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读周庄
许 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恢复了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啊!身处暮色里的周庄,会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使夜晚的周庄诗意朦胧。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显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摇荡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弘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就像一位银发的老人,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又像一个恬静的少女,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描写的是周庄的夜景,探讨的却是关于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
B.除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展示周庄夜景之美,使文章富有艺术感染力。
C.文章重点选择了周庄的街道、灯笼、小桥等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了描绘,展示了周庄既古朴而又安详的美。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周庄之夜的留恋以及因宁静、和谐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而只有在梦中追寻的遗憾之情。
E. 周庄的夜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作者对这种宁谧的美充满了喜爱,而对充满喧闹和嘈杂的白天的周庄则带有一丝反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3 06: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⑪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以“清净之莲”为题的妙处。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阳光下的梦
赵春亮
早上七点,一缕阳光。乔工起床,简单吃两口饭,抹抹嘴,拎着小板凳就出了门。
拐出桥南巷,迎面碰见遛狗的邻居老张,两人点点头,擦肩而过。再走不远,去体育场舞剑的老程也回来了,他身着纲衫纲裤,肩背轻灵佩剑,颇有仙风道骨。乔工尴尬地笑笑,老程却停了脚步,说:“老乔,赶紧把事了了,一起去锻炼啊!”乔工没说话,心底一片茫然。
与往常一样,乔工挤上中巴。中巴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带着他。乘客上了又下,下了又上,乔工不看沿街风景,也不关注身边故事,等车摇晃了半个小时,乔工便下了车,走几步路,就看见了镇政府大门。
政府门口的保安认识乔工,大多时候他会熟视无睹,既不招呼,也不阻拦,仿佛乔工就是一团无形的空气。今天例外,矮胖的门卫像老朋友一样问:来了?来了。乔工脚步并不停下,径直走到门前的空地上,找块显眼的位置,摆正板凳,缓缓坐下,开始了又一天的等待。
辆锃亮的轿车驶过来,乔工赶紧站起,来自膝蓋骨刺的疼痛让他打了一个趔趄。是镇长!乔工想跟上去,但车开得快,哪里能拦下啊。幸好,没开出去太远,一个年轻些的干部下车走来了。
乔工也认得,赶忙说,刘秘书,刘秘书,我找镇长。
来人直说,镇长很忙啊,今天有三个重要会议,都等着他呢。
乔工说,那我的事就不重要了?
当然重要,要不我会下来跟你谈?刘秘书压低声音说,镇长没少为你的事操心,货尽了周折,四处说理,决定再给你的补偿款增加一万,你看怎样?如果行,咱们马上签协议,你也该回去好好享受生活了不是?
四万!乔工清晰地听到心里一阵惊呼,但随即就平静了下来。他张张嘴,有些底气不足,但还是梗着脖子说,我的要求是十万块,不能少。
刘秘书叹口气,说:“老乔,杀人不过头点地,差不多就行了,别狮子大张口,否则,永远没得解决。”
十万!乔工又机械地重复了一句。乔工突然发现,自己和刘秘书一样,虽然两人短兵相接,但都不做主,只负责传达。事情刚开始,儿子儿媳就亮明了态度:十万,最少十万!没有商量的余地!爸,反正你也退休了,每天权当去政府上班呢,死磨硬泡,不怕政府不答应。儿媳不止一次这样说。
那你就继续等吧。刘秘书很无奈,摊摊手。
再说无用,乔工重新来到门前的空地。阳光已经偏移,乔工也拎着矮凳跟着偏移。持久战已经打响将近一年了,从小草返青,到骄阳满地,再到秋风萧瑟,如今已经是三九震冬。老天算是眷顾乔工了,与往年相比,今冬不算太冷,也迟迟没有落雪,偶尔还会有暖烘烘的阳光,能让乔工舒服地打个盹儿,养养精神。
也算有收获,但不知道儿子和儿媳的态度会怎样。乔工心想。其实,他早就打算撤兵了,那时候是三万,三万就三万吧!一块屁股大的空地,自己留着也没多大用途,政府征用了,给点是点,见好就收,自己也能倞老张、老程这帮街坊一样,每天迿遛狗、舞舞剑,多好啊!
乔工拎起矮凳想偷个懒,提前撤,可没走几步,就看见儿子和儿媳从大门进来。乔工停下脚步等他们,他们隔三岔五也来,问问情况和结果,像是视察工作
怎样了?见镇长了没?儿媳问。
乔工说,没见,但刘秘书传话说,再增加一万。
耶!儿子刚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便被儿媳一个凌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媳说,我说是吧?不怕政府不答应,咱们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儿媳这话,像是打了乔工一记清脆的耳光。
今天早点回去吧,爸,我去买点菜,咱们犒劳一下自己。儿媳又说。
乔工想说点啥,但又怕儿子和儿媳给脸色看,张了几次嘴又将话咽了下去,跟着儿子儿媳慢蹭蹭往外走。走出政府大门,乔工想,迟早都得说,索性现在说了吧。要不,咱们就算了吧!四万其实不少了。
爸!儿子和儿媳同时惊呼。怎么能算了呢?儿子急赤白脸地说:“你不能总是这么善良,你一辈子不争不抢,亏吃得还少吗?教训还不够吗?现在有这个机会,不争取不觉得太傻?”
乔工心里针刺般疼痛,不想说话,朝儿子儿媳摆摆手,拎着矮凳转身又往回走。他走得踉踉跄跄,将儿子儿媳恼怒的表情、门卫疑惑的目光统统抛在脑后。
此时,阳光还好,金黄的暖色铺了一地。乔工放下矮凳,缓缓坐下,兴许是老了,瞌睡来得快,去得也快,混混沌沌的脑子里浮现出老程在体育场舞剑的身影还有,街坊们一起说说笑笑的场景,像做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乔工尴尬地笑笑”一句,采用神态描写,刻画了乔工不如老程“身着绸衫绸裤,肩背轻灵佩剑,颇有仙风道骨”的自卑心理。
B.小说中“中巴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带着他”的句子,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交通状态糟糕,又写出乔工此时的状态和感受。
C.“乔工清晰地听到心里一阵惊呼,但随即就平静了下来”写出了乔工既为增加了一万块钱而惊喜,又觉得离完成儿媳交待的任务还很远。
D.这篇小说通过写乔工被儿子儿媳逼着向政府讨要征地费的情形,揭示了儿子儿媳的欲壑难填,对乔工的有梦而又不能实现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小题2】小说中的乔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原为“乔工的梦”,请简要说说标題改为“阳光下的梦”的妙处。

同类题3

(题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小题2】(小题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题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漸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 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功臣集团私有。
B.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人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 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