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   王岳川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于是,升级、突破、扩展、肉身感、消费主义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当代人成为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和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
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
(选自2010年6月1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只要坚持拿来,同时坚持输出,就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B.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
C.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中国人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
D.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
B.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却还没真正走进新的“理论时代”。
C.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
D.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
【小题3】对西方现代性扩张后果的概括和解决方法的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了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它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B.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
C.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形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D.设立孔子学院的这种文化“输出”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孔子学院的设立一定能促使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4 03:0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热播,观众的热情与快乐,很大部分是由汉语的韵律、字形、辞章之美带给他们的。甚至像《吐槽大会》这样的喜剧类节目,也充分展现了汉语丰富的双关、歇后、反话正说等特色。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母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当我们笼统谈论它们时,不妨无限地赞颂它们如何珍贵,如何可爱,然而,真正面对眼前的母语与故乡,你能否感知,在它们纷繁复杂的内部正有着一系列的剧变与冲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是我们的母语眼下面临的巨大课题。
“方言”与“共同语”
最近港星陈小春发了一条长微博,隐隐有引发“方言与普通话谁更有文化之争”的态势。公正地说,方言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更为契合,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也包含着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影视剧一使用方言表演明显更贴近生活,作家也大多拒斥使用纯普通话写作——汪曾祺曾说过“普通话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然而这个“公约数”又必不可少,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对增加社会内部凝聚力,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无共同语不足以行天下,无方言不足以亲乡邦。方言与共同语,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如何平衡它们,是非常微妙又很现实的问题。
大家一定都体会过某个场合几位老乡操着方言言谈甚欢,而在场的外地朋友不免向隅的尴尬场面。交流的普泛化、外向化既要求人际沟通的去方言化,同时也亟须共同语(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话)的扩展与丰富。2016年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广西腔“难受想哭”)等对方言的“直译”,其实反映了共同语对方言的某种吸纳与融合,虽然尚未进入全民共同语,却让人看到了共同语开放的边界。
“公言”与“私语”
公共空间的观点表达,与私人交友圈的言辞随意,应该有明显甚至根本的区别。这两年许多人从微博退回到微信朋友圈,正是由于不习惯相对公共化的微博上口水四溅、秽语横飞的表达习惯。只看到支离破碎的信息,就依据自己的惯有经验或道德立场投射情感,擅加评判,一言不合,恶语相加,动辄用道德化的标签如“直男癌”“圣母婊”“渣男”来指称他人,制造了一种“先戴帽子再打棒子”的粗暴语境。这些网络争论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伤害着社会互信,降低了舆论水准,同时也破坏了母语的分寸感与礼仪性。有个笑话说,老外学不好中文,因为中文一个“我”字就有鄙人、在下、晚辈、老夫、老朽、老子、兄弟各色说法,更不用说已经废弃不用的卑职、奴家、小的、不佞等等。因应不同的语境,而采用不同的对应方式,本是中文的特色之一。像汉语里对长辈或陌生人称“您”,书信往来时称“先生”“君”“兄”等等习俗,在电子邮件与社交软件上经常被忽略。用这些敬语来表达善意与拉近距离的功能,也就消散于无形。不能有分寸地使用得体的语言,恐怕也是网络讨论容易产生戾气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雅言”与“俗语”
一种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俗语有亲切之益,雅言有出尘之美。二者能共冶一炉,才是美好的语言生态。不过近一百年来,母语的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一方面,是“雅言”有异化为“大话”“空话”“套话”之弊;另一方面,“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也甚嚣尘上。以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流形式来说,一是语言的重口味化,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语言,习以为常之后,会让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二是语言的可视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emoji)、表情包,还包括“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虽然动态十足情感鲜明,但也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既反映了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同时也让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现代社会新的“雅言”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可不赞成以所谓的“古雅”为美,尤其是用半通不通的文言书写时事。从清末到民初,很多脱胎自文言文传统的启蒙知识分子都曾惋叹自己不能写一笔流利清晰又不乏美感的白话文章,而只能是半文半白的“半大解放脚”。中国现当代文学众多作者一百年于此不懈探索,才让白话也有成为“雅言”的可能。而当书写变得过于容易,语言便容易汗漫无所依,像今天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言,日更六千或万字,有多少作者还顾得上在语言方面下功夫?在此背景下,重视语感,讲求炼字,便成为一种难得的自觉。
理想中的母语,既有合理的分层分域,让表达得体而有效,又有着无垠的更新资源,任何语种、任何创造都可以冲击表达的习惯,同时又能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更重要的是,母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一个生动的词汇或短语出现了,我们高兴,但又知道它使用时的边界,满屏“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也委实让人厌烦。能写出新鲜时尚的语句,也能转换典雅或平实的风格。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无非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2017年02月21日版《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言与人更为亲昵,更为契合的原因是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也包含着更多的“地方性知识”。
B.“普通话”之所以必不可少,在于它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内部凝聚力的增强,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C.网络共同语中如“蓝瘦香菇”(广西腔“难受想哭”)等对方言的“直译”,反映了共同语对方言的某种吸纳与融合,是共同语扩展与丰富的方式之一。
