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 读 散 文 ,完 成小题 。
沙 原 隐 泉
余 秋 雨
沙 漠 中 也 会 有 路 ,但 这 儿 没 有 。 几 座 巨 大 的 沙 山 ,只 能 翻 过 ,别 无 他 途 。 踩 实 一 脚 , 稍 一 用力 ,脚 底 就 松 松 下 滑 。 才 踩 几 脚 ,已 经 气 喘 。 我 在 浙 东 山 区 长 大 ,幼 时 已 能 翻 越 大 山 。 使 蛮 劲 ,还 能 飞 奔 峰 巅 ,这 儿 可 使 不 得 。 细 沙 会 款 款 抹 去 你 全 部 气 力 ,只 能 暂 息 雷 霆 之 怒 ,与 它 厮 磨 。
沙 山 的 顶 越 看 越 高 ,爬 来 简 直 像 儿 时 追 月 。再 不 理 会 高 远 的 目 标 了 ,还 是 转 头 看 看 走 过 的 路罢 。竟 然 走 了 那 么 长 ,爬 了 那 么 高 。脚 印 像 绸 带 ,平 静 飘 逸 地 划 下 波 动 的 曲 线 。不 禁 钦 佩 起 自 己来 。无 论 怎 么 说 ,我 始 终 站 在 已 走 过 的 路 的 顶 端 ,不 断 浮 动 的 顶 端 ,自 我 的 顶 端 ,未 曾 后 退 的 顶 端 。沙 山 的 顶 端 是 次 要 的 。
眼 前 突 然 空 阔 ,山 顶 爬 到 了 。 灿 烂 夕 阳 下 的 绵 绵 沙 山 ,光 影 以 畅 直 的 线 条 流 泻 分 割 ,金 黄 和黛 赭 纯 净 得 毫 无 斑 驳 。 色 彩 单 纯 到 了 圣 洁 ,气 韵 委 和 到 了 崇 高 。 为 什 么 历 代 的 僧 人 、 艺 术 家 偏偏 选 中 沙 漠 来 倾 泄 信 仰 ,建 造 了 莫 高 窟 ?站 在 这 儿 ,我 懂 了 。把 自 身 的 顶 端 与 山 的 顶 端 合 在 一 起 ,心 中 鸣 起 了 天 乐 。
登 上 山 脊 ,发 观 山 脚 有 异 相 ,是 一 弯 清 泉 横 卧 山 底 。 来 得 莽 撞 怪 异 ,这 无 论 如 何 不 是 它 来 的地 方 。 要 来 ,该 来 一 道 黄 波 的 激 流 ,但 它 这 样 清 澈 宁 谧 。 或 者 干 脆 来 一 个 大 一 点 的 湖 泊 ,但 它 这样 纤 瘦 婉 约 的 。 漫 天 飞 沙 ,难 道 未 把 它 填 塞 ?夜 半 飓 风 ,难 道 未 把 它 吸 干 ?我 胡 乱 想 着 ,随 即 愁 云满 面 。怎 么 走 近 它 呢 ?站 立 峰 巅 ,它 身 山 底 ;向 着 峰 坡 ,陡 峭 如 削 。攀 登 全 化 成 了 悲 哀 。向 往 高 度 ,结 果 峰 端 只 是 刚 能 立 足 的 狭 地 ,只 享 一 时 俯 视 之 乐 ,怎 可 驻 足 安 坐 ?上 已 无 路 ,下 又 艰 难 ,我 感 到孤 独 惶 恐 。君 临 万 物 的 高 度 ,到 头 来 只 构 成 自 我 嘲 弄 。我 已 看 出 了 它 的 讥 谑 。人 生 艰 难 ,不 上 高峰 发 现 不 了 它 ,上 了 高 峰 又 不 能 与 它 近 乎 。 注 定 要 不 断 地 上 坡 下 坡 。
把 脖 子 缩 紧 ,歪 扭 着 脸 上 肌 肉 把 脚 伸 下 去 ,整 个 骨 骼 已 准 备 好 重 重 的 摔 打 。 然 而 ,什 么 也 没有 发 生 。才 两 脚 ,已 嗤 溜 下 去 好 几 米 ,又 站 得 十 分 稳 当 。再 稍 用 力 ,如 入 慢 镜 头 ,跨 步 十 来 下 就 到了 山 底 。 实 在 惊 呆 了 :艰 难 地 爬 了 几 个 时 辰 ,下 来 只 是 几 步 !急 急 向 泉 水 奔 去 。 水 面 下 飘 动 着 水草 。 水 边 有 树 ,虬 根 曲 绕 。 这 湾 泉 水 又 变 成 了 独 行 侠 ,在 荒 漠 中 ,靠 一 已 之 力 ,张 罗 出 一 个 世 界 。
树 后 有 一 陋 屋 ,步 出 一 位 老 尼 ,皱 纹 细 密 宁 静 。 我 不 能 想 象 她 的 生 活 来 源 ,她 指 了 指 屋 后 一路 ,淡 淡 说 :会 有 人 送 来 。 我 想 问 的 很 多 ,如 为 何 孤 身 长 守 此 地 ?终 觉 得 对 于 佛 家 ,这 种 追 问 过 于钝 拙 ,作 罢 。 眼 光 转 向 静 池 ,答 案 应 该 都 在 这 里 。
大 漠 中 如 此 一 湾 ,风 沙 中 如 此 一 静 ,荒 凉 中 如 此 一 景 ,高 坡 后 如 此 一 跌 才 深 得 天 地 韵 律 ,造化 机 巧 。人 生 、世 界 、历 史 ,莫 不 如 此 。给 浮 嚣 以 宁 静 ,给 噪 息 以 清 冽 ,给 高 蹈 以 平 实 ,给 粗 旷 以明 丽 ,人 生 才 见 灵 动 ,世 界 才 显 精 致 ,历 史 才 有 风 韵 。然 而 ,人 们 见 惯 了 的 是 各 样 的 单 向 夸 张 ,让 人 世 间 大 受 其 累 。
因 此 ,老 尼 的 孤 守 不 无 道 理 。 当 她 在 陋 室 里 听 够 了 一 整 夜 惊 心 动 魄 的 风 沙 呼 啸 ,明 晨 ,即 可僧 明 静 水 色 把 平 根 洗 净 。 当 她 看 够 了 泉 水 湛 绿 ,抬 头 ,即 可 望 粲 然 的 沙 壁 。
— — 山 ,名 为 鸣 沙 山 ;泉 ,名 为 月 牙 泉 。 皆 在 敦 煌 县 境 内 。
【小题1】下 列 对 散 文 相 关 内 容 和 艺 术 特 色 的 分 析 鉴 赏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散 文 开 篇 写 到 幼 年 在 浙 东 山 区 翻 越 大 山 的 经 历 ,对 比 之 下 ,突 出 了 沙 山 的 特 点 ,沙 质 细 软 ,但 最 是 消 磨 人 力 。
