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不画了。“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幽微的清香,斯卡夫人到来了。这是一位美艳的女子,杜什赞赏不已。只因杜什没什么大名,她便也瞧不起他的画品,瞅了一眼画布,娇嗔地说: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蛮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地,婉转地,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不是肖像,而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章。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和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近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烟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高明!真高明!但是,杜什,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
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朋友,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说道:“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人慢慢走空,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地说:“哎,老兄,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蠢货……”“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用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太准确的一项是(    )
A.杜什颇感得意的肖像画换来斯卡夫人轻描淡写评价后,他“抄”“扔”“倒”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了他对社会风气极度失望之情。
B.小说家深谙世事,处事圆滑,作为朋友也很真诚。他帮画家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这个画派的典型特征是以唤起来的意念来代替肖像。
C.画展胜利结束后杜什“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这句描写,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转承的作用,使得后文杜什性格变化有了支点。
D.小说围绕“大师的由来”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朋友的启发、帮他成为“大师”;暗线写画家思想上的一步步变化,以致最终堕落。
【小题2】画家比埃·杜什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觉得这篇小说以“大师的由来”为题目不如以“江流水涌”为题目好,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3 05:3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普鲁士大兵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因身体肥胖,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何况,他这个人生性爱好和平,心地厚道,他有四个孩子,对他们甚为钟爱,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时,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想着想着,有时禁不住就哭了。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因此,他打心眼里对大炮、步枪、手枪与军刀,怀着一种强烈的憎恨。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到战争结束吧?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他站起身来,决定刻不容缓去实施这个计划。但刚一站起来,他又呆立着不动了,心里又突然冒出令人烦恼的念头与新的顾虑。

他上哪儿才能当上俘虏呢?怎么去当呢?奔哪个方向去?一瞬间,一幅幅可怕的画面,一幕幕死亡的情景,全涌入了他的脑海。

如果碰到当地的农民呢,他们看见他这么一个掉队的没有自卫能力普鲁士大兵,肯定会把他弄死。如果碰到法国的游击队呢?那批家伙可都是些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疯子。如果碰到法国正规军呢?他们的先头部队会把他当做对方一个胆大包天、狡诈非常的老油子侦察兵,肯定要把他射杀掉。

