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看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利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D.三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段材料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判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部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E. 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6 09: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在欧洲各国,小说固然也比诗畅销,但是没有在中国的这样大的悬殊,并且有时诗的畅销更甚于小说。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切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切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趣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读出故事中诗背后的趣味,感觉到其中的佳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B.读者如果最爱读的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那就说明他感受到了文学趣味。
C.不爱好诗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D.趣味很少生而就广博,需要培养,好比开疆辟土,要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就是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这样才能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中故事以外的诗。
B.真正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关系。
C.学文学的人如果缺乏比较资料和真切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那么他们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自己所偏嗜的作品。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它能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所进益和收获,也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喜欢诗是衡量他文学趣味高下的重要标志,这是由“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决定的。
B.故事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枯树搭成的花架,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C.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D.文中举读《古舟子咏》一例,旨在说明领略诗歌的趣味,要一层一层地挖掘诗歌背后的意蕴,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变成为我所有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商”一词始于何时何地已难于确证。最早把儒和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大体源于明清之际。其时,“儒商”一词除了指称那些或因世俗经商之风的诱惑,或因仕途无望以求出路而“下海”经商的人以外,主要是指括那些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行为风范的商人。这些商人在自己长期的商业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商品经济法则互补整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商业文化精神——儒商精神。“儒商精神”的核心是义利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儒和商相结合的本质和特征,也是贯穿于商业价值观、工作伦理、商业道德、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经商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精神中的灵魂。儒商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宣扬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发展现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观点,它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创新性的发展”。
重构儒商精神,首先必须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一番现代透视,即用现代的眼光对其进行一番辨析、清理和评价。儒商精神无疑是一种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商人精神,这不仅在于它是属于作为高层次的商人——儒商的精神,更在于它的精神内蕴着某种优越的特质,这主要表现在它的自觉性和辩证性上。所谓自觉性,就是说它并不是在自发地反映商品经济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儒商在商品经济过程中自觉地确立起来的,因而它不仅仅是对商品经济的适应,而且包含着对自发的商品经济的超越和规范。我们知道,不论是亚当·斯密所揭示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还是马克斯·韦伯指出的新教徒企业家出于“天职”伦理对金钱无止尽的追逐,这种商人精神实质上都只不过是对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法则的一种自发反映,其功能也只是去适应市场。而儒商精神却不是这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儒商自觉地处理商品交换关系时,把儒家精神与商品经济法则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对商品经济的超越性,它力求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时又能正确地去引导商品交换。这在儒商精神的核心“义利统一”原则上得到最充分体现。“利”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义”则是对商人行为的规范与升华。儒商精神一方面肯定“利”的合理性,一方面又强调“以义取利”、“富而好德”,强调以一种自觉的道德理性来引导和规范对利的求取。儒商精神这种自觉性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市场经济与早期自发的市场经济已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不能只是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而必须同时运用法律、政策、伦理等自觉的理性方式来引导和调控。这样才可能使市场运行得到优化,真正实现效用的最优化。
儒商精神的另一优越之处是它的辩证性,即它的一些基本精神较少片面性而能注重不同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如儒商精神承认竞争的意义,同时又注重合作与和谐,提倡“和气生财”;承认个人的利益和作用,又提倡群体的价值和利益;强调稳健,又注重趋时而变;注重物质利益,又提倡超然态度等。儒商精神受中国文化的辩证法传统的深刻影响,注重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和整体联系中去认识和处理商业经营中的问题,因而较少片面性,较少失误。它与现代化大生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要求比较适应,与现代经营所要求的系统策略相一致,无疑是具有现代价值的。
(摘编自唐凯麟《传统儒商精神的现代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商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行为风范的高层次的商人。
B.儒商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主张“义利统一”, 集中地体现了儒和商相结合的本质,具有东方特色。
C.只要具有传统儒商精神,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就能发展现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
D.重构儒商精神的核心是用现代的眼光对儒商精神进行辨析、清理和评价,即对儒商精神进行一番现代透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由“儒商”一词的出现及内涵引出“儒商精神”,并强调在现代中国市场条件下重构儒商精神的必要性。
B.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传统儒商精神内蕴的优越特质,即自觉性和辩证性,彰显出传统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C.文章将“经济人”“新教徒企业家”的商人精神的自发性与儒商精神的自觉性对比,突出儒商精 神对商品经济不是适应,而是超越与规范。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儒商精神深受中国文化的辩证法传统的影响,注重不同方面的协调统一,较少片面性,较少失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创新性的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
B.高层次的商人精神及其所内蕴的自觉性、辩证性等优越的特质,使儒商精神能成为一种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商人精神。
C.儒商精神具有自觉性,力求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时又能正确地去引导商品交换,所以它才可能使市场运行得到优化,真正实现效用的最优化。
D.儒商精神注重从事物的对立中去认识和处理商业经营中的问题,比较适应现代化生产相互联系依存的客观要求,与现代经营的系统策略一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命的节日