B.有 了 高 远 的 目 标 作 为 前 行 的 动 力 ,“ 我 ” 终 于 爬 到 了 沙 山 的 顶 端 ,达 到 了 目 标 ,于 是 不 禁为 此 钦 佩 起 自 己 来 。
C.这 篇 散 文 写 敦 煌 境 内 的 鸣 沙 山 和 月 牙 泉 ,运 用 拟 人 、比 喻 之 笔 ,赋 予 沙 山 和 清 泉 以 生 命 力 ,形 象 生 动 ,读 来 让 人 兴 味 盎 然 。
D.见 惯 了 让 人 感 到 大 受 其 累 的 单 项 夸 张 ,茫 茫 沙 漠 中 的 一 弯 清 泉 给 人 一 种 独 特 的 审 美 感 受 ,也 给 人 以 心 灵 的 启 迪 。
【小题2】隐 泉 有 怎 样 的 特 点 ?请 简 要 概 括 。
【小题3】“ 我 "在 上 下 沙 山 和 看 到 泉 水 的 过 程 中 有 怎 样 的 心 绪 变 化 ?请 根 据 提 示 ,简 要 概 括 ,完 成 下 表 。
“ 我 ” 的 经 历
“ 我 ” 的 心 绪
开 始 攀 登 沙 山
“ 我 ” 开 始 是 奋 力 攀 爬 , 后 被 细 沙 抹 去 气 力 , 暂 息
怒 气 ;不 再 执 着 于 高 远 的 目 标 ,看 到 已 走 的 路 ,钦 佩 自
己 。
爬 到 沙 原 顶 端

发 现 横 卧 山 底 的
隐 泉

走 近 隐 泉
感 叹 它 似 独 行 侠 , 靠 一 己 之 力 , 张 罗 出 一 个 世 界 。
回 顾 整 个 爬 沙 原 、
观 隐 泉 的 过 程

 
【小题4】文 章 倒 数 第 二 段 写 老 尼 的 孤 守 , 有 什 么 作 用 ? 谈 谈 你 的 看 法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4 06: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读。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足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20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讷讷动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于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眼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她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明晨,即可借明静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粲然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是写作者在游历过程中,从而感悟出“人生、世界、历史的境界,也如那奇景一般,那么跌宕起伏,那么令人感到艰难而又令人欣喜”的哲理。
B.作者以旅行的心情为线索来表现“我”爬沙原观隐泉的旅途感受,力求从身边写起,从细小的事物写起,从自身的个人体验写起来表现鸣沙山的壮美。
C.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句式来写月牙泉,正面描写了泉的面积,侧重展示的是月牙泉的壮美,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月牙泉的热情赞颂。
D.本文写景状物,大气磅礴,比喻神奇想象奇特,作者沙原之巅的感受仿佛是“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是山与人的完美融合。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本文写出了多样的美,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为后面的论述埋下伏笔,留给读者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让全文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B.本文题名“阳关雪”,实际写到雪的地方并不太多,雪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C.作者由艾略特的《荒原》联想起一幅幅与古代战争有关的画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意象纷呈,情感丰富,简洁而有层次。
D.倒数二三段,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述,使阳关超出地域学的意义,使它和“废墟”“荒原”都成了一种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有何作用?
