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之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②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B.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C.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
D.张爱玲能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
E、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创新性。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辍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析。
(4)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7 09:0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业童书时代施加于儿童文学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之一,是对童年主体意识的空前肯定与张扬。在开放的童书市场格局下,儿童文学作家从未像今天这样普遍地将书写和表现儿童自己真实的愿望、情感和思想等,作为其儿童文学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现实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中童年主体意识的明显加强。它鲜明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来第一,童年游戏和娱乐生活在儿童文学的书写题材中日益占据要位。在许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纯粹的游戏和娱乐元素被堂而皇之地放到了儿童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层面。这类写作空前突出了原本被认为“不务正业”的“玩”的冲动作为童年天性和权利的合法地位。通过转向周作人曾强调过的“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艺术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于过去很长时间里儿童文学重教育而轻娱乐的艺术传统的反拨。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出的对于儿童主体身份和地位的充分认可与尊重,意味着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真正走向了一种“为儿童”的艺术。
  第二,充满自我存在感和实践能力的儿童在儿童文学的主要形象谱系中日益得到突显。如果说传统的儿童文学更多地强调将儿童培育成符合校园和社会规范的“好孩子”“乖孩子”,那么在今天,“淘气包”“坏小子”“搞笑鬼”“捣蛋鬼”“淘气大王”等调皮逾矩的顽童类形象则越来越受到儿童文学作家和读者的青睐,前者是努力使自己向成人的标准靠拢,后者则更多地张扬着儿童自我的存在感以及独立的生命意识。这些孩子都有着充沛的自主实践能力,它有时表现为强大的破坏力,有时则表现为同样强大的创造力,正是创造力向人们昭示着表面的破坏力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当下儿童文学的主角并不尽是顽童,但从他们身上透出的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能力来看,他们无疑属于同一种童年精神谱系。
  第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传统权力关系在儿童文学的角色关系格局中开始发生变化。在当代儿童文学中,过去主要由成人主宰的权力关系天平开始向着儿童一方增加砝码,很多时候,在与成人的生活博弈中,儿童非但不见逊色,甚至表现出比成人更胜一筹的能力。于是,这些儿童主人公们不再随便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控制,而是逐渐学会了把握自己的生活。通过对儿童权力意识和权力现实的强调,当代儿童文学表达的是儿童主体在现世生活中真实的权力诉求。
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书写和建构的上述童年主体意识,是儿童文学为当代童年文化建构做出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艺术贡献;但它同时也带来了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重大的艺术问题。
(摘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02日方卫平《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童年主体意识空前肯定与张扬,这是商业童书时代施加于儿童 文学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之一。
B.今天儿童文学作家书写和表现儿童自己真实的愿望、情感和思想等,作为其写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C.童年游戏和娱乐生活在儿童文学的书写题材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是童年主体意识的明显加强的鲜明体现的一方面。
D.在许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诸多要素中,纯粹的游戏和娱乐元素成为儿童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层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本被认为“不务正业”的“玩”的冲动作为童年天性和权利的合法地位,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承认和突出。
B.重教育而轻娱乐是过去很长时间里儿童文学的艺术传统,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与之不同,体现一定程度的反拨。
C.周作人强调过的“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艺术观念,说明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真正 走向了一种“为儿童”的艺术。
D.充满自我存在感和实践能力的儿童在儿童文学的主要形象谱系中鲜明突出,如“淘气包”“坏小子”等一系列顽童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孩子”“乖孩子”形象是努力使自己向成人的标准靠拢,体现了将儿童培育成符合校园和社会规范的传统儿童文学理念。
B.当下儿童文学的主角并不全是顽童,他们身上透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能力,这和顽童不一样,但属于同一种童年精神谱系。
C.在当代儿童文学中,过去主要由成人主宰的权力关系开始转变,与成人的生活博弈中,儿童表现不见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D.当代儿童文学表达的是儿童主体在现世生活中真实的权力诉求,所以他们不随便接受成人世界的控制,学会了把握自己的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百度百科)
(2)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同类题4

材料二
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这种飞动之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很多文章描写当时的宫殿建筑壮丽华美,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看到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古代文献中的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现实并不是那么遥远。
东汉王延寿有一篇《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蹬在那里,吐着舌头……各种动物造型活泼,气韵生动。
不但是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屋顶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本来建筑物是以静态而存在的,而这种反宇飞檐的匠心独运,化静态为动态,翩翩欲飞,显得轻盈俏丽,可谓鬼斧神工。
(取材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脊六兽”:现在多用来形容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B.“笨拙”:“拙”读“zhuó”。
C.“冠冕”:读“guān miǎn”。
D.“鬼斧神工”:用于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代建筑装饰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与当时艺术十分发达密切相关。
B.一些文章对汉代宫殿建筑的描写,虽有夸张与幻想,但基本与现实吻合。
C.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飞檐”,使得建筑整体灵动起来,显得轻盈俏丽。
D.中国古典建筑,无论外形还是内部装饰,因多样的动物造型而显飞动之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传的“闲笔”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史学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关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有鲜明的表现。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童庆炳等《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成公十六年在鄢陵之战,晋国将领栾缄看到楚国子重的战旗,便想起出使楚国时向子重介绍过晋国军队“好以暇(所谓‘暇’,杜预注谓‘闲暇’,这种‘暇’在战场上就是一种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象)”的特点。为了证明晋国军人战场上悠闲从容的品格,栾缄竟然在激烈战斗中向楚国主将子重献上一壶酒,子重竞也一饮而尽,然后两国继续投入战斗,“旦而战,见星未已。”栾缄所言非虚,晋国军人确实喜欢在战斗中摆出一副悠闲自在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凤范。宣公十二年晋楚郄之战,晋国军队逃命途中,战车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国军队竞教导其卸掉车板,轻装逃命。晋人此时仍然有心思开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成公二年齐晋章之战中,晋国将领韩厥已经追赶上齐顷公,而其并不急于俘获齐国国君,而是从容地“奉觞加璧以进”,言辞温雅,谦敬有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邵至几次与楚共王相遇,邵至不是求战却脱下铠甲,疾走如风,表示对敌国国君的尊敬。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作者:傅道彬, 《光明日报》2 017年12月25日13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庄严肃穆的,比较注重内在心灵表现,缺少诙谐幽默。
B.尧、舜、皋陶等这些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其语言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训话,一言九鼎。
C.与《尚书》《春秋》相比,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等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审美转向。
D.“闲笔”不闲,既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又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叙事的特点切入,着重谈《左传》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B.文章举例《尚书》等史著,证明早期历史叙事表现出以崇高为主,少幽默的美学风格。
C.文章引用童庆炳对“闲笔”的诠释,从理论上给《左传》“闲笔”的主要功能定调。
D.文章共列举鄢陵之战、邲之战等三场战役的例子,论证春秋人对优悠闲暇从容不追的喜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春秋》谨严”体现了上古史学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给人一种肃穆紧张之感。
B.如果《左传》没有运用“闲笔”,就没有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C.叙事在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富有艺术趣味。
D.齐晋章之战中,韩厥追赶上齐顷公却并不急于俘获他,而是“奉觞加璧以进”想羞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