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
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
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
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
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
桑吉一直匍匐在草地上,他的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找这短而细小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喳喳叫唤。
和其他飞鸟比起来,云雀飞翔的姿态有些可笑。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落下又抛起。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
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
在这些云雀看来,这个小野兽一样的孩子同样也是可笑的,他做着飞翔的姿态,却永远只能在地上吃力地奔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像一只笨拙的旱獭。
(节选自阿来《三只虫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桑吉逃学去挖虫草,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既为帮助家人感到欣慰,又觉得对不起老师,有些无奈和愧疚。
B.小说写在万物苏醒的春天,好学的桑吉却不得不逃学挖虫草贴补家用,反映了农村学生厌学的原因,也揭示了贫困对教育的影响。
C.小说通过塑造身处经济拮据家庭,但聪明懂事、敢于担当、坚韧顽强的桑吉形象,抒发了藏区孩子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D.小说运用朴素、平实的语言,描写桑吉逃学挖虫草过程中的内心活动,凸显了桑吉情感细腻、善良、善解人意的特点。
【小题2】分析小说划线段落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7 11: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准备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珍重、掩盖”等词语传神地表达了她对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小题2】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起去看山
①藏语里有处叫做斯古拉的山,汉语对音成四姑娘。这对得实在巧妙。因为那终年积雪美丽的山确实是有着四座逸世出尘的山峰,在逶迤的山脊上并肩而立,依次而起,互相瞩望。后来又有了关于四个姑娘如何化身为晶莹雪峰的传说,以至于人们会认为这座山自有名字那天,就叫做四姑娘了。却少有人会去想想,一座生在嘉绒藏人语言里的山,怎么可能生来就是个汉语的名字呢?
②有一句话在爱去看山登山的人中间流传广泛,就是英国人马洛里所说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③山有自己的历史。山的地质史。山化身为神的历史。如果要为这后一种历史勉强命名,不妨叫做地方精神史。山神的存在,在藏区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每座山都是一个神?这当然是一部地方史的精神部分。没有精神参与,一座山就不会变成一个神。四姑娘山就是这样。
④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镇,我在国营饭馆里看见满墙日本旅行团的旗帜以及那些赞美雪山与花的留言时,心想,这些日本人出这么远的门,就为来看几朵花,也实在是太过奢侈了,虽然那些花肯定非常漂亮,也值得一看。也是在那一时期,才知道有一种出门方式叫旅游。很多东西,刚听说时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久也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⑤很快,中国人也开始了初级旅游,大巴车拉着,导游旗子摇着,把一群群人送到那些正在开发中的景点。四姑娘山也成了一个边建设边开放的景区:森林环抱的草地,蜿蜒清澈的溪流,临溪而立的老树,尤其是点缀在岩壁与树林间的一树树落叶松,那么纯净的金色光芒。蓝天下参差的雪峰,美轮美奂,使人流连忘返。
⑥一个朋友带一个摄制组,来为刚辟为景区不久的四姑娘山拍一部风光片子,我与他们同行。山谷看起来开阔平缓,但海拔一直上升。阔叶林带渐渐落在了身后。下午,我们就是在那些挺拔的云杉与落叶松间行走了。
⑦夕阳西下时分,一个现成的营地出现了。那是一间低矮的牧人小屋。石垒的墙,木板的顶。在小屋里生起火,低矮的屋子很快就变得很温暖了。天气晴朗,烟气很快上升,从屋顶那些木板的缝隙中飘散在空中。若是阴天,情形就两样了。气压低,烟气难以上升,会弥漫在屋子中,熏得人涕泪交流。但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同伴们做饭的时候,我就在木屋四周行走,去看小溪,溪流上飘浮着片片落叶。红色的是槭,是花楸。黄色的是桦,是柳,还有丝丝缕缕的落叶松的针叶。太阳落到山背后去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加剧,表现形态就是在森林上部吹拂的风。此时在林中行走,就像是在波涛动荡的海面下行走:森林的上层是一个动荡喧哗的世界,而森林下面,一切都那么平静。云杉通直高大的树干纹丝不动,桦树的树干纹丝不动。吃过晚饭,天黑下来。大家都是爱在山中漫游的人,自然就谈起山中的各种趣闻与经历。爱在山中行走的人,在山中更是要谈山,于是,夜色中的山便愈发广阔深沉起来。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就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太高的海拔地势。这时风停了,月亮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把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的光色洁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了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被窝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条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那道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真似幻。我们骑乘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那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十几米高的冰川断裂面。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掀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类的语言
⑧然后,我就睡着了。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⑨早上醒来,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丛上的雪,雪落在了颈间,那便是冰凉刺激的。岩石,树,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⑩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野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岩层,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而这一切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
⑪记起来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日本人轻轻碰触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在身下压倒了看上去更普通的众多的毛茛花。我也曾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美丽的年轻女士。
⑫这就是美的作用。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相瞩望 瞩望:期望;期待
B.蓝天下参差的雪峰 参差:高低、大小不齐
C.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    阑珊:指游玩时兴致大失
D.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  流泻:光线像水一样流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的“逸世出尘”,形象地写出了“四姑娘山”脱离尘俗、不问世事的气质。
B.在作者看来,在藏区的历史空间之中,由于精神的参与,每一座山都会变成一个神。
C.文章第④段引出下文,作者从对日本人远游的不理解到接受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第⑦段作者用小屋、月光、冰川等景色表明享受时间静止的过程及不被打扰的心境。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4】本文第⑦段末尾四处写到的“语言”含意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本文题目“一起去看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只虫草
阿来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桑吉。”没有回答。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桑吉!”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桑吉!”
④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⑤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⑥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⑧“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⑨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⑩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⑪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⑫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⑬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选自《人民文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画线语句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小题2】主人公桑吉形象非常突出,请结合原文概括其特征。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欢乐行程(节选)

