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跟踪

〔日本〕星新一

艾诺先生是一名私人侦探。他独自经营着一家事务所,生意蛮兴隆。这天他正冥思苦想之中,门忽然被打开了,走进一位戴着墨镜的男子。艾诺问:“您贵姓?有何贵干?”

男子板着面孔说:“因某种情况,我的身份不便公开,有点小事想请你办一下。听说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侦探……”

来人的话语十分严肃,不过,听了这番恭维,艾诺并不感到不顺耳,嘴上故作自谦地说:

“哪里,哪里,称不上什么出类拔萃……不过,我从来没辜负过客人们的期望。”

“但愿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

“理当效劳。不过,您到底有什么事儿?”

那人坐下后说道:“我是想请你对一个人跟踪到底,密切监视她的一举一动,并注意别让她察觉。”

“那很容易!跟踪这种事儿,我干过不只是一两回了。哪次也没出过岔子。”

“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

“不过,您想重点调查哪些方面呢?”

“重点当然不是让你去搞什么收集证据、调查品行之类的皮毛小事,而是要你监视她的一举一动,然后向我如实汇报。”

那人的口气变得愈发煞有介事、愈发神秘起来。受他的感染,艾诺也压低了嗓音问道:

“看来,好像事关重大。不过,要跟踪多久?时间过长,没人替换,我一个人恐怕……”

一周就行!到时我将来这儿取报告。”

“既然如此,那我一个人也干得了!”

“这么说,你同意了?

“虽说我同意了,不过……”艾诺踌躇了一下,“我既不知您的姓名,又不知您的身份,报酬该怎么……”

“对不起,失礼了。这些钱先给你做活动经费,不足部分及酬金,等事情办完后再一并支付吧!无须我公开身份,你会同意吧?

说着,那男人掏出厚厚一叠纸币。这笔钱已超过一周工作所应得的金额。艾诺盯着纸币,说:“愿为您效劳。不过,跟踪的对象是谁?”

男子又拿出一张少女的照片,放在那叠纸币上。“住址就写在照片后面。就从明天开始跟踪吧!”

“好的,包您满意!”

听他这么说,那男人高兴地告辞而去。

从第二天起,艾诺开始在少女家附近暗中监视。不久,照片上的那个少女走了出来,看上去她家并不豪华,少女也算不上是个美人,为何花重金对她进行跟踪呢?艾诺感到有点蹊跷。

少女并未察觉到有人跟踪。她嘴里哼着小曲,满面春风地走着。艾诺悄悄地尾随其后。不久,就来到火车站。

少女买了张车票,登上列车。她在一个小站下了车,住到山上一家小旅店里。她一天到晚总是出去写生,从不和谁交往。艾诺躲在远处,用望远镜监视着,见她只不过画画而已。三四天过去,没发现少女有什么可疑之处,为什么要跟踪她呢?

一周就这样过去了。约定的跟踪期限已到,那个少女仍然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

虽说跟踪工作结束,艾诺还是按捺不住妤奇心。他若无其事地走到少女身旁,搭讪说:“您的旅行好像很悠闲呀!”

少女不动声色地答道:“是啊,多亏一位好心人的帮助,我才得以重享旅游的乐趣!”

“什么?‘好心人’?你原先没想来到这儿旅行吗?”

“是啊,我现在还是个学生,本没钱做尽兴的旅行。有一天我在茶馆里碰见了一个男子,他对我说:‘我给你旅费,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走走吧!”

“这真不可思议。”艾诺不解地说。

“是啊,他真是一个好心人哪!”少女流露出做梦似的口气。

“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没告诉我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戴一副墨镜。他还跟我说想要我的照片。当时我觉得没法拒绝,就给了他。说不定是做广告模特什么的,所以才肯……”

“戴墨镜?”艾诺若有所思,“莫非他与那个男顾客是同一个人?不过,即使如此,仍令人费解。也许他是个一掷千金的阔佬,偶发善心,既赐予她旅游之乐,又为我提供了生意?”

不过,很难想象在当今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竟有这种乐善好施的人。艾诺带着满腹狐疑。

回到离开了一周的事务所。

“啊!”他不禁掩面长叹一声。

室内一片狼藉。就连坚固无比的保险柜,也豁然洞开,里面空空如也。当然了,确知此地一周内无人防范。谁都可以悄无声息、从容不迫地撬开保险柜的。

这个戴墨镜的混蛋!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热情慷慨之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墨镜的男子虽然说话十分严肃,但他的恭维话还是令艾诺心里很舒服,说明戴墨镜的男子说话会迎合别人的心理。
B.相信艾诺跟踪他人从未出过差错,戴墨镜的男子才不惜花重金雇他跟踪一名少女,这是他雇艾诺的真正意图。
C.少女很感激好心人的资助,使她能享受游玩的乐趣,“要照片”之举也没使她过多怀疑而加以拒绝。
D.文中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墨镜男”并非真正的热情慷慨之士,他的“乐善好施”实则藏着鬼胎。
【小题2】文章以“跟踪”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8 08:5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 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小男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因为小男孩磨人,于是她 把小男孩带到庭院里来,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弟弟。

