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嵇康集跋

清黄丕烈

六朝人集存者寥寥,苟非善本,虽有如无。此《嵇康集》十卷,为丛书堂抄本,且匏庵手自仇校,尤足宝贵。历览诸家诗目,无此集宋刻,则旧抄为尚矣。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去冬曾作札往询其旧藏残本《元朝祕史》,今果寄余,并以此集及元刻《契丹国志》、活本《范石湖集》为副。余赠之番饼四十枚。闲窗展玩,因记数语于此。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嘉庆丙寅寒食日,晨雨小润,夜风息狂,荛翁书。

四月望后一日,香严周丈,借此校黄省曾本,云是本胜于黄刻多矣。余家亦有黄刻,暇日当取校也。前不知汪伯子为谁何,今从他处记载,知其人乃浙籍而寄居吴门者。家饶富,喜收藏骨董。郡先辈如李克山、惠松崖,皆尝馆其家,则又好文墨者也。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然思后人得其物,而思其人,俾知爱书好古,昔有其人,犹胜于良田美产,转徙他室,数十百年后,名字翳如,不更转悲为喜乎?伯子号念贻云,余友朱秋崖乃其内侄也,故稔知之。荛翁又记。

又曰:是书余用别本手校副本备阅。于丁卯岁为旧时西宾顾某借去,久假不归,遂致案头无副,殊为可惜。顷因启厨见此,复数语,俾知此本外,尚有余校本留于他所也。癸酉五月廿有六日,复翁。其去得书之日,已八阅岁矣。

(选自《嵇康集校注》)

注①匏庵:明朝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世称匏庵先生。②番饼:旧时对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的俗称。③汪伯子:这十卷《嵇康集》曾经的一位收藏者。④荛翁: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的号,下文的“复翁”也是他的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B.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C.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D.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刻,指宋代刻印的书籍。宋代,雕版印刷术盛行,雕版印刷、批量生产的书籍就叫刻本,刻本是相对于手抄本而言的。
B.嘉庆,皇帝年号。明清时期,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人常用皇帝的年号代指皇帝,如明朝的万历、崇祯,清朝的康熙、乾隆等。
C.西宾,又称“西席”。古人的坐席分宾主。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坐最尊贵的坐东朝西的席位,称为“西宾”,主人则面朝东坐,称为“东家”。
D.跋,文体的一种,在这里用作动词。书籍中的跋主要是用来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通常正文前的叫序,正文后的叫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介绍了《嵇康集》的,并肯定了这十卷书有极高的价值,同时还肯定了吴匏庵先生亲手校对其中的谬误,使得此书更为宝贵。
B.文章第二段,作者肯定了藏书的价值。在作者眼中,收藏书籍、写下跋语留给后人,自己的姓名也会被人铭记,这远比留下田产家财有意义。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介绍自己曾手抄了一份《嵇康集》,作为阅读的副本,但后来被顾某借去,顾某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所以自己一直没有可供阅读的副本。
D.全文围绕《嵇康集》而作,作者不仅记叙了与此书有关的各种琐事,也有一些即兴而发的议论,可见作者作为藏书家,对书籍的一片赤诚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得此于知不足斋。渌饮年老患病,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
(2)是书之出于其家固宜。后人式微,物多散佚,可慨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记 胜:尽,全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称道
C.思垂空文以自 见:看见D.略其行事 考:考证
【小题2】对《报任安书》中的思想与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B.司马迁认为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C.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写得情真意切;作者“为情而造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D.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小题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