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足以用来尽享视觉和听觉的乐趣,相信是可以快乐的。
B.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世上的人竭力指责他,然而他也并不感到更加哀伤。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努力飞翔,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26 03: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将录

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

元和五年,中黄门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奈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难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兵,也叫禁军,是封建王朝保卫君王的直属精锐部队,驻扎在王宫四周。
B.中臣,德行中等的臣子。《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C.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符信,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C.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做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廷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躬愚无以副卿此意可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C.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D.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敕,也写作“勅”或“勅”,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贬鹦臣僚。
D.翰林学士,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掌制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王安石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藏到厕所里。
C.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插。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土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最终遭到贬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同类题4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会试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宋)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丈以为

初,菜园有尚书,有地于城南五旦,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布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B.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C.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D.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如《游褒禅山记》。
B.籍,本义为祖居地登记册,用来记录人或物对国家或组织的隶属关系,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期,负责执掌文书等,在君主左右办事;文中指办公场所尚书府衙门。
D.圣人,古代圣明君主及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者;儒家典籍多指尧舜孔孟,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栖和尚眼光与常人不同: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他却觉得可以用来建佛院。
B.可栖和尚有自知之明:小型建筑可以通过行医募资,但佛殿耗资较大,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最终是由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
C.作者善于观察分析:佛教徒擅长“以小致大,以难致易”,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用力勤,刻意专,不苟成,不求速,还有智力因素。
D.作者思维深刻全面:在这篇记中,他记述了佛寺修建,表彰了释家的才智与勤奋,反思了儒家弊端,探索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

(2)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