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选出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公子与侯生决B.张良出,要项伯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道芷阳间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27 04:4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子集注序

明谈恺

欧阳文忠公撰《四库书目》,言《孙子》注二十余家。予所见仅此:汉有曹操,唐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有张预、梅尧臣、王皙、何氏。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今《新书》不传,见于《李卫公问答》者,机权应变实本之《孙子》。注多隐辞,引而不发。操之所以如鬼也。杜牧《自序》云:“孙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有败,勘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予解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计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丸不能出于盘也。”牧未尝用兵,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人各有见,未必为樊川(1)也。李筌注依《太乙遁甲》,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意古书散逸久矣,孟氏、贾林、杜佑,即唐纪燮所集者。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梅尧臣注,文忠公谓其当与“三家”并传,晦翁(2)有定论矣。孟氏、贾林、王皙、何氏,虽言人人,而皆于观者有所裨益。此注之所以集也。

夫兵,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不素习承平之时,姑试于有事之日,吾不知其可也。故生而悬弧(3),长而习射,冬而讲武,凡人所当知者也。诗云:“文武吉甫(4),万邦为宪。”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又曰:“我战则克。”圣人之所以教者也。余夙有四方之志,每涉猎群书,而尤嗜《孙子》。《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至于战守、攻围之道,批抗、捣虚之术,山林、险阻之势,料敌、用间之谋,不毕具。其它韬钤机略,孰能过之?然其言约而,近而远,未易窥测。今观诸家所注,或本隐以之显,或由粗而识精,或援史而证之以事,或因言而实之以人,于是《孙子》之微词奥义彰彰明矣。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予奉命督军虔台,进武弁及生儒问之,无有知是书者。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节选自《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1樊川:杜牧,号樊川居士。2晦翁: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3悬弧: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4吉甫:人名,尹吉甫,有文德武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必为樊川也   病:毛病,缺点
B.虽言人人 殊:特别
C.不毕具 靡:没有
D.然其言约而     该:完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于《李卫公问答》者   姑试于有事之日
B.注多隐辞 勘事迹
C.知丸不能出于盘也 凡人所当知者也
D.计临时 然不素习承平之时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胜利,违背了就失败。
B.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C.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
张预选取在带兵打仗获胜方面迎合《孙子》观点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在研究《孙子》上多有发明创造。
D.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所以说,《孙子》十三篇文章,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②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小题5】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
【小题6】请结合文意说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夫晋,何厌
D.①斯天下之民至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