阿来

阳光照亮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孤零的村庄和覆盖这一切的白雪。野鸽群在天空中往复飞翔,搅起一个巨大的欢快声音的漩涡,在春天里分群的鸽子聚集起来,这样不知疲倦,在清冽的空气中欢快飞翔。

阳光照亮格拉的脸。格拉与母亲相依为命,格拉是个很野的孩子,村里人说是没有父亲调教的缘故。次多则是有父亲而且调教很好的典范。可是次多不快乐,格拉快乐。格拉那张脸平常污垢很多,十天半月才会洗上一次。次多是一个大家庭的孩子,家里富裕。这种家庭严谨、节俭,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往往精明强干。但次多的一切却和家里人相反。

现在,次多像平时一样拉着架子车来了,那样忧郁,那样沉默。车上装一袋胡豆,胶皮轮子压过积雪咕咕作响。等格拉吃完东西,次多已经把他那一袋胡豆弄上车了。于是,两人上路了。

新雪那么光洁,那么明亮。平常老实巴交的次多沉静的忧郁的眼睛那么闪闪发光,平常紧闭的嘴微微张开,有点惊喜的样子。

鸽群仍在天上飞舞,要等阳光融化了积雪,它们才能降落到翻耕过的土地里找寻食物。但它们好像不为积雪是否来临所焦虑,那样子奋力地凌空飞舞,在天地间抛撒欢乐的音符。

“看哪,次多!”次多回过头去,看到大路上只有他们自己的脚印与车辙。

现在,他们感到了故乡村庄的偏僻,宁静。就是他们,两个乡村的孩子,拉着重载的架子车从村子里出来,去三十里外的镇子刷经寺。用胡豆去换大米。

一只野兔从路中间跑过。看到人来就躲进了柳丛。它拼命把脑袋往雪里钻,柳树落尽了叶子,变得那么稀疏,它高高撅起的屁股就暴露无遗了。次多从腰带上拔出弹弓,攥紧一团雪。雪团准确地弹射在它的屁股上。

“吱哇!”兔子叫了,往柳林更深处窜去。兔子无法在冬天的柳丝中掩藏行踪。它窜到哪里,哪里枝条上的雪就簌簌下落,纷纷扬扬。

次多笑了。

“你笑了。”格拉说。

次多又笑了一下,脸上肉又僵住了。

四野寂静无声。格拉大声呼喊自己:“嗨——,格拉!”却听到次多说:“天天下雪就好了。”“你说话了,次多,”格拉高兴地说,“你还笑了。”次多想:是啊,我笑了,我说话了。而在那个大家庭里,长孙也和长子一样处于一种隐忍的地位。

“次多,嘿!”“嗯。”“晚上我想你不会来呢?”“你叫我是要来的。”“真的?”“真的。”“你不嫌我和阿妈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不。我还怕你恨我们家呢。”前面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车子上去,又后退;上去,又后退。最后是格拉用肩膀顶一只轮子往前一圈半圈,用石头支住,再去顶另外一只轮子。

终于上了坡。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仰天躺下了。

喘过气来后,格拉说:“我们真行。”次多又笑了。

路上经过几个村子。遇到的成人都给他们以很高的礼遇,那就是和他们像面对大人一样地交谈、问候。他们说:看哪,天一下雪心里就好过一些了。又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这次,挣扎许久,把好大一片雪踏成了泥泞,他们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后来是分成两次才把胡豆拖上坡去,擦去满脸汗水,才问:“先就怎么没有想到呢?”然后就放声大笑了。

这次,两人是同时开始笑的。只是次多笑得很沉静,格拉笑着笑着就躺在了地上。格拉把脸埋进雪里,抬头时就留下一张脸在雪地里。他说:“次多,看我雪中的脸,跟水中的不一样啊。你也来留一个吧。”次多就趴下,把脸平平地印向雪地,格拉还在他后脑勺上加把劲,按了一按。

车轱辘在身后吱吱作响。

进了镇子,两人换了豆子来到百货公司,次多在文具柜台前站住了。隔着玻璃是一柜子乐器,中间一大盒紫色的竹苗。次多的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次多喜欢吹笛子,他熟悉各种乡间民歌的曲调。但他那支笛子已经开裂了,格拉就给次多买下了一支。用了一块三毛钱。次多说:“笛膜。”声音很小。格拉听到了,又为他买了笛膜和一束红色的丝线穗子。

“吹一下新笛子。”次多就给新笛子挂上红色的丝线穗子,给笛子上膜。格拉说:“聪明的伙计上车吹吧。”

笛声一路在化雪后变得滋润的山野间飘荡。将要入冬的山野竟有了初春时的那种气息,融化的雪水甚至把有些封冻的河面上的冰重新破开,露出一汪汪平静的绿水。美丽、静谧,那么地接近天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拉与次多家庭出身不同,这也让两人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前者生活贫困,但很快乐;后者富裕,但平时沉默拘束。
B.小说多次写到鸽群在天空中飞舞,欢快地飞翔,在天地间抛撤欢乐的音符,这映衬了格拉与次多两个人的快乐。
C.在换大米的路途中,次多用弹弓将攥紧的雪团弹射在兔子的屁股上,让兔子吱哇叫,这反映了孩子好玩与活泼的天性。
D.格拉买笛子、笛膜与红色丝线穗子给次多,但次多没给格拉买一点东西,这说明格拉真心对次多而次多对格拉则不然。
【小题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欢乐行程》有何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珍重、掩盖”等词语传神地表达了她对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准备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小题2】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