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其庸: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后来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冯其庸表示:“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三点才睡觉。” 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在近5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于是他悄悄托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晚年的冯先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2005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 谈起艰辛的高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对我来说,乐大于苦。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 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并以走万里路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第一任院长。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先生尤重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红学,他一直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冯先生说:“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2011年,站在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对于 “ 大师” 的称号,先生说:“要是将‘大师' 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冯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 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摘自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小题1】“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下列不能体现他“于红学用力最深” 的一项是
A.冯其庸的研究领域宽,包括书画在内的爱好也多,而他最下功夫、成就也最大的还是 对红学的研究,如红学专著《瓜饭楼丛稿》就达三十五卷册。
B.冯其庸阅读、研究《红楼梦》近半个世纪,涉及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思想等方面,研究全面丰富又自成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高标准的参照系。
C.“文革”期间,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抄家,珍爱的《红楼梦》都被抄走,但他还是冒着危险在深夜偷偷抄写借来的庚辰本。
D.冯其庸对红学始终深切关注,他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红学,而他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他认为研究之路没有止境,勉励后学担当责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其庸一生酷爱读书,儿时就利用一切时间去读。对他来说,读书就是生活,由于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才有机会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冯其庸晚年致力于西域学的研究,他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古道,而西域学能纳人国学研究的视野,也是他力主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结果。
C.作为人大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对国学的认识颇有见地。他重视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亲自指导完成了课程设定和授课教师的安排等工作。
D.冯其庸登上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别人尊其为“大师”,他说自己是“大学教师”,主要表现冯其庸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E. 本文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借用杜甫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冯其庸谦逊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
【小题3】冯其庸被称为“大师”,你认为他是哪些方面的“大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07:1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天游
范曾
书信,从远古到今天,牵动着人类的所有感情领域。大至国家之间的邦交战和,君王、首领的仪礼照会;小至情侣的脉脉絮语,诤友的滔滔雄词。它或如一阵春雨,润泽于龟裂的土地,友谊又抽丝吐绿;或如一片初雪,消融于寒梅的花蕊,爱情正孕芳播罄;也许它是一颗鹅卵般的冰雹,击碎了脆弱的心灵也许它果真是一块冷酷的冰,使生动的涟漪化为死般的岑寂,它托付给火光和利剑,使生灵涂炭、赤地千里;它托付给和平鸽和橄榄叶,使大地春回,繁花似锦。啊,书信,你是人类七情六欲的化身,你带给人类的欢乐和痛苦,一半对一半。杜甫等待着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酈州的夜月多少次照耀过他失望而衰老的面容。《诗经》有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又是一番得到书信时的沉重----故园桑麻是否依旧,梦中亲人是否安宁?
书信和等待成了同义词。人们,你等待什么?啊,数不清的前尘往事,说不尽的恩怨情愫,如烟如雾,如潮如流,人们等待着,等绿了芭蕉,等红了樱桃,等白了鬓毛,等老了韶光。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盛极而衰,有的否尽泰来。书信,人们珍爱着你,因为你曾经使他们这样那样的和大地、和人生联系着,你带给他们的悲苦和欢乐,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已成了他们生命之海中的回忆的岛屿,时隐时现,永志难忘。
邮票,信札封面上的一朵奇葩异花,你已开放了一百五十年,世界统计学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对邮票数量的计算。以我浅陋的邮学常识和小学的数学水平进行总结,自以为得出颇近真实的数字,自古至今已印四千亿张邮票,好在诸位不会当真。试问,有什么艺术品,什么著述,什么印刷品,能打破这天文数字,而又有谁能代替邮票在人生中所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无穷无极的功能?藏在信封里的或者是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一位英才盖世的枭雄,一位慈和的上帝,一位凶恶的魔鬼,一颗丧门星,一颗智多星,一个喜讯,一个噩耗,而贴在信封外的却概莫能外的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敢说邮票的历史,便是人审美意识发展的一部浓缩了的历史。我知道了为什么各国邮票设计师们、画家们、工艺师们、技术师们、工人们如此殚精竭虑地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投入到这不足盈寸的画面之中,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方天地所载负的人类感情的分量。