【小题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小题1】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⑪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小题4】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小题5】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 “雪”有什么作用?
【小题6】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①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②的确,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候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③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④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⑤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文化本身的支点。

⑥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⑦我记得,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⑧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节选自《环球时报》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②段中的画线部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民族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忽视了文化向外互动的价值。
(2)
(3)
(4)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改革开放”。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创新、互动性和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小题4】根据本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欢迎。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值得欣慰,南非大教主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非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C.从文中提及的古今中外文化桥梁人物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小题5】结合你对本文的阅读理解和本单元的学习体会,试就“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余秋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摄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儿,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住院病人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天地狭小,身心脆弱,想起了什么事怎么也排遣不开,听人说,许多住院病人会与热情漂亮的护士产生一点情感牵连,这不能全然责怪病人们逢场作戏,而是一种脆弱心态的自然投射。待他们出院,身心恢复正常,一切也就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离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依我看来,这枝腊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腊梅时,腊梅被病友们“簇拥着”,“我”是“踮脚”才看到的,腊梅点燃了一个个饱经病痛折磨的人的热情。
B.为了平息病友们关于大雪是打落花瓣还是催生更多蓓蕾的争论,护士自告奋勇去数,文章描绘护士数腊梅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C.本文的题目意蕴丰富,内容上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另外,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D.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文章既歌咏了凌寒而开的腊梅,同时也赞美了细心照顾病人的护士。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