D.网络争论中一言不合即恶语相加等现象,在伤害社会互信,降低舆论水准的同时也破坏了母语的分寸感与礼仪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一百年来,我们的母语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十分严重。
B.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重口味”语言在日常交往中滥用,会导致人们对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
C.不少人爱用动态十足、情感鲜明的“可视化”语言,如颜文字(emoji)、表情包,以及“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
D.语言的可视化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是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的反映,会让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方言”与“共同语”功能不同,须平衡其微妙关系;“公言”与“私语”分寸不同,须明确使用区域;“雅言”与“俗语”质地不同,须避空洞和鄙俗。
B.中文的“我”字就有鄙人、在下、晚辈、老夫、老朽、老子、兄弟各色说法,由此可见我们的母语有很强的分寸感与礼仪性,人际交往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有分寸地使用得体的语言,体现基本的礼仪素养 。
C.理想中的母语,不仅要表达得体有效,而且还要允许任何语种、任何创造冲击其表达习惯,就像《中国诗词大会》《吐槽大会》接纳了新的词语而受观众的好评。
D.母语是我们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故乡,只有我们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我们的母语故乡或许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张
孙玉秀
神医张祖籍河北,祖上几代都是有名的接骨大夫,祖训是“扶危济困”。神医张其貌不扬却有一副侠骨柔肠。有钱有势的,他收钱不误,穷人讨饭的,他分文不取。凡是有个腿断胳膊折的,别的名医治不好的,只要送到神医张这里来,让神医张捏吧一阵子,骨头即刻恢复原位,再给配上几幅接骨药,养上个把月,准保恢复成好人一个。
几位抗联战士化了装,连夜将受伤的“青山好”送进了县城神医张的药铺。神医张仔细打量了几位不速之客,从装束打扮和举止上,已经猜到了八九分,便一拱手说:“几位从哪里来?对身份不明的人我拒不接收。”
一位战士看了看担架上的“青山好”,见他轻轻点了点头,才肯说:“那就不瞒您了,我们是抗联的人!昨天在密林里执行任务时,队长被一队小鬼子包围了,并追到了山崖边。小野想要生擒队长,没想到却被队长拦腰抱住,一起跳下了悬崖……”
神医张舒展双眉,微微点头,指着担架上疼得满脸是汗的“青山好”说:“把他放下吧!只见神医张走到他身边蹲下,两手托起他的后腰,先是慢慢揉捏了几下,然后突然间双手一用力,只听“咔吧”一声响动,两手再轻轻推拿一番,才从他的后腰下拽出两只手来。
说来也是奇怪,那声响动之后,“青山好”立刻觉着腰部不那么剧痛了,微微抬起头,双手抱拳,微弱地说:“张大夫,果然名不虚传!”
神医张淡然一笑,转身对几位战士说:“山里条件差,要想彻底治好,就把病人留在这里,一个月后再来领人!”战士们见他下了逐客令,用眼神征求“青山好”的意见。“青山好”点点头,一挥手,几位战士便离开了。
几位战士刚走不到一个时辰,药铺大门又被吵闹着敲开了。
神医张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胖翻译官带着几个日本兵,正抬着担架横在门口。胖翻译斜着一双眼:“你就是神医张?小野队长进山剿匪受了伤,今天你必须给他治好,否则你这药铺就别想再开了!”
神医张面不改色,同样一拱手说:“长官,请把担架放下,我马上给病人,不,给小野队长洽病。”他蹲下去同样捏揉推拿了一番,小野便杀猪一般叫唤。胖翻译立刻跳起来,拿出手枪顶住了神医张的脑袋。
神医张头也没抬,双眼仍注视着小野的腰部,只听“咔吧”一声响动,又舒缓了一会儿,小野微微睁开了眼,对着神医张伸出了大拇指:“呦西!大大的好!”
胖翻译这才将手枪收回腰间,对那几个日本兵说:“你们留在这里照看小野队长,不能有丝毫差错!”
胖翻译往外走时,才发现药铺里还躺着一位病人。他立刻警觉起来,拔下手枪悄悄走了过去,将那人身上破了洞的被单用力一掀,一股难闻的臭味扑了过来。他急忙捏住鼻子,对着担架上衣衫褴楼、脏兮兮的“青山好”骂了一句:“他奶奶的,原来是一个要饭花子”,便站起身,对他踢了一脚,气哼哼地转身走了。
神医张冲着胖翻译的背影笑了笑,吩咐手下的小伙计说:“赶紧把小野队长抬到里间软床上,千万不能让他受凉了!至于门口那个要饭花子,把他抬到那几块木板上就行了!”
担架上的小野听了神医张的话,连连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以后的一个多月里,神医张在几个日本兵的严密监视下,给两个病人煎汤熬药,眼见病人一天天好了起来,也能下地轻微活动了。
中秋节那天早晨,神医张吩咐手下的小伙计,将要饭花子“青山好”抬到大门外,扔给他一根拐杖。神医张对他骂道:“我对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你又没钱给我,赶快滚吧!”
胖翻译也是那天开车来了,扔给神医张二百块大洋,接走了小野队长。
两个月后,人们才发现神医张的药铺关门了,人早已不知了去向
后来人们听说“青山好”在密林里,又跟小鬼子打了几个漂亮仗。至于小野队长,变成了一个拄着拐杖的罗锅了,到处悬赏捉拿神医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了神医张的家世背景、超高的接骨技术以及他的侠骨柔肠,为后文他治好了“青山好”的病并且分文未取作了铺垫。
B.神医张吩咐手下的小伙计赶紧把小野队长抬到里间的软床上,把“青山好”抬到几块木板上,说明在胖翻译的威胁下,神医张只能暂时妥协,优待小野队长。
C.神医张刚收下“青山好”,日本兵就到了。胖翻译刚要离开药铺时却差点发现“青山好”。这样设置使情节跌宕起伏,松弛有度,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D.文章结尾体现了神医张的机智与侠骨柔肠。在日本兵的监视下他治好并巧妙放走了“青山好”,让小野变成罗锅后自己还成功脱身。
【小题2】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运用使得神医张这一形象丰满传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神医张”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原刊1981年第2期《芙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曾被人称为文体家,所以他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B.沈从文的《月下小景》,有六朝翻译的佛经的叙事特点和偈语的语言风格。
C.沈从文在《神巫之爱》的对话描写中,有意的模仿了《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
D.沈从文曾经模仿翻译的佛经写作,也曾用骈文写作,语言中呈现很多骈偶的风格,这些文章都体现了“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
【小题2】下列对于沈从文语言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沈从文体”主要的特点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B.沈从文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
C.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的句子。
D.沈从文对语言的雕琢和推敲,使得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认为,沈从文善于将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词汇。
B.汪曾祺认为,“懒懒的”,“很自负的”,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翠翠的心理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各自很多很深的意思。
C.沈从文主张,语言的唯一标准 是准确。写作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妙手偶得,而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从而找到最准确的语言。
D.沈从文小说中的对话很普通,但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与他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是分不开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不会哀愁了
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我视他为当代的蒲松龄,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屈原、杜甫、曹雪芹的作品就是这样。我发现哀愁也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会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欲望膨胀的时代,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有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因为缺少哀愁的情怀,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尽管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也许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小题1】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哀愁是什么?
【小题2】苏联解体了,作者为什么认为“俄罗斯是不会死的”?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雪国热闹镇

