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忘了给父母留一把钥匙
他大学毕业了,留在了故都南京工作。他依靠不懈地努力终于在一家企业当上了业务经理,在公司的奖励和自己的多方筹措下,年纪轻轻的他拥有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小户型房。只是还未娶妻生子,单身一人。在父母的眼里和乡亲们心里,他几乎就是方圆几十里地的模范和骄傲。
他每天工作很忙,出差去洽谈业务、签约的时候很多。他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甚至是父母给他打电话的时候都经常会出现“你拨打的电话正忙”!如果是他打电话给父母,父母经常下地干活去了或者是串门去了,家里的座机没人接听,父母也没有买手机。于是,时间长了,和父母的联系渐渐少了。开始他还觉得很愧对父母,但日子多了,他似乎习惯这样。忙碌成了他推诿的借口。
那一年冬天,父母正逢农歇时间,更是牵挂远方的儿子。于是大老远的赶到了南京,按照他曾经留下的地址,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居住的小区。而他刚刚出差去了几百公里外的城市,有一笔很重要的业务要谈。
他的电话响了,他把电话摁掉了,这时候他正在和客户洽谈业务;二来是他觉得电话号码很陌生。忙完工作,他心想应该回个电话。
“我是你的邻居,你的父母来看你啦,你什么时候回家?”电话那头说道。
邻居?在他的眼里还是陌生人。现在的大城市不都一样,各顾各家,极少去互相了解。哪怕是邻居最多是见面点点头,算是问候吧。这年头,城里人谁还去串门,谁还去邻里间拉家常!他只记得隔壁住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其他的一无所知。
“哦,你让我父母接电话好吗?”他心里还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是我,小庆,你今天回家吗,我和你父亲来看你啦。”电话里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
“你们怎么不提前打电话告诉我啊?”他心里有点责怪的意思。
“打啦,打啦,你的手机老是正忙,我们就直接来了。我们想你啦。”母亲不紧不慢地说。
“我马上回来,你们在邻居家等我。”他匆匆地赶往机场。
当他焦急地赶到机场的时候,又接到公司安排,他要继续留在那里洽谈另一笔更大的业务。领导早就有提拔他当总经理的意思,只要这笔业务谈成了,总经理的位置一定是他的。他心里想了很多,最终决定留下来。父母以后可以常常看到,但升职的机遇不一定常常有。
他不得不再次打电话给陌生的邻居,希望邻居照顾他的父母几天,哪怕算工资或者外加保姆费也行。还好邻居答应了他。
这回,一谈就是一个星期。让他欣喜的是业务谈成功了,总经理的任命书也同时下达了。当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家的时候,父母已经回老家去了。
他轻轻地敲开邻居的门,也是第一次敲开他们的门,邻居把他父母留下的包裹递给他。
他打开父母留下的包裹,里面掉下一封母亲留下的便条:小庆,我们都知道你很忙,但我和你父亲都想你,你买了新房,你父亲执意要来看看。很不凑巧,你不在家。不过你的邻居夫妇俩很热心,还老说要给你介绍一个媳妇,但我们也不好意思多打搅。知道你一切都好后,我们不想打搅你的工作,我们回老家了。老家的门坏了,你父亲换了把新锁,怕你回家打不开,留了一把钥匙给你,还有一包你最爱吃的家乡大红枣……
这张便条,刺痛了他。他为什么不记得留一把钥匙给父母呢?他的家和父母的家有什么区别呢?他捧着父母留下的红枣,看着母亲留下的钥匙,终于再也止不住的泪如泉涌。那把钥匙像一把利剑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内心,刺得他心如刀割!
他第二天抛下了所有的业务,踏上了回家乡的火车,他决定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希望这个‘亡羊补牢’的举动还来得及……
(选自《微型说选刊》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很有意蕴:表面意思指把自己门上的钥匙留一把给父母,深层含义指要学会感恩父母。
B.文章开篇写主人公的成功,是为了给后文写主人公对亲情的淡漠作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C.本文采取第三人称来叙述,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D.作者在小说的情节上作了淡化处理,颇有散文的味道,用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题2】父母留给他的纸条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老家的门坏了,你爹换了把新锁,怕你回家打不开,留了一把钥匙给你,还有一包你最爱吃的家乡大红枣……”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主人公“他”这一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8 03:1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上,他就先动筷,专拣好的吃,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退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部队复员,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的老了。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小耿准备去深圳,战友泥鳅给他介绍了一份差事,年薪六万。老板说:“表现好,再加。”

小耿看看老耿通红通红的眼,思索了良久,才点头。没想到,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吃饭也不聚一桌。端起碗,夹点菜,蹲在门口榆树下,吧唧吧唧吃得山响。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说:“学校的围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蟆踢死猴的主,要赶紧修修。”说:“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爹大书记大?”“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得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围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人发一遍烟,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5年过去了,小耿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选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再就是县里要确定一批青年干部做接班人,德、能、勤、绩,他都是优秀,可最后确定下来的名单里依然没有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辣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说:“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交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这鞋是他的。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掘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

