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 读 散 文 ,完 成小题 。
沙 原 隐 泉
余 秋 雨
沙 漠 中 也 会 有 路 ,但 这 儿 没 有 。 几 座 巨 大 的 沙 山 ,只 能 翻 过 ,别 无 他 途 。 踩 实 一 脚 , 稍 一 用力 ,脚 底 就 松 松 下 滑 。 才 踩 几 脚 ,已 经 气 喘 。 我 在 浙 东 山 区 长 大 ,幼 时 已 能 翻 越 大 山 。 使 蛮 劲 ,还 能 飞 奔 峰 巅 ,这 儿 可 使 不 得 。 细 沙 会 款 款 抹 去 你 全 部 气 力 ,只 能 暂 息 雷 霆 之 怒 ,与 它 厮 磨 。
沙 山 的 顶 越 看 越 高 ,爬 来 简 直 像 儿 时 追 月 。再 不 理 会 高 远 的 目 标 了 ,还 是 转 头 看 看 走 过 的 路罢 。竟 然 走 了 那 么 长 ,爬 了 那 么 高 。脚 印 像 绸 带 ,平 静 飘 逸 地 划 下 波 动 的 曲 线 。不 禁 钦 佩 起 自 己来 。无 论 怎 么 说 ,我 始 终 站 在 已 走 过 的 路 的 顶 端 ,不 断 浮 动 的 顶 端 ,自 我 的 顶 端 ,未 曾 后 退 的 顶 端 。沙 山 的 顶 端 是 次 要 的 。
眼 前 突 然 空 阔 ,山 顶 爬 到 了 。 灿 烂 夕 阳 下 的 绵 绵 沙 山 ,光 影 以 畅 直 的 线 条 流 泻 分 割 ,金 黄 和黛 赭 纯 净 得 毫 无 斑 驳 。 色 彩 单 纯 到 了 圣 洁 ,气 韵 委 和 到 了 崇 高 。 为 什 么 历 代 的 僧 人 、 艺 术 家 偏偏 选 中 沙 漠 来 倾 泄 信 仰 ,建 造 了 莫 高 窟 ?站 在 这 儿 ,我 懂 了 。把 自 身 的 顶 端 与 山 的 顶 端 合 在 一 起 ,心 中 鸣 起 了 天 乐 。
登 上 山 脊 ,发 观 山 脚 有 异 相 ,是 一 弯 清 泉 横 卧 山 底 。 来 得 莽 撞 怪 异 ,这 无 论 如 何 不 是 它 来 的地 方 。 要 来 ,该 来 一 道 黄 波 的 激 流 ,但 它 这 样 清 澈 宁 谧 。 或 者 干 脆 来 一 个 大 一 点 的 湖 泊 ,但 它 这样 纤 瘦 婉 约 的 。 漫 天 飞 沙 ,难 道 未 把 它 填 塞 ?夜 半 飓 风 ,难 道 未 把 它 吸 干 ?我 胡 乱 想 着 ,随 即 愁 云满 面 。怎 么 走 近 它 呢 ?站 立 峰 巅 ,它 身 山 底 ;向 着 峰 坡 ,陡 峭 如 削 。攀 登 全 化 成 了 悲 哀 。向 往 高 度 ,结 果 峰 端 只 是 刚 能 立 足 的 狭 地 ,只 享 一 时 俯 视 之 乐 ,怎 可 驻 足 安 坐 ?上 已 无 路 ,下 又 艰 难 ,我 感 到孤 独 惶 恐 。君 临 万 物 的 高 度 ,到 头 来 只 构 成 自 我 嘲 弄 。我 已 看 出 了 它 的 讥 谑 。人 生 艰 难 ,不 上 高峰 发 现 不 了 它 ,上 了 高 峰 又 不 能 与 它 近 乎 。 注 定 要 不 断 地 上 坡 下 坡 。
把 脖 子 缩 紧 ,歪 扭 着 脸 上 肌 肉 把 脚 伸 下 去 ,整 个 骨 骼 已 准 备 好 重 重 的 摔 打 。 然 而 ,什 么 也 没有 发 生 。才 两 脚 ,已 嗤 溜 下 去 好 几 米 ,又 站 得 十 分 稳 当 。再 稍 用 力 ,如 入 慢 镜 头 ,跨 步 十 来 下 就 到了 山 底 。 实 在 惊 呆 了 :艰 难 地 爬 了 几 个 时 辰 ,下 来 只 是 几 步 !急 急 向 泉 水 奔 去 。 水 面 下 飘 动 着 水草 。 水 边 有 树 ,虬 根 曲 绕 。 这 湾 泉 水 又 变 成 了 独 行 侠 ,在 荒 漠 中 ,靠 一 已 之 力 ,张 罗 出 一 个 世 界 。
树 后 有 一 陋 屋 ,步 出 一 位 老 尼 ,皱 纹 细 密 宁 静 。 我 不 能 想 象 她 的 生 活 来 源 ,她 指 了 指 屋 后 一路 ,淡 淡 说 :会 有 人 送 来 。 我 想 问 的 很 多 ,如 为 何 孤 身 长 守 此 地 ?终 觉 得 对 于 佛 家 ,这 种 追 问 过 于钝 拙 ,作 罢 。 眼 光 转 向 静 池 ,答 案 应 该 都 在 这 里 。
大 漠 中 如 此 一 湾 ,风 沙 中 如 此 一 静 ,荒 凉 中 如 此 一 景 ,高 坡 后 如 此 一 跌 才 深 得 天 地 韵 律 ,造化 机 巧 。人 生 、世 界 、历 史 ,莫 不 如 此 。给 浮 嚣 以 宁 静 ,给 噪 息 以 清 冽 ,给 高 蹈 以 平 实 ,给 粗 旷 以明 丽 ,人 生 才 见 灵 动 ,世 界 才 显 精 致 ,历 史 才 有 风 韵 。然 而 ,人 们 见 惯 了 的 是 各 样 的 单 向 夸 张 ,让 人 世 间 大 受 其 累 。