人们都艳羡大块文章,赞誉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所展示的波诡云诵的万千气象,赞誉那崇山峻岭般、长川大河般的艺术境界,然而殊不知另有一种要言不烦的精绝的艺术,着墨寥寥,尽得风流。韩愈的《获麟说》和刘禹锡的《陋室铭》,不宛如晶莹的钻石散发着熠熠的高贵光芒?归庄的《万古愁曲》和陈子昂二十二字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我的心灵有同样的震撼力。因此,原来判断艺术之优劣轩轾,不以长短计,不以面积计,不以厚薄计,不以大小计,可贵在它本身的质地。进而言之,长的、大的、宽的、厚的东西,固有其量上的优势,而短的、小的、窄的、薄的则敢说能与它比权量力,骇骇乎有一种当仁不让的气势。于是,我想到邮票,它之所以有永恒的保藏价值,乃是由于它忠诚不渝地代表了它的国家和民族,用一种仅凭信号、标志、象征、符号、徽章的意义向全世界展示它的全部美的内涵、美的仪表,从而使你热爱它的国家。东方人的富哲理,西方人的善逻辑,中国的古雅、意大利的圣洁、德国的竖琴、法国的芦笛、日本的礼仪、美国的豪情、东欧的民间色彩、非洲的林野风光,哪一处、哪一点不值得大地的儿子们几番沉醉?啊,邮票展现了无所不包的主题,独立的旗帜、胜利的节日、光复的国土、卓越的人物,哪一件事、哪一位人不曾使同时代的人民深深关注?邮票贮存了人类宏观的,大至家国兴亡;微观的,小至一草一木的感情信息。罗斯福面对着自己几十年珍集的邮票说:“集邮家得到的益处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难以说明这种业余爱好的最大得益是什么。”
朋友,当你得益的时候,正是你被邮票的魅力所征服的时候,邮票设计家们用他们精妙的装饰技巧,把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灵魂,制作家们用他们的工艺手段,把设计师的理想化为现实,邮票的“助人伦、成教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着痕迹、决无强制的诱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写书信与人们情感联系紧密,笔触典雅,并引出下文关于书信上邮票的内容
B.第三段,作者对邮票数量的估计看似冗余,实际上是作者谈及邮票时内心热切的体现。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将其他事物与邮票作类比,令人触类旁通,这在二至四段中皆有体现。
D.通篇将邮票与人联结,邮票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作用于灵魂,人从审美中获得了灵魂的升华。
【小题2】赏析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四段引用罗斯福的话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 岁提高到76.5 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 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 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 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 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 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图1:中国超重统治与肥胖率统计

图2: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显示:中国肥胖人口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从图l 和图2可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
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实主义的复归是近年来明显得文学现象,如贾平凹的《极花》、金宇澄的《繁花》等现实题材的等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在严肃文学界都引起较大反响。它们尽管有着现实的底质,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无论在观念还是技法上,与19世纪经典的现实主义笔法都有所不同,它们或者吸收了先锋小说在结构与语言上的遗产,或者从传统叙事与民间说部中寻找返本开新的资源,而历史与现实的双线交织,或者蒙太奇式的拼贴与并置,几乎已经成为晚生代作家习以为常的无意识技法。也就是说,当下的现实主义已经发展了典范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从而构成了以现实精神为旨归的多种变体。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特定方法和观念,源于18世纪的德国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在19世纪成熟并达至其美学意义上的顶峰并延至20世纪,经过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到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由写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它自身获得了历史性的演变,总体而言都建基于作家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摹写、提炼与洞察之上。这种历史变革之中蕴含的意味是:现实主义不仅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它始终包含了客观认识与主观创造的结合,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臆想与独断。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中,现实主义总是作家、艺术家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方式,表达具体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思想观点、现实状态和未来趋势。
世事变易,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信息传媒的发展已经让作家很难对社会和时代进行全局性的把握。个体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主观视角与视野的局限,让他们面对当代中国的丰富、复杂与瞬息万变时丧失了信心。
现实主义是个极富弹性、具有极大涵括性的表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表现中有着不同的变体:在中世纪后期可能是以浪漫主义的面目出现;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幻想祛魅之后产生了我们如今文学概论上所说的那种经典的“现实主义”;而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时代,它又变成了现代主义;在如今的全球化和跨国资本时代,则成了形形色色并存的后现代主义。我这种简单的描述并不是说这些现实主义化身之间有着某种线性时间链条,事实上各种现实主义变体在产生之后并没有因为后来者的产生而消亡,它们共生在整个文学生态体系之中。
所有的现实主义及其变体,其根本的关切在于“现实”,这种现实既包含了媒体呈现出来的新闻现实,也包括个体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与体验着的心理与情感现实,更主要的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物事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现实。
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不应该拘泥于19世纪现实主义的陈规,而要更加现实地变化发展出自己的广阔性与多样性。近年来现实主义复归应有的状态是,一方面摆脱关于现实本质主义式的执念,另一方面不偏执于建构主义式的幻想,将现实感落实到对于民族历史进程的体认、现实语境中横向交往的理解,进而全面、立体、完整地进行呈现、再现与表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花》《繁花》等长篇小说虽然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但无论在观念还是技法上都与经典的现实主义笔法不同,因而引起了较大反响。
B.当代现实题材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或吸收先锋小说结构与语言上的遗产,或从传统叙事与民间说部中寻找返本开新的资源。
C.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信息传媒的发展日新月异,作家很难对社会和时代进行全局性把握,摆脱主观视角与视野的局限尤为重要。
D.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变体,根本的关切点都在于“现实”,其中主要的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物事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现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是一种特定的方法和世界观,它起源于18世纪德国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在19世纪成熟并达至美学意义上的顶峰。