刘兆林

热闹镇出了乱子,史无前例的大乱子啊,谁听了都得吓一跳——大风雪之夜,驻军逃走了十分之一,居民陡增了百分之五十。这可把驻军最高首长杜林急懵了。这等于热闹镇这边天塌了一角,他怎么支撑得了哇,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但是,不知大风刮的还是什么人捣的鬼,电话线路不通了,杜林琢磨了足有半小时,最后决定带上个最能干的老兵,连夜出发,亲自去向领导报告情况。

说明白点吧,热闹镇可以叫它祖国东方第一镇——再往东一点就是外国的村镇了,离本国的村镇却很远,最近的也有四十五华里。

驻军最高首长杜林的职务只是个班长。大概谁也想象不到,全镇除了包括杜林在内的十个兵外,只一家居民,两口人,不仅“热闹”二字纯属徒有,“镇”字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谓镇长,当然就是寂寞透顶的战士们对那一家之主瘸老张的戏称了。所谓驻军逃走十分之一,其实就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牛犇突然失踪,热闹镇这档子事就是他闹出来的。

扫帚似的大风不停地划拉着杜林、老兵和大黑狗踏出的脚窝,三角形的队伍仍在艰难地跋涉。 “老兵,你说,牛犇他除了带枪,会不会还带了别的?”“你不是说他偷了你的人参烟和龙泉酒吗?”

