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您去过医院,那里的大人大概对您说过……”“那没什么,那是您的事.”聂赫留朵夫皱起眉头,冷冰冰地。
这是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回到莫斯科,见到了玛丝洛娃时候的表现,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现?请简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5:2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各项中对《家》和《复活》的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使她伤心多次,又何止这一件事”。梅的死带给觉新很大的打击,觉新觉得自己亏欠梅太多,所以觉新在处理梅的后事时,包揽全部事情,因为这是减轻他愧疚的最后一次机会。
B.“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高老太爷完全不听觉新的求情,一意孤行,扬言说觉慧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子弟。而叫觉民代替他应承这件亲事。
C.聂赫留多夫在姑姑们家里度过的最后一天当中,前一天夜里的事在他的记忆里还很新鲜,他体会到他自己做了一件很坏的事,这件坏事必须弥补一下才行。为了弥补卡秋莎,他给了她一百卢布。
D.“她认出我来了!”他暗想。他仿佛觉得有人要兜头打下来,就把身子往后一缩。
玛斯洛娃在女掌班作证时,忽然把眼光转到陪审员这边来,停在了聂赫留朵夫身上,瞧了很久。聂赫留朵夫为此提心吊胆,可是玛斯洛娃并没有认出他来。
E.妓院的女掌班基塔耶娃打发一个法警给玛斯洛娃送来三个卢布,玛斯洛娃托一个押解兵用其中的二十戈比买两个白面包和一包纸烟,还找回了零钱。
同类题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的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小说的意外结局”,这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局”。
B.《娜塔莎》节选自《安娜·卡列尼娜》,作者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其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C.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的叙述角度,表达了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反对战争的主题。
D.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同类题3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是军需官的儿子,认为父亲所挣的钱是不义之财,应该交还人民,为此跟家庭决裂;认为恶势力的存在是因为人民没有受过教育。离开大学时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为此被捕。
B.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在炎热的七月启程。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暴晒,中暑倒毙。在聂赫留朵夫的活动下,马斯洛娃被调到政治犯的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不再受男人的纠缠。马斯洛娃感到这些政治犯都是“不平常的人”。
C.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导致了马斯洛娃的苦难,积极奔走为她说情,并要和她结婚。遭到拒绝后,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补偿过失。马斯洛娃和西蒙松走了,他福音书里找到了生活的准则,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D.马斯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她愤然拒绝。后来又因为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而没有答应他。在流放途中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而且认为她是个不平常的女人,所以最终选择了西蒙松。
同类题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B.“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哥德、席勒,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雪莱、拜伦。
C.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颓废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D.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流萤集》等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
同类题5
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时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街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罪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第⑥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外国文学
俄罗斯
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