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的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选取了乘火车路途中的横截面,通过第一人称“我”对女孩外貌、动作、心理的观察和描写,全方位全视角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
B.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进我坐的二等车厢,遭到了列车员的谩骂,是因为她是一个地道的乡下姑娘,表现了人情冷漠的现实社会。
C.乡下姑娘的外貌“皲裂的面颊”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我”对这个没有礼貌的邋遢贫穷的小姑娘的反感和不满,也是“我”无聊烦闷的心情的表现。
D.这个乡下姑娘在“我”心里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她是一个虽然贫穷卑微但内心单纯、爱护亲人、热爱生活的姑娘。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情节变化中“我”的心理变化。
【小题3】小说结尾,“我”感受到了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1 12: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小题1】根据不同的要求,将画线句子变成不同的单句。
(1)突出维纳斯像的发掘情况:
(2)突出维纳斯像的最后结局:
【小题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对此”的“此”的指代对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B.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C.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更久更久的时代。
D.我既感到这是一次……偶然追求。
【小题3】用课文中的其他语句解释末段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小题4】结合全文,说明下面句子的含意:“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小题5】你见过断臂维纳斯吗?想办法见她一面,见后谈谈你的想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析《

日岸阳子

①中国自隋唐延续到20世纪初的科举制度,是自上而下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成为高级官僚,参与中央政治。为了考科举,必须自幼上私塾。考生通过古典接触先贤言行,学习治世范例,将儒教思想体系化作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身的思想,通过反复习练,以成为国家体制的表现者,而获得这样的教养是做统治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在旧中国具有这种教养的人,被称作“读书人”。“读书人”的理想就是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僚——士大夫,参与政治,发挥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去实现更美好的社会。可以说“为天下苍生”就是他们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使这种学问的内容意义和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得以正当化。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如此执着于当官的理由。就这样,科举成为一种反复生产同质同类的知识分子的机制。在“士”与“读书人”同义的社会上,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国家体制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者。即便像鲁迅笔下的主人公 那样的科举落第者,他们脑里所有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大夫及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③在这个讲演中,鲁迅首先指出,在中国,知识分子不管其为人如何,社会构造上知识分子是站在压迫者的一边的。知识阶级只有在真正认识自身的局限性之后,才可以作为一种过渡的存在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其前提就是必须成为“真的知识分子”,即“觉悟的智识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有通过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才能够在新世界拥有一席之地。

④鲁迅认为,“觉悟的智识者”首先必须正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现实。要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就必须将自己的视点移至最受压迫的人——平民的立场。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一位中国大学教授,甚至对有人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要描写一个车夫而感到奇怪。鲁迅指摘,要他们与平民用同一视线来正视现实,实在不易。

⑤鲁迅还认为,“觉悟的智识者”必须追求真理,正视自身内部存在的普遍意志与儒学价值体系即士大夫意识形态的矛盾。只有深深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构造上是站在压迫者一边的,而要不断地否定自身内部反复产出的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这样才能找到不与平民敌对的道路。至于那种光批判体制、议论平民文学,而对自身的社会位置从未产生疑问的知识分子,是难以置信的。

⑥再则,鲁迅认为,“觉悟的智识者”必须走出象牙之塔,为人类解放冲锋陷阵。他们不是在安全的场所讲授柏拉图、苏格拉底,而是不顾个人利害,替被剥夺文字的平民说话。当他的言说与变革力量相结合之时,当然会招来危险,而他是不惜牺牲的。

⑦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写道,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种,“先知先觉”将其之“知”传授给后两者,依此引发出他们内含的变革力量。这就是所谓的“知难行易”说。孙中山之说的真谛在于“先知先觉”能引发出“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内在的变革力量;与鲁迅同样,重视“先知先觉”就是重视“觉悟的智识者”的作用。不过孙中山在此并未论及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

⑧鲁迅指出,知识分子的唯一的作用就是替平民来申诉平民的痛苦,也就是实现为平民代言的使命。鲁迅一贯通过文字把平民的痛苦告诉大众,告发欺压他们的人。但那就是一个“(四万万的)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答有恒先生》)的时代。

⑨对于鲁迅来说,究竟是什么将他的文学行为与“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的中国劳苦大众联系到一起的呢?鲁迅坚信,一名文学家为了他的写作这一行为,与大众一样受到压迫、杀害,与大众享有同样命运之时,文学才会与“目不识丁”的大众联系在一起。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鲁迅晚年得以不屈不挠奋勇战斗的精神支柱。

⑩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与平民共命运就是意味着根本改变自己的存在。如若借用海老坂武在论述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时所用之语,可以说鲁迅也把中国革命作为寻求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⑪不仅是鲁迅,凡贴在中国革命前头的“觉悟的智识者”所走过的路,都显示出为解数人类的斗争也正是为创造新人的过程。对站在“今天和明天的交界”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那充满苦涩的革命之路又未尝不是他们自身的再生之路呢。

【小题1】本文是日本作家岸阳子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讲演而作,请根据本文的内容为鲁迅先生的演讲稿拟出标题:《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根据文义,填出相关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名字。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本引孙中山之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本,解释第⑥段加点词“象牙之塔”的涵义。
【小题5】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鲁迅在作品《药》和《祝福》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未眠

日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幕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开篇和结尾都写到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但叙述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富于变化。
B.作者认为凌晨四点盛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后文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话说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
C.“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画中的花更美,更能给人美的启迪。
D.文章叙事跌宕起伏,写发现花未眠是这样,用生活中看见小狗形象“我吓了一跳”来表现宗达的写实精神也是这样。
【小题2】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和思考?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