因 此 ,老 尼 的 孤 守 不 无 道 理 。 当 她 在 陋 室 里 听 够 了 一 整 夜 惊 心 动 魄 的 风 沙 呼 啸 ,明 晨 ,即 可僧 明 静 水 色 把 平 根 洗 净 。 当 她 看 够 了 泉 水 湛 绿 ,抬 头 ,即 可 望 粲 然 的 沙 壁 。
— — 山 ,名 为 鸣 沙 山 ;泉 ,名 为 月 牙 泉 。 皆 在 敦 煌 县 境 内 。
【小题1】下 列 对 散 文 相 关 内 容 和 艺 术 特 色 的 分 析 鉴 赏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散 文 开 篇 写 到 幼 年 在 浙 东 山 区 翻 越 大 山 的 经 历 ,对 比 之 下 ,突 出 了 沙 山 的 特 点 ,沙 质 细 软 ,但 最 是 消 磨 人 力 。
B.有 了 高 远 的 目 标 作 为 前 行 的 动 力 ,“ 我 ” 终 于 爬 到 了 沙 山 的 顶 端 ,达 到 了 目 标 ,于 是 不 禁为 此 钦 佩 起 自 己 来 。
C.这 篇 散 文 写 敦 煌 境 内 的 鸣 沙 山 和 月 牙 泉 ,运 用 拟 人 、比 喻 之 笔 ,赋 予 沙 山 和 清 泉 以 生 命 力 ,形 象 生 动 ,读 来 让 人 兴 味 盎 然 。
D.见 惯 了 让 人 感 到 大 受 其 累 的 单 项 夸 张 ,茫 茫 沙 漠 中 的 一 弯 清 泉 给 人 一 种 独 特 的 审 美 感 受 ,也 给 人 以 心 灵 的 启 迪 。
【小题2】隐 泉 有 怎 样 的 特 点 ?请 简 要 概 括 。
【小题3】“ 我 "在 上 下 沙 山 和 看 到 泉 水 的 过 程 中 有 怎 样 的 心 绪 变 化 ?请 根 据 提 示 ,简 要 概 括 ,完 成 下 表 。
“ 我 ” 的 经 历
“ 我 ” 的 心 绪
开 始 攀 登 沙 山
“ 我 ” 开 始 是 奋 力 攀 爬 , 后 被 细 沙 抹 去 气 力 , 暂 息
怒 气 ;不 再 执 着 于 高 远 的 目 标 ,看 到 已 走 的 路 ,钦 佩 自
己 。
爬 到 沙 原 顶 端

发 现 横 卧 山 底 的
隐 泉

走 近 隐 泉
感 叹 它 似 独 行 侠 , 靠 一 己 之 力 , 张 罗 出 一 个 世 界 。
回 顾 整 个 爬 沙 原 、
观 隐 泉 的 过 程

 
【小题4】文 章 倒 数 第 二 段 写 老 尼 的 孤 守 , 有 什 么 作 用 ? 谈 谈 你 的 看 法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4 06: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作越洋电话采访,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小题1】如何理解标题《苏东坡突围》中的“突围”?
【小题2】作者去黄州之前,朋友们纷纷劝阻他,但他还是去了,请分析他此行的原因和目的。
【小题3】“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中的“伟大与渺小”分别指什么?
【小题4】为什么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同类题2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小题2】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小题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它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小题3】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艺术修养
余秋雨
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正规提倡艺术修养的时候。本应属于艺术范围的文辞诗作,竟长期成为科举手段,结果艺术人格不得不在利禄人格、官场人格的威慑下变得疲弱不堪,可怜巴巴地充当仆从。《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一批文士清官视察新落成的大观园,需要应景题额,比较下来,显然是那位懒于学业、年轻稚嫩的宝玉艺术修养最高,但又有什么用呢?一路只听见贾政对他的呵斥声,这可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人格处境的象征。由于大大小小的民族灾难频仍,我们历来焦急地呼喊着军事修养、政治修养、经济修养,很少有呼唤艺术修养的,因为它太缺少实利了。但是,一旦当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就会懂得,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从人类发展总体而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再重要,也带有手段性和局部性,惟独艺术,贯通着人类的起始和终极,也疏通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童年和老境、天赋与经验、敏感与深思、内涵与外化,在蕴藉风流中回荡着无可替代的属于人本体的伟力。
