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中唐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的代表。
D.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作品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29 03:4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①。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xiá),宋代武官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虎亦去(______) 必坐守之,以其醒(______)
【小题2】对“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但是,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有与无,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试验。
B.这样,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有理或无理,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
C.这样,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真是假,终究没有什么可以检验。
D.然而,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实是虚,终究没有什么能得到验证。
【小题3】“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______,本文中“子由之说”的具体内容指的是______。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小题5】文中指出婴儿、醉人、夜归人所以“不惧虎”,都是因为“无知”,根据文意,请指出各自“无知”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