老耿说着就往外走。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不能。”“那我就死在你面前。”“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爷父子,捣蛋铺子”这一地方俗语开篇,瞬间激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父子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父子亲情、伦理道德、仕途升迁、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了父子俩的独特形象。
C.小说采用顺叙、倒叙并用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了老耿和小耿大相径庭的人生选择、迥然不同的人格境界。
D.小说对不择手段“作秀”的某些官员进行了无情针砭,升腾出一股可感的正义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强烈的现实意义。
【小题2】《爷父子》以小耿人生经历的前后变化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请据此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题3】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请以小说结局部分老耿与小耿的对话为例,简析老耿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行到谷底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6年8月,有改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形象地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B.文章第⑤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对震柳能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D.文章用磅礴大气、酣畅淋漓的文字写地震,文采、史料、哲思相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小题2】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百年震柳”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人们常常在作品粗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换个角度。声律论的产生与魏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大体而言,刻苦吟诗的人中少有浪漫派。他们的行为多少有些乖僻,其风格也自成一体。孟郊自称“积恨成狂痴”,《唐才子传》记载卢仝“性亦古介僻”。痴、憨、狂、癖竟成了苦吟诗人的共同性格倾向。
文人苦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投入。元人杨载对此有一深刻认识:”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曰‘一生精力尽于诗’。”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美的创造。诗人在“吟”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而把一个字改来改去,为的是什么呢?是服从声律的需要,还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还是为了使意思更新鲜,抑或是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更精彩?这样,在苦吟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更准确,一是更艺术。
苦吟诗人的认真态度,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胡适说:“这样认真的态度,便是杜甫以后的新风气。从此以后,做诗不是给贵人贵公主做玩物了,也不仅仅是应试应制的工具了,做诗成了诗人的第二生命。”苦吟诗人们,创造着美妙的“第二自然”,这是他们对文学的贡献。

(节选自《丛生的文体一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进行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后最后呈现给世人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几许欢乐,几许痛苦。
B.欣赏者通过吟诵能够感受诗歌声调之抑扬、音韵之美感,“苦吟”却是一种创作状态 ,吟涌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C.以杜甫为代表的批诗人在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而非仅限于新诗创作。
D.苦吟本身塑造了诗人的个性。这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令人自我折磨、呕心沥血,所以苦吟诗人很少有浪漫派诗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以杜甫苦吟诗歌为列,不仅反映了苦吟“边吟边改”的形态,也论证了苦吟符合新诗客观的创作要求。
B.文章以李白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为例,论述了律诗体裁对他确实是一种束缚,体现了苦吟之法非人人皆能掌握。
C.文章引用了一些诗人关于“苦吟”的诗句,论述了古代诗人对苦吟现象的认识,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充分、有力。
D.文章结尾引用胡适的话,论述了苦吟态度改变了诗歌创作的风气,强调了其对文学的贡献,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小题3】诗歌创作过程为何会出现苦吟”现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钢的琴

申平

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能让我们看看吗?”

吴更里又点点头,带我们来到一间上了锁的房间,打开门,说:“各位请吧。”

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但是我们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蓬荜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说实话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但是直觉告诉我这的确是一架非同凡响的钢琴。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有几十万上下。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各位领导别见怪,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就去买了一台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就不得不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的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仿佛对未来充满必胜的把握。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改变,政府也能名正言顺帮助你。将来有钱再买嘛……”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铁还硬。

吴更里,就这样作为一个特殊的扶贫对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意,跳跃流淌……大厅里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制造悬念,扶贫工作有问题;接着指出事出有因,贫困户家有钢琴,悬念再生;最后吴更里自述经历,疑云揭开。
B.主人公吴更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小说准确地再现了一位有志气、有追求、有个性又稍显执拗的新时代农民形象。
C.这架一尘不染、气势非凡的钢琴与土瓦屋的简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在吴更里的心中,这架钢琴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别无他义。
D.小说以“钢的琴”为题,隐喻着吴更里美好的理想和比钢铁还硬的精神意志。有意将“钢琴”断开,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暗示中心。
【小题2】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每小题3分,共6分)
(1)看见我们又来到他家,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2)不,我不想那样活着。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还要为点儿啥吧?
【小题3】小说以工作组长梦见吴更里在钢琴演奏会上大获成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
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情感类节目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朗读者》的成功被外界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
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小花”加持,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情感综艺时,人文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
如今的大众媒体,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逻辑,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或甩出局外。但,这恰恰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有了“道德偏向”的姿态,就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超越金钱利益的顾虑,因为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而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于是节目的内容、形态、表达与受众用户的数量都会受到限制。反现一些情感类节目,赤裸裸的拜金、带有偏见的表达甚至歧视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当作多元言论而包容,甚至为了话题热议而刻意制造“奇葩”与冲突效果吸引关注,以获取收视率。
在我们看到媒体“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
在此刻,我们为一股清流的诞生而欢呼,甚至有评论寄希望于《朗读者》可以改变娱乐综艺的霸屏现状,平复一下当下综艺界的聒噪浮华。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是清楚地知道:历史都是人来创造的。
(改编自《〈朗读者〉是否能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提供一种可能?》)
【小题1】【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读者》是一个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的情感类节目。
B.《朗读者》是一个朗读时间不多、不追求娱乐性的人文类节目。
C.《朗读者》是一个提供明确“道德偏向”价值的文化产品。
D.《朗读者》是一个让人欣喜和意外的“收视口碑双赢”的文化节目。
【小题3】【小题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艺界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这是一种典型的聒噪浮华,
B.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这一点来说,《朗读者》受到欢迎并不为奇。
C.《朗读者》用朗读串联起人物访谈,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D.人文类节目式微的原因,一是缺乏流量“鲜肉小花”的加持,二是情感调动不够充分,更关键的是坚持与碾压式情感综艺节目不同的价值观。
【小题5】【小题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朗读者》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体现了对理想人格之阐发和尊严价值之关切的真实需求。
B.当下,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被视为不依从娱乐工业逻辑的异质性力量,就会受到文化工业的限制,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
C.从“朗读‘可以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
D.作者提出“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现实需要,表达了一种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