这么想着想着,他感到绝望极了,处境险恶,毫无出路,他无可奈何,又一屁股坐在地上。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的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想当俘虏的德国士兵的形象,以喜剧的外壳包裹严肃的讽刺。
B.施那夫斯想当俘虏却犹豫不决,不敢行动;后来饥寒交迫的他潜入城堡饱餐一顿,却意外地成为俘虏。小说情节体现了“摇摆”的特点。
C.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将生活的真实与遭遇的怪诞交织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一种滑稽可笑却又无比真切的悲凉感。
【小题2】小说三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结尾划线句说“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联系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他“微笑”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
这一天上午,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他们进了一家小咖啡馆一块儿喝苦艾酒。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有醉意了。天气是暖的,天空蔚蓝而晴朗,一阵和风拂得他们脸有点儿痒。
“钓鱼去?想起来真有意思!”
“不过到什么地方去钓?”
“到我们那个沙洲上去。我们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不费事地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去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后来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了。时候大约是11点钟。
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山顶! ”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 ”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讽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 “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辨明战争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以后,城里已经没有什么可吃的了,两个朋友相约钓鱼仅仅是为了充饥。
B.小说中三次写到“瓦雷良山的炮声”,烘托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暗示了战争中人们的悲剧命运。
C.小说围绕“两个朋友”的故事展开情节、组织材料,以“钓鱼”为主线贯穿了全篇,不枝不蔓。
D.两人在被俘时惊慌失措,显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这也符合平民的心理,使故事更加真实、合理。
【小题2】画线句子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概括两个朋友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场决斗
莫泊桑
战争结束了,德军暂时仍旧驻在法国,全国张皇得如同一个打败了的角力者压在得胜者的膝头下面一样。
杜步伊先生在巴黎被围的整个时期中,是一直在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的,现在他剩了列车到瑞士去找他的妻子和女儿了,在敌人未侵入以前,由于谨慎起见,她母女俩早已到了国外。
列车在一个小城市的车站上停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在佩刀和客车的两级踏脚板相触的巨大响声里,从车厢的门口上了车。他的高大的身材紧紧裹在军服里,胡子几乎连到了眼角。下颏的长髯红得像是着了火;上唇的长髭须的颜色略微淡些,分别斜着向脸儿的 两边翘起,脸儿好像是分成了两截。
杜步伊先生却假装看报没有去理会。列车上两个英国人继续谈天,寻觅着当日打过仗的确实地点,他们当中有一个忽然举起胳膊向着远处指点一个小镇的时候,那个普鲁士军官伸长了他那双长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一面用一种带德国口音的法国话说:“在那个小镇里,我杀死过12个法国兵。我俘虏过两百多个。”
英国人都显得很有兴致,立刻就问:“噢!它叫做什么,那个小镇?”
普鲁士军官答道:“法尔司堡。”
他瞧着杜步伊先生,一面骄傲地在胡子里露出了笑容来。
“倘若我担任了总司令,我早就攻破了巴黎,那就会什么都烧掉,什么人都杀掉。再不会有法国了!20年后,整个儿欧洲,整个儿,都要属于我们了。普鲁士,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两个担忧的英国人再也不答话了。这时候,普鲁士军官开始笑起来。他讥诮那个被人制伏的法国;侮辱那些业已倒在地下的敌人;他讥诮奥地利,往日的战败者;他讥诮法国各州的奋激而无效的抵抗。他讥诮法国那些被征调的国民防护队,那些无用的炮队。末了,军官抽出了自己的烟斗,眼睁睁地瞧着这个法国人说:“您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步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德国人接着说:“等会儿车子停了的时候,我请您去给我买点来。”
在一座被火烧毁了的车站前经过,列车随即便完全停住了。
德国人打开了车厢的门,随即抓住了杜步伊先生的胳膊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吧,快点,快点!”
车头已经呜呜地叫起来预备开车了。这时候,杜步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尽管站长做了好些手势,他连忙跳进这辆客车的一个邻近的车厢里了。他独自一个人了!他解开了坎肩的钮子,心房真跳得厉害,于是又喘着气去擦额上的汗。
那个军官忽然又在杜步伊先生的车厢门口出现并且又进来了:“您刚才不肯替我去跑腿。”
杜步伊先生回答:“不肯,先生!”
军官说:“那末我剪您的胡子来装我的烟斗吧。”
德国人已经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拔起来,在这当儿,杜步伊先生只反手一下就托起了德国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推倒在座位上。接着,他气得发狂了,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他的嗓子,另外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不可遏地向他脸上打个不住。普鲁士人猛力挣扎了,想去拔自己的刀,想箍住这个压在自己身上的对手。但是杜步伊先生用自己那个大肚子的重量压住了他,并且打着,不住手,不换气,也不管什么地方,老是打着。血出来了,那个嗓子被扼的德国人只是干喘,咬牙切齿,极力想推开那个气得发狂对他乱打的大汉子,但是毫无用处。
末后,杜步伊先生一言不发地重新坐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那个普鲁士人由于惊惶和疼痛弄得一直摸不着头脑,后来在缓过气来之后他才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来和我决斗,我就要宰掉您!”
杜步伊先生回答:“只要您愿意。我完全同意。”
德国人接着说:“我们立刻就要到斯特拉斯堡了,我可以找两个军官来做公证人,在这趟车子离开斯特拉斯堡以前,我是来得及的。”像火车头一般呼啸的杜步伊先生,向那两个英国人说:“您两位可愿意替我做公证人?”
列车停住了。
在一分钟之内,这普鲁士人找到了两个带着左轮手枪而来的同事,于是这一干人证都走到了城墙底下。
杜步伊先生从来没有用过手枪。现在却被公证人把他牵到一个和对手相距二十步的地点了。有人问他:“您预备好了吗?”
他口里正回答:“预备好了,先生。”
一道声音发出了命令:“放!”
杜步伊先生不等瞄准,信手放了一枪,后来莫名其妙地望见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鲁士人摇晃了一两下,接着就伸起了两只胳膊,直挺挺地扑着倒在地下了。他已经打死了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谈论战争兴致较高的两个英国人在听到普鲁士军官说到他们20年年要独霸欧洲后,对法国及欧洲的未来充满担忧。
B.从未使用过枪的杜步伊在决斗时却能信手一枪毙敌,这个情节安排得十分突兀,不合常理,是小说的败笔。
C.普鲁士军官趾高气扬地要杜步伊先生给自己买烟,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动手侮辱杜步伊先生,结果反而被揍。
D.小说题为“一场决斗”,但并没有详写决斗的过程,而是详写决斗前的冲突,这样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小题2】文中详细写杜步伊先生痛打普 鲁士军官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杜步伊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乡下

(法)莫泊桑

两间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土地上劳动。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两家各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完全分不出。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天父亲会留在饭桌上不肯离开,一遍遍地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

八月的一天下午,一辆马车停在两间茅屋前,一个亲自赶车的年轻女人对身边的先生说:“啊!亨利,这堆孩子在尘土里打滚,多么可爱!我希望也有一个,顶小的那个。”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鬈发和为了躲开她的爱抚而挥动的小手

后来她登上马车走了,下个星期又来了。她也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一起玩耍。她又来了一次,和那孩子的父母认识了。以后每天都来,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那间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她喘过气来,继续说下去:“我们没有孩子,我丈夫和我很孤独……我们想把他留在身边……你们答应吗?”那个乡下女人开始明白了。她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从各方面看来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真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跟他们平分。不过,如果他辜负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到了他成年以后会给他两万法郎,这笔钱可以立即以他的名义存在公证人那里。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那个男的表情严肃,不断地点头,表示赞成他妻子的话。

德·于比埃尔太太哭了起来,她朝她丈夫转过身来,于是他们作最后一次努力:“但是,请考虑考虑孩子的前途,他的幸福,他的……”那个乡下女人怒不可遏,打断他的话:“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这个被宠坏了的、想要什么就要立刻到手的任性女人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不过这一次提得比较婉转、谨慎,比较巧妙。

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几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夏洛,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瓦兰夫妇靠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一天早上来了辆华丽马车停在两间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他自己家一样。老妈妈在洗围裙,老大爷在壁炉旁打盹。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当 地的人,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是这样子。我最好还是别留在这儿。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节)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瓦兰夫妇卖子后蒂瓦什夫妇的反应怎样,如何理解?
【小题3】小说在描写蒂瓦什夫妇和瓦兰夫妇两家人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夏洛出走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