B.在作家们的努力下,现实主义出现了由写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历史性演变,其根基一直置于对外部世界的摹写、提炼与洞察之上。
C.现实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臆想,而是包含客观认识与主观创造的结合,是作家、艺术家表达自己核心的思想观点和对未来趋势的认识。
D.现实主义这一表述极富弹性、涵括性极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表现中有着不同的变体,且各种变体共生在整个文学生态体系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的现实主义在技法上常常将历史与现实或双线交织,或拼贴与并置,已经发展了现实主义,构成了以现实精神为旨归的多种变体。
B.现实主义在不同时期先后表现为浪漫主义、经典“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构成了一种线性时间链条。
C.面对当代中国的丰富、复杂与瞬息万变,现实主义要更加现实地发展出自己的广阔性与多样性,不拘泥于19世纪现实主义的陈规。
D.现实主义复归应脱离关于现实本质主义式的执念,不偏执于构建主义式的幻想,全面、立体、完整地呈现、再现与表现民族历史进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戒指
铁凝
①初夏的一天,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作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比较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荼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是我想到了这些,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塌。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
②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
③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
④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予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⑤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麦秆的正道是被当地人用来编草帽辫的。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
⑥那麦秆编就的戒指,便是少女身上唯一的饰物了。但那一双双不拾闲的粗手,却因了这草戒指,变得秀气而有灵性,释放出女性的温柔。戴戒指,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唯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少女们更大了,大到了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帽辫、这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矫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裕,那看来缺少风度的“矫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号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作了母亲,还会有买毛线的闲钱吗?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吗?
⑦于是她们就在声声“矫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赤裸着上身站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也露出那从未晒过太阳的雪白的胸脯。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日子渐渐地好起来,草戒指早已变成了记忆,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阴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
⑧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却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
⑨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荼道中的鲜花吗?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
⑩一定是全世界的女人都看重了草吧,草才不可被替代了。
【小题1】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日本茶道”,请加以赏析。
【小题2】“狗尾巴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第③段转而用第二人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又在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道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实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儿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来的梦,也是想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甚至想到了三毛,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也许他们就不会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大都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活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的所有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过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不仅有房子有车,还有着不错的年收入,存款也在日渐增多,但拥有的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还是不停地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那样简单地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共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在这样的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这间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着蜿蜒的湖畔走上几分钟就到了。眼前的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班驳的白桦木透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着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小小的木屋内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三把椅子,真是太简陋了,很难想象梭罗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着一种极致的简朴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周围缓缓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而梭罗则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于是他便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小题1】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小题2】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短语回答。
【小题4】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你对这种生活是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