①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七月,意义重大,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许多人因为这样一个坐标,将彻底改变白己人生的轨迹。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日子。

②一进入七月,我就焦虑而又恐惧地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与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③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味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至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是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④我一步一步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之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⑤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

⑥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当面的时候,父亲火了,他对着我吼道:狗日的鼻涕淌到眼窝里一一倒来了,你给我回来打牛后半截去,老子没有钱供你享福。是的,在家乡那样焦苦的地方,谁不认为读书就是享受呢?我想对父亲说如果读书真正可以叫做享受的话,那么我宁愿受苦。可是我说不出那样的话来。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然而我们弟兄硬是一个个不争气,大哥二哥相继种了田,希望便寄托在我的身上,可我偏偏如此不出息。我期待着新学期的开学,可是又怕这个日子的到来。然而日子并不因为我内心矛盾而就推迟。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缓享福的年龄了。

⑦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⑧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我捏着那十元钱在一个山梁上坐了许久,最后我一狠心走进了供销社,打了十元钱的酒。当我看着那晶莹的液体带着醇烈的芳香汩汩地流进瓶子,我的眼泪却来了。我顺着小路往回走,二十二岁的身体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与疲惫。在与村子相对的山梁上,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像一只老鹰,蹴在大门口,他手里长长的烟锅不停地喷出烟来,像一列钻出隧道的火车。父亲站了起来,他伸了一个非常舒展的懒腰,身体像蜷缩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尽情地舒展开来,两只长长的胳膊伸了位,还上下起伏了几下,那是一种飞翔的姿势呀!父亲真像一只要飞起来的老鹰。我想我手中的酒瓶在夕阳的余晖里一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一定照亮了父亲的眼睛,父亲一定闻到了代表着喜庆与快乐的酒香。

⑨在父亲的注视下走完一段上坡下坡的路,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两条腿仿佛给什么绊着一般,不足一里路,我却走了十几分钟,走出一身大汗来。刚刚走到大门口,父亲就对着院子喊:“红红,快把凉水给你哥哥端出来。端上两大碗!”

⑩我再也忍不住郁结的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两腿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坐在地上。

⑪我说我没考上!

⑫父亲一扬手里的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酒像月光一样洒了一地,醇烈的酒香弥漫开来。

⑬妹妹正端着水出来,由于惊吓,碗掉在地上碎了。   

⑭父亲一转身走向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甚至更多,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最后父亲说做官中状元都是出在祖坟里,咱坟里没埋下。

⑮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⑯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⑰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非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活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⑱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⑲父亲要为我举办村子里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这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祖祖辈辈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了。

