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小题2】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
【小题3】“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8: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
B.“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引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D.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小题2】文中描写的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有什么特点?与“大兵”、《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练摊儿
梁晓声
①我练摊儿纯粹因为——熟悉我的朋友们断言,不管我卖什么,结果只能是——亏。他们说我根本不善于讲价钱。而我自认为我是善于的。并且自认为他们也太小瞧我了。我要向他们证明这一点。也要给自己争得另一份自信。
②我没精力去倒什么。家里也没什么东西供我拿到市场上去卖。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一捆捆杂志上。那都是各编辑部赠寄的。厚的三元多一册,薄的也一元多。赠寄我的刊物,我几乎全都翻阅,否则我觉得起码对不住编辑部。我又很注意爱惜。看过后打捆时,仍是崭新的。一捆一捆的摞放着,我常为它们感到惋惜。本应有更多的手和眼睛翻阅它们。有时我到大学去,便捎上几捆分送给大学生们,见他们喜欢,我觉得高兴。或者分送给厂里的门卫、司机。他们倒也不拒绝接受。谁说没人读纯文学刊物?他们只不过不愿花钱买罢了。不必花钱的东西,而且是新的。一般人们总会作如是想——不要白不要。要了,进而又会想——不看白不看。不管他们是在什么样一种不经心的情况之下看了,便是纯文学的一慰了……
③我家附近有早市。早市很热闹。我怕我的“货”缺乏起码的竞争力,便预先和“北影”、“童影”的朋友们打了招呼,要求他们届时去为我捧场,营造些儿购销气氛。捧场者们挺投入地捧场。由于我没跟他们讲得很清楚,他们竟省略了付钱给我这一关键步骤,围着我的地摊挑,挑了便抱着夹着扬长而去。不认识的人们见此情形,亦争来挑选。
④我说:“哎哎,热爱文学的同志们,这是要钱的!”
⑤他们说:“还要钱啊!”有的就放下,怏怏地走了。有的却反问:“刚才那些怎么就可以白拿?” 
⑥我一时语塞。于是他们觉得我好生的没道理似的,也理所当然而且理直气壮地白拿着便走……顷刻我的摊前冷落,我的“货”已流失大半。
⑦我正懊恼,一五十多岁的半秃顶的男人凑来。
⑧我说:“不白给,要钱的!”
⑨他说:“那当然,这年头哪有白给的东西。”
⑩我说:“厚的一元五,薄的八毛,绝不削价!”
⑾他说:“我也没提出这请求啊。”
⑿我说:“你要统统买,我倒也可以考虑照顾你几折。”
⒀他说:“可惜都是近期的,我更希望要些早期的。”
⒁我暗想这人挺怪。我正是怕早期的有“大处理”之嫌,所以用自行车驮来的全是近期的,他倒偏偏希望要早期的。不管这些了,反正我之目的是诱使他掏出钱包来。放过此人,更待何人?
⒂我便以诚实可信的口吻,怪神秘地说:“都买了吧老同志!这刊物就要停了!最后一期保存在手,将来必有价值!”
⒃他正拿起一册《收获》不禁地哦了一声。
⒄他问:“为什么?”
⒅.我更神秘地说:“还用问么?商品大潮的冲击,厉害呀!你这一册里有作家×××的中篇。知道此人不?现实主义大师!这中篇捅了大娄子啦!还有这一册,×××知道不?现代主义始作俑者!不久要出国了,以后在国内刊物上再难见到他的名字了!……统统买了吧!二十元怎么样?二十元买别的,你能买点啥?……”
⒆我神吹海哨,意在骗他的钱。
⒇他说:“你知道的还不少呢。”
(21)我说:“知道我是谁不,梁晓声。我说我有名气似乎不大谦虚,可说我一点儿也没名气等于骗你。我也要出国去了!美国某大学聘我去讲学……”
(22)他说:“你就是梁晓声呵,听倒仿佛听说过一点儿……”
(23)总之在我的诚实态度的感召下,他统统买走了剩下的杂志。我极慷慨地搭上了铺地的旧塑料布。望着他推自行车离去,我心里别提有多么的快感。赚别人的钱原来竟是如此愉悦的事,以欺骗的手段赚别人的钱,你甚至还会觉得对方是很值得你暗加嘲笑的。我想起我不久前就在这市场上买了三斤菱角粉,吃着感到那一种粘稠可疑,请朋友找了个单位一化验,不过是淀粉渗了骨胶粉而已。我的快感中不但有骗人成功的愉悦,也还有报复了谁的解恨的成分。
(24)始终站在一旁的电影学院的一位朋友问我:“知道那是谁么?”
(25)我反问:“谁?”
(26)他说:“北师大中文系的副教授啊!专门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的,他根本就不会相信你那些骗人的鬼话。”   
(27)“您怎么不早说?!”
(28)“那不就干扰了你的一桩买卖嘛!”
(29)我望着远去之人的背影,一时怔愣……
(30)市场管理员走来,对我说:“小伙子,掏钱吧。我早就瞄着你了,罚款二十五元!”
(31)我说:“我怎么了你罚我款?”
(32)他说:“怎么了?你无照经营。别人都是有临时摊照的,你有么?别看这么多摆摊的,一张生面孔也逃不过我的眼睛……”
(33)他一边说一边等待地向我剪动手指。
(34)我嘟哝:“只挣了二十……”
(35)他说:“我这有纸,那你打个欠条。明天一早送五元钱来。作家,梁晓声,对不?你刚才向人家自我介绍时,我已经记在本上了。你不送来,我有地方找你……”
(36)我只好乖乖地打了一张欠罚款五元的欠条……
【小题1】分析第(23)段中划线句作用?
【小题2】结合文章中的内容概述我练摊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小题3】赏析本篇小说作者真实姓名作第一叙事的妙处。
【小题4】请联系《哦,香雪》分别说说两篇作品表现改革开放的角度和内容方面的差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童话

