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热爱生命》第一段使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试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5-10 06:4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巴尔扎克之死
〔法国〕雨果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匆匆吃罢晚饭,我乘出租马车赶到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林阴大街14号。我按了门铃,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打开了,一个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何贵干?”女仆问,她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六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已撒手不管他了。今天早上六点,先生不能说话了。夫人派人找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做了临终涂油礼。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再也看不见东西。他过不了今夜。如果您愿意,先生,我去找德·舒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蜡烛刚刚照亮客厅富丽的陈设和挂在墙上的波布斯以及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大理石胸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伫立在昏暗中。一种尸体气味充满了屋子。
德·舒维尔先生走进客厅,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要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个走廊,登上铺着红地毯和摆满艺术品——瓷瓶、雕像、油画,搁着珐琅制品的餐具橱的楼梯。在穿过另一道走廊后,我看到一扇打开的门,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记叙巴尔扎克的死亡,写出了死亡的不可抗拒,也暗寓死亡并非巴尔扎克的终结。
B.文章多次写道女仆在哭泣,这从侧面说明巴尔扎克的病已回天无力,也说明巴尔扎克平时待下人友好,关怀备至。
C.巴尔扎克认为雨果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议员的头衔的行为不可理喻,他很迷恋权力,不满雨果蛊惑人心。
D.雨果捏紧巴尔扎克的手,是想通过这样的动作把他的感情传递给巴尔扎克,唤醒绝望心死的巴尔扎克,但没作用。
E. 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死亡过程如果采用隐讳或艺术的笔法来写,或许将更能使巴尔扎克美好的形象永远存于世人心中。
【小题2】(小题2)文章三次(划线处)写了巴尔扎克的胸像,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题3)雨果追忆巴尔扎克,留下了一代巨匠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但追忆这样一位文学史的杰出人物,作者为什么要把文章的气氛渲染得那么恐怖、压抑甚至是恶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
一个世纪以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它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远远不止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是欧洲全部艺术中的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艺术和生命是统一的。就作品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而言,没有胜过托尔斯泰的了。他的作品几乎常常具有一种自传的特点,从他二十五岁起,他的作品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他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补充我们对他的认识,使我们一天一天的明了他的意识的演化,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
他经历了“青少年荒漠时期”。荒凉的沙漠,一阵阵狂风猛烈地刮着。他很孤单,他的头脑处于持续不断的狂热状态。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又为自己找到了并实验着种种学说。在这当中,他丧失了所有的信念。十六岁时,他便不再祈祷,不再去教堂。他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他想卖掉自己的马车,把卖的钱分给穷人,还想把自己财产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散发给他们,他想不雇佣仆人…… “因为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人。”病中,他写了一本《人生规则》,书中天真的为自己定下了责任,“研究一切,深化一切:法律、医学、语言、农业、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和绘画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坚信“人类的命运在于;再断的完善”。
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他发出非难战争的呼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在这片繁星点缀的广袤天空下,人们难道不能安适地生活吗?他们在这里怎么会保存着凶狠、仇恨和毁灭同类的情感?人类心中所有恶的东西都应该在与大自然接触时消失掉,这是美与善的最直接的表现。”
《战争与和平》是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众多的人物和激情涌动其中。在波涛汹涌的人类的汪洋大海中,一颗灵魂巍然雄踞着,镇定自若地鼓动着和遏制着暴风雨。在凝视默思这部著作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荷马和歌德,尽管精神和时代都大不相同。然而,我看出,在托尔斯泰创作的那个时期,他的思想确实是从荷马和歌德:那儿汲取了营养。为了很好地感受这部作品的威力,必须体会它潜在的统一性。大多数的读者有点近视,只看见其中的无数细枝末节,他们迷失在这片人生的森林之中。必须登高远眺,用目光去环抱那自由的天际以及那一片树林和田野;那我们就会窥见这一部著作的荷马式的精神、永恒法则的静寂、命运气息的有力节奏、所有细节与之相连的整体情感,以及如同《创世纪》中的威临海上的上帝似的驾驭着其作品的艺术家的才华。
开始时,大海平平静静。和平,战争前夕的俄罗斯社会。前一百页以一种沉着镇静的精确性和卓绝的嘲讽,反映出灵魂之虚幻。可是,波涛开始涌动,俄罗斯军队挺进奥地利,宿命在主宰着。在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着一切。听凭命运的摆布就是好!纯粹行动的幸福,正常而健康的状态。被扰乱了的精神重新找到了平衡。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涛止息了。心灰意冷、焦躁不安的芸芸众生又在沮丧绝望,在城市的混浊气氛中,在黑夜中,四处徘徊,游荡。对于这些贫血的心灵,是到了用战争的风暴来重新刺激一下的时候了。祖国遭受侵略。一切心灵通过热情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对神明的律令的屈从而结合在一起了。“严肃地、认真地接受战争那可怕的在所难免……最艰难的考验就是让人的自由屈从于神明的律令。心灵的纯朴在于对神明的意志的屈服。”总之,俄罗斯民族那显而不露的悲壮的宿命观,终于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那数百个英雄,各有特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是士兵、农民、贵族、俄罗斯、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他们特殊的生命力又如何去看呢?这里面没有任何的临时编造。对于这一系列欧洲文学中毫无雷同的肖像,托尔斯泰事先作过无数的草图,他说“那是由数百万个构思组织起来的”,他在各个图书馆里查询,动用了家庭档案、自己从前的笔记以及他个人的记忆。
的确,《战争与和平》的荣光在于整个一个历史时代的复活,在于民族的那些变迁与民族战斗的复活。它真正的英雄,是各民族人民。
(摘编自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陈筱青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传记采用评传结合的手法,从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作品价值、艺术才华等众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全貌。
B.托尔斯泰曾经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为自己定下众多责任,他相信命运在于不断的完善,可见他当时处在探索、找寻、尝试的“青少年荒漠时期”。
C.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后,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大自然如此美妙,人们为什么不能安适地生活,为什么保存凶狠、仇恨的感情。
D.托尔斯泰认为在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一切,《战争与和平》是他非难战争的典型作品。
E.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主要是因为场面浩大,人物繁多,人物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
【小题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最好的朋友,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托尔斯泰的作品“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章。概括式的结尾高度评价了《战争与和平》的价值和意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