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苦 闷
契诃夫
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去维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
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
“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 ”
“车也不会赶!靠右走! ”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这些人都那么坏! ”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
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什么? ”军人问。
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 ”
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车夫,去巡警桥! ”三个年轻人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驼背;驼背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
约纳拉紧缰绳,二十戈比不公道,他顾不上讲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
“出发!‛驼背说,“看你那帽子,整个彼得堡没有比这更差的帽子了……”
约纳笑,‚是破得不行啦! ”
“头疼得要炸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在杜克马索夫家我们俩喝了四瓶白兰地。”
“干吗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对天发誓!事实是……”
“这是像虱子咳嗽那样的事实。”
约纳笑了,‚开心的爷们! ”
“见鬼!……‛驼背愤愤地喊,‚老不死的?有你这样赶车?用鞭子抽!‛
驼背一个劲儿地骂人,两个高个开始议论一个叫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回头看他们,等他们的谈话有了短暂的间歇,他回过头喃喃说:‚这个星期我——我儿子——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背咳了一阵说,‚快赶车!什么时候到啊?‛
“你给他鼓点劲! ”
“老不死的,听见没有?小心让你吃脖拐!和你这号人讲客气还不如走路! ”约纳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赶车的,有老婆吗? ”一个高个问。
“我?老婆在坟里!儿子也死了,我还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本该找我,偏找上我儿子……”
约纳转身想告诉儿子死去的经过,驼背吁口气说总算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久久目送着这三个游荡者。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约纳看见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决计跟他攀谈一下。
“亲爱的,几点啦? ”他问。
“干吗停这儿?把车赶开! ”
约纳把车赶开几步,沉浸在苦闷中,他觉得向别人诉说没有用,可还没过五分钟,他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 ”约纳望了望院里睡熟的人,后悔回来早了。
“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一个年轻车夫从角落里起来,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 ”约纳问。
“是啊!”
“那就尽情喝。可是,老弟,我儿子死了,听见没有?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效果,可年轻人喝过水蒙头睡着了。约纳叹口气,儿子死去快一星期了,一路上他还没跟一个人好好地说这事……应当说说儿子怎样得的病,怎样难受,临死前说些什么,怎么死的……。乡下还有个女儿阿尼西娅……也要说说她……他可说的话会少吗?听的人应该哀伤、叹息……“去瞧瞧马吧。”约纳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一个人不敢想儿子,跟随便哪个人说说,自己想可怕得受不了。
“在嚼草?‛约纳问他的马,“好,嚼吧……既然挣不到买燕麦的钱,就吃干草吧……我赶车不行啦……应该儿子赶,他可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还活着多好。”
约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无缘无故死了,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马驹,小马驹突然死了,你说可怕不可怕? ”马嚼着草听着他说话,约纳说得得意起来,便把一切讲给它听……
【小题1】小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详写三个年轻人的无聊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契诃夫与鲁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他们的作品有相同之处,请结合《祝福》中的祥林嫂,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角度分析其共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1: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勋章

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

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

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想到就要被人揭穿,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却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斯皮奇金让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一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又转头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此时和主人聊天的就应该是我了。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低等文官借勋章赴宴的故事为题材,戏剧性的情节充满讽刺意味,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俗画。
B.一枚小小的勋章却让人平添了对普斯佳科夫的敬意,连赶车的见到衣服上的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也对普斯佳科夫肃然起敬。
C.法国教员特兰勃良的勋章显然也是借来的,而且他戴的安娜三级勋章比普斯佳科夫的要高级,也因此更受主人青睐。
D.小说细节描写是一大亮点: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充分揭示了人物性格特征和起伏跌宕的心理变化。
【小题2】小说开篇写主人公找朋友借勋章这一情节,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契诃夫的小说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将犀利的笔触指向整个社会。请结合文章情节,完整概括小说主旨的几个层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待了两个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於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柔弱的人”为题目,一方面表达了对尤丽娅的同情,另一方面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作品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尤丽娅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
C.尤丽娅对“我”说“谢谢”,一是为了表现自己作为教师的风度修养,二是为了讽刺“我”。
D.本篇小说幽默辛辣,不仅有力地揭露社会的不合理,也有着让人心酸伤怀的恒久魅力。
【小题2】“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小题3】“我”也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人物,作者对“我”的刻画入木三分,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请结合原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

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剐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小题1】埋葬别里科夫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为什么又要“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
B.别里科夫虽使人讨厌,但别里科夫死去毕竟使人悲伤。
C.套子的代表人物死去了,可是套子依然存在,且势力还十分强大。
D.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人们都变得虚伪起来了。
【小题2】试对下列加点语句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小题3】试对下列加点语句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眼镜摔碎了没有。
【小题4】用一句话来概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小题5】如何理解“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试从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两个角度做简要说明。
【小题6】在原小说结尾处有叙述者的一段话:“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一边,你只好说谎,赔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搭个温暖的小窝,有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你认为这句话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去好?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对人物性格的突出起到了衬托作用,有利于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深化。
B.小说没有极其复杂的情节,截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
C.“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可以看出斯克沃尔佐夫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也喜欢夸耀,希望自己的善举得到肯定。
D.文章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方式,情节富有波澜;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手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题2】请分析文章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优秀的小说往往结尾体现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让读者沉醉其中。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