“我是说他会不会还描了地图什么的?他脑瓜比谁都活,除了偷我烟酒,准还描了地图!” “真这样,可就更毁了。”

“哼,当初他一来我就觉着不是好事。”“指导员还表扬他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哼,我算看透了,脑瓜越活,知道的越多越不可靠。”

老兵不吱声了,还怎么吱声啊,事实胜于雄辩……

1980年11月底,牛犇分到岛上来那天正下雪。他独自到哨所门前的了望架下一站,捧着一本书,面对茫茫雪野放声唱起来:“好——一——派——北——国——风光——昂——昂——昂”

杜林在高高的了望架上用望远镜往下一瞧,是新兵,噔噔噔跑下来,问:“你喜欢样板戏?”

“谈不上喜欢,这句唱词和眼前景色挺吻合,随便借用一下。”个头不高,眼睛雪亮的新兵无所谓地又翻他手中的书,他是对照着眼前的雪景看书上描写得是否像。

“手里是本啥书?”“《雪国》。”

“镇长”瘸老张外出去治腿,家里就剩下怀孕的媳妇哑女一人。杜林把正副班长之外的 八个兵编成四组,每组一天轮流帮哑女干活,一天晚上哑女家灯亮着,杜林敲了一阵门却没人应。他不敢贸然进女人的屋,用草棍把窗纸扎了个小眼往里看,冷丁抽了口凉气:哑女早产了,远离村庄,大风雪之夜哪儿去找奶哟。急迫中杜林忽然想起牛犇让家里寄过奶粉,兴许还有剩的,便叫李老兵回去问。

李老兵回去一看,牛犇不见了。问遍全班,谁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厕所、岗楼、了望架找遍了,都没有。

不祥的预感袭上杜林的心头,他带领全班在尖啸的风雪中四处查找牛犇,最后发现一行脚印奔江边而去,但走着走着,好不容易才发现的脚印被风雪扫没了。马灯、手电照了又照,也没发现往回走的脚印。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到处风雪弥蒙,分不清哪是国境线。从纵深 离判断。已经到了主航道中心线,甚至过了一点。从迹像看,牛犇是奔外国那个镇子去了。

迷路是不可能的,他,外逃了?

这时,哑女屋里出现的是令人想像不到的场面:医助在收拾屋子,指导员在做饭,哑女坐在炕上对镜梳头,婴儿安详地在射进来的温暖日光下睡着了,小嘴不时咂动着,枕边放着一缸鲜牛奶,窗台上一个大盆子满满装的也是鲜牛奶。进屋的人都愣住了。

“怎么回事,指导员?”杜林问。 “去问牛犇,叫他说。”

“牛犇?他在哪?”“在班里休息。”

“他……他没有……?”“去问问就知道了!”

杜林奔回班里,见牛犇坐倚在床上吹口琴。“回来了,班长?”眼睛雪亮的牛犇坐起来,善意地望着杜林。

“你……你哪儿去了?”

“到对面走一趟,怕你不同意,就没请假。”“你去偷人家的牛奶?!”“不是偷,悄悄换的!”“换?”

“真的。那边家家养奶牛,我们在了望架上看得清清楚楚,也没驻兵。我摸过去,钻进一家牛棚,弄了两暖水袋加两行军壶奶。走时把你的烟和酒放那儿了,待会给你钱!”“钱是小事,丢中国人的脸!”

“这怎么丢脸?烟和酒二十多元,十多斤牛奶也就三四块钱呗,他们上哪卖这好价钱?”

“边境政策你不懂吗?”

“懂啊,国家不是开放了边境小额贸易了吗?再说,总不能眼看着我们热闹镇上的小居民饿死呀。所以我才去了,出了事我一个人担呗!”

几天后,团政治处来了一位干事,说军事检察部门作了调查研究,决定对牛犇免于起诉。军分区指示,对牛犇要进行法制和边防政策纪律的补课,教育可由团治政处直接进行。地点放在团农场,让牛犇边劳动边接受教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雪国热闹镇”为题,但其实这个所谓的热闹镇只有寥寥数人,这样的标题与内容形成落差,能更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我是说他会不会还描了地图什么的?他脑瓜比谁都活,除了偷我烟酒,准还描了地图!”“真这样,可就更毁了。”暗示着大家对牛犇早有怀疑。
C.杜林带着全班的人在风雪中四处查找牛犇的紧张场景与哑女家中温馨轻松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更有张力。
D.文章以士兵牛犇外逃开头,但后来却以牛犇取奶归来结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先抑后扬,表达了对牛犇的赞美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牛犇从一出场就与众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