②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地寂寞,但丁、莎士比亚、卡夫卡、屈原、李白、曹雪芹永远与他为伴。他永远不会枯窘,他会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谛听和审视。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他自己也变得富有。一般的人过得再富有再安逸也就是一个一般的人生,而他,全部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协调过了,因此,他是汇集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
③很多人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不少地方搞艺术修养大赛,所出赛题全是艺术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高等学校,甚至艺术院校也把堆积艺术知识当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结果,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青年:一提起某个名画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几个创作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但一旦让他们真的站在这个画家的面前,却漠然以对,根本没有出现审美投入;看一出传统戏,能够如数家珍的说出这出戏的题材、改编历史、种种掌故,但如果要问一句“今天的戏好看不好看”,他却难以作出明快的第一判断……
④这一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便是长期以来以艺术知识代替艺术修养所造成的。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⑥一个人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不能不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长期玩味、留连,这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些艺术知识。有时,为了深化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领悟力,人们也会把某段艺术史系统的了解一下。但是,只要是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向学习数学史一样冷静,而一定会投入自己明快的爱憎裁断,调动足够的审美联想,甚至还会引发自身创造的激情。这样,他也就把艺术史的学习艺术化了。
(选自《文明的碎片》,有删改)
【小题1】分析作者在第①段中写《红楼梦》例子的用意。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艺术知识不能等同于艺术修养。
【小题3】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它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C.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D.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小题2】(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3分)
答:
【小题3】(小题3)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分别要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