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06 11:1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起兴引出下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汉代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B.“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刘兰芝产生了一种印象: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也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C.“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D.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铺垫。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郑 封:边界
B.朝济而夕设版 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C.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D.人之力而敝人,不仁     因:因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焉用亡郑陪邻
B.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臣壮也,犹不如人 阙秦而利晋,唯君图
D.夫人之力不及此 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因人之力而
②夫晋,何之有
③晋函陵,秦军氾南
④吾其还也。亦
⑤越国以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4】以下大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撒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妇女无所来告良
B.哙拜  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C.君我呼入 击破沛公军
D.待大王来 常身翼蔽沛公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著名人物。项羽虽未做过皇帝,但司马迁也把他列入本纪。
B.“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最尊;“亚父南向坐”,“南向”次之;沛公、张良北向西向坐,座次卑微。从这可以看出项羽的刚愎自用。
C.山东:山的东面。因“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故所指地域不尽相同。《鸿门宴》中的“山东”指的是崤山,即函谷关以东。
D.季父,古代兄弟排行,长兄为伯,次兄为仲,再次者为叔,后者称季。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有三个月,三个月依次以孟、仲、季相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邦借故离开宴席,项王派都尉陈平召回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刘邦是有防范之心的,害怕他逃跑。
B.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必将后患无穷,他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布置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恼怒不已。
C.迷信武力的项羽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对他的逃脱不以为意,失去了铲除政敌的绝好机会。
D.“鸿门宴”从某种层面来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在整个事件的演变中,两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