⑳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有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21)那瓶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小题1】第①段中鲤鱼跳龙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都写到我和父亲手的“颤抖”,说说两者的不同。
【小题3】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⑧段画线句作赏析。
【小题4】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父亲”其人。(不超过60字)
【小题5】文中有关“酒”的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    )
A.“酒”是我与父亲的一个约定:“打酒”就说明我高考成功;反之则失败。
B.高考的每年七月,父亲最希望看到我拿着“酒”向他走来。因为这酒中不仅有甘醇与芬芳,尤其盛满了“喜庆与快乐”。
C.“一扬手里的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父亲这一近乎施暴的行为,是对我的“欺骗”表现出极度的愤怒!
D.我的家乡,“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除非婚丧嫁娶,家乡人是不会喝酒的。
E.“酒”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的始终。
F.本文中,父亲之所以与酒相关,不是他嗜酒如命,而是酒与我的命运相关联。他让我“打酒”,是希望我改变命运;他不喝名酒,是“觉得没意思”。
【小题6】为什么说,“那个七月”,“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东西方的体相观是非常有趣的事。苏美文化、古希腊、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以铜铸人面人首人身,或以石雕,或以塑相,用以崇拜,十分普遍。但在中国,出土千万件青铜嚣,除了三星堆有人形及面饰之外,绝不见铸像人体者(三星堆文化也因此显然与中原地区不同),且即使是三星堆,人相也未越是用来祭祀的。据考证,《魏书·崔挺传》言“光州故轰莫不悲戚,共铸八尺铜像于域东广因寺”,是铸铜像以资纪念之始,时代甚晚,且是夷人所为,与希腊以铜像纪念人的风气恰可说南辕北辙。上古石刻也不见人相雕石,祭祀则用木主,不立图相、不塑人形。故古希腊古印度是造相的文化,我国是不遗相的文化。古希腊等文化又常刻塑人体,以为美善之欣赏带拜对象,这个观念或行为在中国亦绝不存在。
这些古文化的差异,即本于彼此不同之体相观。中国不但不像古希腊古印度那么重视体相之美,认为应重心而不重形:甚且我们认为形体非审美之对象,衣裳才是。赤身露体,那种原始形体,相对于表裳冠冕黼黻,乃是可羞的。因为衣裳才是文化,赤身露体别是非文化、无文化的样态。故赤身跣足肉袒以见人,若非羞辱自己便是羞辱他人。如廉颇向蔺相如左袒负荆请罪,就是自居罪人;祢衡内袒击鼓骂曹操,即是羞辱别人。我们不曾有过人体艺术:自古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制俑者更被孔子批评,被视为缺德。是人不必相、不可相,相亦无意义也。后世塑相谴相之风,乃受佛教影响,始渐昌盛。
换言之,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古来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后为嫘祖,能制蚕丝为衣。相较于其他民族之以兽皮为衣,则此自由华族之特色。其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更说明了中华文明之特点正在服饰。故以往中国往往以“上国衣冠”自居,自认为其文化高于周边民族,唐王维诗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者,即指此而言。历来帝王建立新政权亦无不以“易服色”为首务、重务。这即是以衣饰为时代文化之代表的思想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亦不妨说嫘祖之重要性胜似黄帝。且以蚕丝制衣之发明,也令其他文明视蚕衣为中国之代表。
古人论美,更常就“黼黻丈绣之美”(《札记·郊特性》)说。说容,也不仅指容貌,更是就衣饰说。这衣冠黼黻文章,即古代“文”的意思,一民族、一时代乃至一个人的文章、文化即显示于此。像希腊那样以裸身人体为美者,古人将以之为不知羞,谓其野蛮、原始、无文化也。像印度那样造相论相者,古人亦将以为无聊。因此在我国绝无《造相量度经》、《三十二相经》那样的经典:论佛相塑法画法,也只说“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仍是就衣服讲。在我国,论相也一直只是旁支末流之学,与婆罗门之重视论相、佛教之有叫弗身信仰”迥异。后虽受佛教影响,造相之风渐盛,但思想上终究以此为流俗信仰。中国佛教哲学更是强调“不着相”。
即或要观相、见相,大抵也非“观相”而是“现象”。象非人体形相,乃是秩宗之职、章服之制、尊卓之别,整体表现于衣饰上。观此图象,即见文明。象不以形见,文明不由体相上看,故《易》论“文”,以虎豹之纹为说。人身体上的衣服,则如虎豹之纹。其论文明文化,也从不指人体。此不仅可见文明文化是由衣裳上说,更可见中国人论美,不重形美而重视内在美,是要由内美再宣畅于形貌四肢的。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注①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美文化、古希腊和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铜铸、或石雕、或塑像,用以崇拜和祭祀。
B.我国是不造相的文化,上古石刻不见人相雕石,即使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
C.婆罗门重视论相,佛教有“佛身信仰”,受此影响中国造相之风渐盛,但终究不是主流。
D.螺祖的传说表明,中国很早能制蚕丝为衣,这使衣饰成为时代文化的代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篇以对比分析为主,从现象和本质,逐步揭示了中国体相观的内涵。
B.文章提到中国体相观有三个特点,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第一点和第三点。
C.文章援引许多史料典籍,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而且加强了论证的深度和广度。
D.文章以制蚕丝为衣为立论前提,用大量篇幅阐述衣裳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三星堆的人形及面饰用来祭祀,也不能说明古代中国有造相的文化。
B.廉颇左袒请罪,自居罪人,可见中国人重心而不重形,要把内在美表现于形貌四肢。
C.只有以人体为美善的欣赏对象,以形体为审美对象,才可能发展出入体艺术。
D.佛教原本重视塑相造相,但中国佛教哲学强调“不着相”,可见中国体相观强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