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9 03:1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 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救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父:称年长者。②阃:kǔn郭门的门坎。这里指朝廷以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B.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C.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D.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为古代帝王庙号之一。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史记》中记载《匈奴列传》。
C.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在其前往往加姓名,如“冒顿单于”。
D.虏,我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其他如称南方外族为蛮;称东方外族为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直言进谏。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来抵御匈奴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
B.冯唐颇有见识。冯唐认为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应由将军来主断,这样才能利于将军成功。
C.冯唐主张宽恕。冯唐认为因为种种原因,不要因为边关士卒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处罚他们。
D.冯唐巧救魏尚。汉文帝询问“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乘机委婉地指 出对魏尚处罚不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贻:遗留,留下。
C.圣人无师。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C.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省。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一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静台先生传

明朱鹤龄

①先生讳伟,字道升,少育于沈给谏仲子嘉谟家,从其姓,后乃归宗。先生幼而至性过人。母目矐,以舌舐之,竟复其明。七岁丧母,每哀啼,父为之感泣,先生乃更破涕为欢。父疑之,阴察枕席,皆斑斑泪痕也。读书沈氏塾中,有神童称。嘉谟奇其颖悟,庙见而子之。弱岁名籍甚,试冠军。

②嘉靖壬子举于乡,所制经义为世宗尚,自王文恪四家而下,即屈指及焉。屡困公车,笃志圣贤之学,与唐公荆川、许公敬庵、耿公楚侗讲明濂洛渊源。其学以主静为宗,验之行履,动止皆有绳度,海内从学者数百人。

③尝过鄱阳湖,巨盗胁之以刃,端坐不慑。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先生衔沈氏恩,思报之。嘉谟子死漕卒之难,家政旁落。先生白备兵使者蔡公,置佼奴于法,为经纪其家,家复振位。从子琦、琉、珣,少皆有颖质,先生痛其失帖,躬督课之,卒皆成进士。

④万历庚辰复上春官不第,乃谒选得南阳府推官。唐藩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暇则引诸生与之谈说经义。行部开封,汝宁有进例金者,立却之。暑篆内乡新野二邑。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⑤应擢台省,当事欲为庚数年。先生曰:“某岂欺君父以美官者耶?”不可。稍迁工部营缮司主事。课税荆关,荆故脂膏,先生为文矢江神,不以一钱润私橐,尽弛商人法外征。濒江沙市,十里泥泞没骭,先生捐俸筑石堰,植以榆,行旅便之。会言者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制下工部覆,具言荆厂竹木自四川建昌诸路浮江而下,而彼地连岁用兵,商贾少至,以故税额减于前,实无赃私可摘,请特免考核。诏许之。

⑥先生既归,键户养疴,终日默坐,竟至贫困不给。以癸已十月卒,年七十有一。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所著《学聚録》《正学编》等行于世,学者称为静台先生。

⑦李临川先生曰:尝见静台先生住京师崇国寺中,朝幕静坐。每月朔望必书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侍坐移时,方课学业。弟子问故。先生曰:“可为求放心一助。”先生尝额其书斋云:“无求胜在三公上,知足常如万斛余。”

注:①庙见,婚后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②唐藩:明代南阳藩王朱桱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岁名籍甚,试冠军 辄:总是
B.唐藩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  辟:死刑
C.某岂欺君父以美官者耶 市:购买
D.会言者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  劾:揭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幼时性情淳厚过人,因其孝心而使母亲复明。在沈氏塾中读书时,有神童之称。沈嘉谟见其聪慧有悟性,把他当做儿子抚养。
B.先生乡试考中以后虽然屡屡不能考中进士,但他与唐荆川、许敬庵、耿楚侗等人研究周程理学,而且做到知行合一,因而海内知名。
C.为报答沈氏的养育之恩,在沈家没落之时,先生向备兵使者蔡公禀报情况,将佼奴绳之以法,帮助沈氏恢复了家业,并教导其侄辈学业。
D.先生住在京师崇国寺中时,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先书奉孔子之位,才给弟子们传授学业,并告诉弟子这样做才可以更加放心地做学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
(2)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小题4】文章第六段说“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静台先生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他无愧于“君子”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