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都出自教材中我们学过的篇目,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4)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13 07:5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王永蹈,本名银术可,初名石狗儿。大定十一年,封滕王,未期月进封徐王。二十五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二十六年,为大兴尹。章宗即位,判彰德军节度使,进封卫王。明昌二年,徙封郑王。三年,改判定武军。初,崔温、郭谏、马太初与永蹈家奴毕庆寿私说谶记灾祥,毕庆寿以告永蹈:“郭谏颇能相人。”永蹈乃召郭谏相已及妻子。谏说永蹈曰:“大王相貌非常,王妃及二子皆大贵。”又曰:“大王,元妃长子,不与诸王比也。”永蹈召崔温、马太初论谶记天象。崔温曰:“年有兵灾,属兔命者来年春当收兵得位。”郭谏曰:“昨见赤气犯紫微,白虹贯月,皆注丑后寅前兵戈乱事。”永蹈深信其说,乃阴结内侍郑雨儿伺上起居,以崔温为谋主,郭谏、马太初往来游说。河南统军使仆散揆尚永蹈妹韩国公主,永蹈谋取河南军以为助,与妹泽国公主长乐谋,使驸马都尉蒲剌睹致书于揆,且先请婚,以观其意。揆拒不许结婚,使者不敢复言不轨事。永蹈家奴董寿谏永蹈,不听。董寿以语同辈奴千家奴,上变。是时,永蹈在京师,诏平章政事完颜守贞、参知政事胥持国、户部尚书杨伯通、知大兴府事尼庞古鉴鞫问,连引甚众,久不能决。上怒,召守贞等问状。右丞相夹谷清臣奏曰:“事贵速绝,以安人心。”于是,赐永蹈及妃卞玉,二子按春、阿辛,公主长乐自尽。蒲剌睹、崔温、郭谏、马太初等皆伏诛。仆散揆虽不闻问,犹坐除名。董寿免死,隶监籍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曰剌以卫王永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节选自《金史·完颜永蹈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日剌/以卫王永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B.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日刺/以卫王永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C.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日剌/以卫王永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D.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曰剌/以卫王永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后来对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威胁,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丑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二位。古人把地支与天干巧妙组合用来纪年,又把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丑对应的生肖是蛇。
C.紫微就是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在北斗北,以北极为中枢,像屏藩的样子。古人常常观察星象来预测吉凶祸福。
D.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永蹈出身显贵,深受重用。身为皇亲贵胄,他被封为滕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徐王。在章宗一朝也曾加官进爵,身居郑王高位。
B.完颜永蹈迷信谶语,私欲膨胀。他受妖言蛊惑,利令智昏,深信天象变化是江山易主的预兆,从而激起勃勃野心,最终自食其果。
C.完颜永蹈不守臣道,阴谋篡位。他勾结内侍窥视皇帝起居时间,用韩国公主下嫁的方式谋取到河南军队的援助,妄想推翻皇帝,取而代之。
D.章宗皇帝处置有度,奖惩分明。他惩处轻重有别,对完颜永蹈一家及叛乱主谋处以极刑,对其他相关人员从轻处理;对举报者予以重大奖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揆拒不许结婚,使者不敢复言不轨事。永蹈家奴董寿谏永蹈,不听。
(2)仆散揆虽不闻问,犹坐除名。董寿免死,隶监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按功绩大小,政治权力的高低来划分的。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只入朝觐见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劝说,还是推辞,都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C.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悖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向他问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令;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受到了宣仁太后的赞扬。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⑵ 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亷,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

(选自《晋书·虞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B.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C.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D.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秦始皇开始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博士,古代的一种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朝承袭下来。唐朝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教授官。
C.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三坟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则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纬是一种社会思潮,其中有大量古代神话民俗文化的记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喜不慕名利,安贫乐道。虞喜对名利看得比较淡薄,皇帝也认为他圣德钦明。他虽然高枕于柴门,却自得其乐。
B.虞喜屡被举荐,拒不应召。虞喜对出仕没有兴趣,屡次被推举为孝廉、秀才甚至是博士,但他一一推脱不就。
C.虞喜志行高洁,潜心研究。虞喜少年时期就有很好的操行,后来长期潜心于古典经学及天文历算的研究,受到肯定。
D.虞喜精通天文,敢于突破。虞喜的《安天论》对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和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壳层的浑天说进行了质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2)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