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怪人宁财神

宁财神的乐天知命

宁财神喜欢将自己的成名归结为运气。在接受凤凰网访谈时,他说,“我相信宿命,对未知的事情有点恐惧,我觉得还是好的。”

宁财神本名陈万宁,1975年出生。

宁财神早已成名。上世纪末,他与李寻欢(原名路金波)、邢育森被誉为“中国网络文学三驾马车”,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写手。“那个时候很多媒体关注,做活动、采访,但很快会消失掉。”

2006年1月,《武林外传》在央视热播,编剧宁财神再次为众人瞩目。伴随《武林外传》而来的诸多掌声,宁财神这次看得更为坦然,“别说我,就科波拉起起落落都多少年。我觉得所有闪光灯都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不彻底搞清楚,人会崩溃。”

一路幸福走来

金融学毕业的宁财神曾从事过期货工作,而后多次转行。他说“选择职业什么的,基本上是以兴趣为准,喜欢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即使谈起最困难的经历,宁财神依然描述得很轻松,“我没钱,但是我有很多时间想未来要干什么,至少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醒来后就把手头的CD摆摊卖两张,然后放放风筝,到胡同转一转,拍拍照片”。

“我们每天清醒的时间大概15个小时,其中至少10个小时在工作,如果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不高兴的了。”宁财神说。

写作不仅给宁财神快乐,还为他带来一位老婆。宁财神与老婆程娇娥相识是因为《都市男女》,宁财神对喜欢该剧的程娇娥说:“那是我写的。”在创作《武林外传》过程中,“每次写完一部分,我就先给她看。如果她笑了,我就通过,如果她不笑,那我就推翻重写。”宁财神曾说,“没有老婆,便没有《武林外传》.”

婚姻让宁财神变得更为成熟。“原来只需要为自己负责,现在需要为全家人负责。”作品也随之有了生活的影子,“一旦价值观改变,写的东西也会变,至少剧中人对人生、婚姻、爱情的态度会跟着变。”

宁财神的梦想就是“一直维持现状”。

做自己

宁财神不喜欢频频在电视上露面,甚至一直有意回避这一点,害怕被更多的人认出。“我基本上很明智,很少上电视,光是照片或者平面媒体,一般没问题,别人随时就忘,除非是戏的宣传,才可能上电视,但也不会做全程,可能就是稍微露个头。上电视多了,其实是受伤害的。”

在宁财神看来,名利基本上会消失,所以他更愿意做属于自己的东西。“名誉是别人给的,他能给你,也会迅速拿走。”

“哪天写不动,就转行。”宁财神说。

作为一个有213万粉丝的博主,宁财神称并不想迎合别人。他的理由是,“每个人都是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如果迎合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迎合别人了。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的区别,都得喝毒牛奶,受各种苦楚,每个人境遇一模一样,没有谁比谁更好。”

即使对成为别人偶像他也抱有一定的审慎。他认为偶像就是别人指望你来做出榜样,指望你挥斥方遒,而宁财神更愿意“在车往前开的时候,推一把,但是要自己去开车,算了,有很多责任,第一没有那个能力,第二负不起那个责任。”

宁财神说自己并不算特立独行,“很随大流。所有人都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有个性的时候,其实没有人有个性,都差不多。”

记者:王朔算是你的偶像吗?

宁财神:偶像,当然是偶像。

记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他?

宁财神:王朔这人很豁达,很尖锐,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只不过大家有时被他的文字迷惑,觉得他玩世不恭,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他在20年前写的文章中就基本全说透了。

记者:你会向他学习哪些方面?

宁财神:我觉得学不来。学他的语感可以,也能模仿得比较像,但智慧是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和看法,能看多深,是靠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模仿不了。智慧是一个宝贵的东西,无法复制,而且很难传授。自己的感悟就是智慧,传给别人,别人拿到的只是经验而已。

记者:他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宁财神:可能潜移默化改变了我看人和看事的态度,有很多,一言难尽。跟他接触,或者看他的文章,至少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要做个正经人。

记者:你心中的“正经人”应该是什么样?

宁财神:正经做事,正经对人。尽可能做到对周围的人公平、仗义,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认真做自己的事情。

记者:王朔曾不愿意看你的剧本,这件事有没有影响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宁财神:为什么会影响?不好就是不好。每个作者都有自尊,都心虚,就算马尔克斯,年轻时写得不好他也毛,谁能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写得好。

