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语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
(大鹏鸟)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能计划着往南飞去。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之处,那就只能拿芥草作舟了。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在外面没有期望能效劳的勉强算得上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凡是年老有德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06 01: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之六世孙也。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迁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出为衡阳太守。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时齐明帝作相,闻嘉之,引为领军长史,甚见赏纳。及即位,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诠序著称,迁侍中。

建武末,为吏部尚书。是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朝政,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亮自以身居选部,每持异议。始亮未为吏部郎时,祏帝之内弟,故深友祏,祏为之延誉,益为帝所器重;至是与祏情好携薄,祏昵如初。及祏遇诛,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内宠,亮更弗能止。外若详审,内无明鉴,其所选用,拘资次而已,当世不谓为能。既而东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倾侧取容,竟以免戮。

义师至新林,内外百僚皆道迎,未能拔者,亦路送诚款,亮独不遣。及城内既定,独推亮为首。亮出见高祖,高祖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而弗之罪也。高祖受禅,迁侍中,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天监二年,转左光禄大夫。元日朝会万国,亮辞疾不登殿,设馔别省,语笑自若。数日,诏公卿问讯,亮无疾色,御史中丞乐蔼奏大不敬,论弃市刑。诏削爵废为庶人

四年夏,高祖宴于华光殿,谓群臣曰:“朕日昃听政,思闻得失。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

亮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遭母忧,居丧尽礼。八年,诏起为秘书监,俄加通直散骑常侍,数日迁太常卿。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年卒。谥曰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王亮居乱世,势位见矣。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及奉兴王,蒙宽政,为佐命,固将愧于心。其自取废败,非不幸也。易曰:“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亮之进退,失所据矣。惜哉!

(取材于《梁书》卷十六)

(注)商纣王无道,微子劝说无用而离开;箕子劝说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比干规谏而被处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才俊以为士林馆 延:邀请
B.凡所除拜,悉内宠   由:经由
C.亦路送诚款 间:有时
D.宜各尽献 替:废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南土卑湿     不物喜,不以己悲
B.闻嘉之  太守归宾客从也
C.祏昵如初     曾不知老将至
D.未能拔者     距院东五里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王亮因为是名家子弟,宋末被选拔娶公主为妻
B.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江祏)多次进宫选拔人才,被士子们所信服
C.诏削爵废为庶人:皇帝下令削去王亮的官爵,将他废为庶人
D.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他对于取舍的把握,怎么会与三位仁者如此不同呢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②颠而不扶,安用彼相。
【小题5】根据选文及相关内容,完成(1)(2)题。
(1)王亮死后,谥为“炀子”。《礼记》中说“闻其谥,知其行也”,《逸周书·谥法解》中说“去礼远众曰炀”,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皇帝赐给王亮这一谥号的理由。
(2)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如《红楼梦》中“贤孝才德”的(甲) (姓名),谥号为贤淑贵妃,此为官谥;如东晋诗人(乙) (姓名),谥号为靖节先生,此为私谥。
【小题6】姚察认为“亮之进退,失所据矣”。意思是王亮在仕途上的进退失当,在于他失去了所应凭借的“仁”的标准。你是否同意姚察的观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鞔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萎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 文 王 为 西 伯 断 虞 芮 之 讼 始 受 命 吕 望 伯 夷 自 海 滨 来 归 之 武 王 伐 纣 不 期 而 会 孟 津 之 上 八 百 诸 侯 皆 曰 纣 可 伐 矣 遂 灭 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共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也,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为郎中。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鞔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注)①辂(lù):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cuī):椽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B.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C.关中,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D.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擢、陟、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
B.西望夏口:向西
C.方其荆州:打破
D.横赋诗:长矛
【小题2】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小题3】翻译文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