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小男孩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小男孩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 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 小男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往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小而无力,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

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 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

刻苦练习。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 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到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 叶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男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他母亲可能是来谈儿子战死的消息,或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足姑娘结婚,大 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 望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 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竹竿,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暗含有让秋子就在 院子里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 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虽然较为平淡,但却极为完整,或隐或显地出现。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净,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 烈的情感。
【小题2】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最后写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之器

齐川龙之介

“项羽这个人毕竟不是英雄之器!”汉将吕马童把一张长脸拉得更长,抚着稀疏的胡须说。他的脸孔四周,有十几张脸在正中央的灯火映照下,红彤彤地浮现在营幕的黑夜中。每张脸都不自觉地露出微笑,因为今天取得西楚霸王首级的战胜喜悦仍然没有消逝。——

“这个嘛——”

一张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望了一眼吕马童,唇角泛起有点讽刺的微笑。不知为什么,吕马童似乎有些狼狈。

“说强嘛的确很强,据说举起过涂山禹王庙的石鼎哪!今日之战亦然。我当时还认为这下可没命了。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但是气势却没有了,说强嘛的确很强。”

“嗐。”

对方的脸依然微笑,大大方方地颔首。营幕外,沉静无声,除了远处传来几次角笛外,连马匹的嘶叫也听不见,只偶尔飘来枯叶的芳香。

可是,吕马童环视众人的脸,仿佛为了“可是”这个字,眨了一下眼睛。

“可是,毕竟不是英雄之器。这可以今日之战为证。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有二十八骑,对我方如云霞般的大军,根本没有战胜的机会。据说,乌江的亭长还特地用舟来迎接他到江东去,如果项羽有英雄之器,就应该含垢忍辱渡江,再图卷土重来。根本不必管什么丢脸不丢脸!”

“这么说来,所谓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计算?”

随着这句话,众人不禁发出沉静的笑声。吕马童很意外的,竟然毫不畏怯。他把手从须上移开,稍微挺直身子,时时望着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猛比着手势说:“不,不是这个意思——就项羽来说。项羽在今日之战开始前,据说曾向二十八个部下说:‘亡项羽的是天,并不是人力不足。证据是:用这一点点军队,就可以三破汉军。’其实岂止三次,九次都战胜了。可是,以我观之,这是怯懦。把自己的失败推给天——天才真倒霉呢!如果那是在渡过乌江,纠集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说的,就另当别论。但是,情形并非如此。还可以活得好好的,竟然死了。我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不只是因为他暗于计算,更因为他想用天命来搪塞——这可不行。我想,英雄不应该这样。不知道像萧丞相这样的学者会怎么说。”

吕马童得意洋洋地顾盼左右,住口不说。他的说法,大家都会觉得言之成理吧。众人交互轻轻颔首,很满意地沉默下来。这时,只有那张鼻子高挺的脸,出乎意外地,竟然眼中闪现了一道激动之色。黑瞳孔仿佛带着热气,闪闪发亮。

“真的?项羽真的这样说了?”

“据说,这样说了。”吕马童的长脸大幅度地上下摆动着。

“不是很懦弱吗?至少不像个男子汉吧?我想,所谓英雄,就该与天作战。”

“是的。”

“我想,纵知天命,也要继续战斗。”

“是的。”

“这么说来,项羽——”刘邦抬起锐利的眼光,望着在秋夜中闪烁的灯火,半独语般缓缓回道:“才是英雄之器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吕马童的一句判断开头,不仅开门见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直趋主题,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B.在对话的中间插入“营幕外”的环境描写,暗示激烈的战斗已然结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C.吕马童虽然对众人沉静的笑声感到很意外,但还是毫不畏怯地阐释了自己的理由。他的说法言之成理,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看似繁琐平淡,实际是在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2】小说到结尾才点出与吕马童对话者的姓名,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项羽是不是“英雄之器”,刘邦与吕马童的判断不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的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小题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小题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绍推进情节的发展;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小题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小题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同类题5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①。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作一团②。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出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③。

【小题1】第一段中介绍教员的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小题2】文中加波浪线的三处语句,分别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心理?请各用一个双音节词语作概括,不能重复使用。
①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②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作一团。□□
③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小题3】下面对小说(节选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心热衷的葫芦”被教员当场没收时,清兵卫“没有哭一声”,这个细节显示了他内心的坚强,使这个人物更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和喜欢。
B.面对教员的上门“告状”和指责,清兵卫的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不难看出日本当时的师道尊严,教师在社会上地位很高。
C.从“心头别别地跳着”到“透了一口大气”,真实地刻画出了清兵卫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是葫芦从“遇险”到暂时“脱险”的小小转折。
D.清兵卫遭到父亲的打骂,心爱的葫芦也未能幸免,表明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不理解清兵卫的兴趣爱好,小说给人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