摘自“凤凰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宁财神换过很多职业,他选择职业的标准主要是兴趣,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痛苦与失意,但总的来说他感到的更多是快乐。
B.说道成功,宁财神相信命运与运气,但他更倾向于相信真正的实力与拼搏是达到成功的最佳途径。
C.在事业上最艰辛的一段时间,宁财神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
D.宁财神之所以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过多的公开展露,对人没有过多的好处,甚至是一种伤害。
E.宁财神表示自己不想迎合别人,这说明他个性独特,行事独立,说明他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特质。
【小题2】文章中提到,宁财神获得过哪几次大的成就?他自己是如何看待成名原因的?
【小题3】访谈的标题里称宁财神为“怪人”,结合访谈全文,说说这个人哪些地方和常人想的、做的不一样?
【小题4】在访谈中宁财神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自己的“普通”,作为一个名人,强调这点确实是有点奇怪的,结合文章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试着谈谈你是怎么看待他所说的“普通”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12:0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李北方
①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②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故而是难以复制的。中医的精妙正是体现在对看似相同的病症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共使用98个不同的处方。
③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④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了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⑤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选自2016年第1期《国学》,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哪些不同点?请结合第②段加以概括。
【小题3】请联系全文,分析如今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驴记
旺财的毛驴丢了。
天刚蒙蒙亮,旺财目光呆滞地看着空荡荡的驴棚,心里也一下子空了。
他以为驴肯定松了缰绳,自己到野外溜达去了。可是,当他找遍了大街小巷,驴还是没有找到。他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他又吆喝全家人找遍了村南村北,还是无功而返。他身上的衣裳被汗水浸透,脸也变了色。
旺财一路小跑,把满身酒气的村支书大海从被窝里叫醒。大海不耐烦地问:“这么早,你咋呼什么?”说完,像个弹簧似地又缩进了被窝。
旺财的眼珠子快要瞪出来了,大声地说:“大海,我的驴丢了,你快去大喇叭广播一下,看看有啥线索没。”
大海说:“现在都是啥年代了,哪儿还有贼?”
旺财急得直跺脚:“你快起来吧,真的!”
大海这才慢腾腾地穿好衣服,掏出一支香烟慢腾腾地抽着。
旺财说:“那头驴是我花了一千多块买的,它这一丢,我可怎么过啊!”
大海说:“驴肯定去散步了,说不定一会儿就回来了。”
旺财依旧让他去给广播一下。大海说:“咱们正申请‘文明村’,在大喇叭里找驴,这不是往脸上抹黑吗?”
旺财说:“我不是驴丢了嘛,谁愿意没事儿找事儿啊?”
大海说:“你别急,说不定一会儿就有人把驴送来。”
旺财说:“你去广播一下,怕啥?”
大海说:“我是村支书,要站在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头驴顶多值一两千块,可文明村的招牌哪是钱能买来的?”
旺财见说不动村长,叹口气走了。回到家,他顾不上吃饭,指挥家人往村外的庄稼地里再找找。过了晌午,一家人疲惫地聚集在村口。旺财一屁股坐在地上,眼泪噼里啪啦往下落。他骑着摩托急火火地去了乡里。
旺财刚要进派出所,一辆轿车在身边停住了。大海满身酒气地从车里晃了出来,冲车里说:“乡长,您先回办公室,我待会儿再向您汇报。”
轿车走了。大海把旺财叫到墙旮旯,低声问:“你来这儿干啥?”
旺财说:“驴找不着,我要报警。”
大海说:“你咋肯定驴是被人偷了呢?派出所的同志都很忙,你在没确认驴被偷的事实以前就别去添乱了!”
旺财听了,一脸哭相地说:“我的驴丢了,咋说是添乱呢?”
大海说:“有了治安案件,我们拿啥申请文明村?你这不是添乱是添啥?”
旺财委屈地说:“我的驴,再不报案就进汤锅了。”
大海说:“不就一头驴吗?要是能评上县文明村,你的驴真丢了,我赔你一头。”
旺财说:“真的?”
大海咬咬牙说:“真的。”
旺财叹口气,转身走了。
大海进了乡长的办公室。乡长问:“那人是干啥的?”
大海说:“他的身份证丢了,想补一份,又忘了带户口本。”
乡长说:“后天县里去你们村验收,你们村是乡里的老典型了,要是出了岔子,文明村的牌子就黄了。”
大海擦了擦头上的汗,说:“我知道。”
晚上,大海找了几个人在村里巡逻。他在外边绕了一阵,刚回到家里吃饭,旺财又来了。大海手里的筷子一哆嗦,掉在了地上。
旺财说:“我又找了半天,驴一点影子都没有。”
大海说:“你再找两天嘛!”
旺财说:“我受不了了,再不报警,我的驴就变成大粪了。”
大海想再往后拖拖,旺财忽然气冲冲站起来,把屁股下的凳子碰倒了也不去扶,反而说:“我就报警,才不管你评不评文明村呢。”
大海说:“报警就准能找到驴吗?派出所案子有的是,这事儿放在他们那儿,还不如一个芝麻粒。”
旺财说:“反正我得报警。”
大海想了想,说:“不就是一头小毛驴吗?你只要别添乱,明天我叫人去大集给你买一头,行不?”
旺财知道他平时说话不算话,故意说:“你可不能骗我啊!”
第二天下午,大海真的牵了一头小毛驴走进旺财的家。旺财吃了一惊,嘴里却说:“这头驴比我那头瘦多了。”
大海瞪了他一眼:“你快知足吧!”
旺财强调说:“你是村支书,今天的事可不能反悔啊!”
大海把驴缰绳递给旺财,说:“不就几百块钱嘛,我当村干部二十多年,吐口唾沫就是个钉。”
大海正领着验收组四处巡视,公安局的警车突然开进了村子。原来,大海叫人买来的那头驴是盗贼从邻村偷来的。
文明村的事黄了。大海又被派出所长训了一顿。他正委屈地坐在家里喝闷酒,见旺财拎着一把铁锹进了前门。他吓得一缩头,赶紧从后门溜了。
“驴,你给我回来!”旺财气愤地吼道。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旺财找驴的故事,详细刻画了旺财、大海、乡长、派出所长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在鞭挞不良风气的同时,弘扬了正能量。
B.旺财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把直接参加农事劳动的驴看得很重,他四处找驴,接受大海派人买来的赃驴,表现了自私的性格特点。
C.“现在都是啥年代了,哪儿还有贼?”表现了村支书大海创“文明村”心切,只讲光明的一面,避而不谈农村治安存在的问题。
D.“我就报警,才不管你评不评文明村呢。”旺财的这句话表现了复杂的性格特点:找驴心切,报警是我的权利,缺乏大局意识。
【小题2】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村支书大海阻止旺财报警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2008-04-02 06:57:26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的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小题3】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
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
相关链接
①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
(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
②1957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
(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
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
C.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
D.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C.朱亚杰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希望学生们有家国情怀而不要事事考虑自己,在学习时要打好基础,以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
E. 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小题3】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