梁晓声

①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②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③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当天午夜,母亲走了。

④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让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傻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

⑤算来,我竟二十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对不起,对不起……”我帮哥哥洗了澡,陪他吃了饭,与他在宾馆住了一夜。哥哥以为他从此自由了,而我只能实话实说:“现在还不行,但我一定会尽快将你接到北京去。”

⑥一返回北京,我就动用轻易不敢用的存款,在北京郊区买了房子,简易装修,添置家具。半年后,我将哥哥接到了北京,并动员邻家的二小一块儿来了。二小也是返城知青,居无定所,也没工作。由他来照顾哥哥,我给他开一份工资,可谓一举两得。他对哥哥很有感情,由他来替我照顾哥哥,我放心。

⑦那三年里,哥哥生活得挺幸福,二小也挺知足,他们居然都胖了。我每星期去看他们,一块儿做饭、吃饭、散步、下棋,有时还一块儿唱歌……

⑧但好景不长,二小回哈尔滨探望他的兄妹,一天不慎从高处跌下,不幸身亡。这噩耗使我伤心了好多天,我只好向单位请了假,亲自照看哥哥。

⑨我对哥哥说:“哥,二小不能回来照顾你了,他成家了……”哥哥愣怔良久,竟说:“好事。他也该成家了,咱们应该祝贺他,你寄一份礼给他吧。”我说:“照办。但是,看来你又得住院了。”哥哥说:“我明白。”

⑩那年,哥哥快60岁了。他的头脑、话语和行动越来越迟钝,但没有任何具有暴力倾向的表现,相反,倒是每每流露出自卑来。我说:“哥,你放心,等我退休了,咱俩一块儿生活。”哥哥说:“我听你的。”

⑪哥哥在北京先后住过几家精神病院,有私立的,也有公立的。现在住的这一所医院,据说是北京市各方面条件最好的。

⑫前几天,我又去医院看他。天气晴好,我俩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我看着他喝酸奶,和他聊天。在我们眼前,几只野猫慵懒地横倒竖卧。

⑬我问:“哥,你当年为什么非上大学不可?”

⑭哥哥说:“那是一个童话。”

⑮我又问:“为什么是童话?”

⑯哥哥说:“妈妈认为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改变咱们家的穷日子。妈妈编那个童话,我努力实现那个童话。当年,我曾下过决心,不看着几个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我自己是绝不会结婚的……我认为,我是你们的班长,我要替家里也替你们去做最难的事。当年,对于咱们家,有孩子考上大学是最难的事……可惜,我没完成班长的任务,我让爸爸妈妈和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⑰他看着我苦笑。原来哥哥也有过和我一样的想法。自从生病,48年来,他第一次说了这么长的话。我心一疼,黯然无语,呆望着他,像呆望着另一个自己。

⑱哥哥起身将酸奶盒扔入垃圾桶,又坐下后,看着一只猫反问:“你跟我说的那件事,也是童话吧?”

⑲ “什么事?”我的心还在疼着。“就是,你保证过的,退休了要把我接出去,和我一起生活。”想来,那保证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不料哥哥始终记着。听他的话,也显然一直在盼着。

⑳哥哥已老得很丑了,头发几乎掉光了,牙也不剩几颗了,背驼了,走路极慢,比许多六十八九岁的人显得老多了。而他当年,可是个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的青年,从高中到大学,追求他的女生很多。

㉑我心又是一疼。

㉒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年纪,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悸恐、恓惶,正如当年从心理上排斥父亲和母亲无可奈何地老去一样。

㉓“你忘了吗?”哥哥又问,目光迟滞地望着我。

㉔我赶紧说:“没忘,哥你还要再耐心等上两三年。”

㉕“我有耐心。”他信赖地笑了,话说得极自信。随后,目光望向远处。

㉖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临终嘱托时提到哥哥,是对哥哥的侧面介绍;母亲的临终嘱托和“我”允诺“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小说以“童话”为题目,是本文的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童话”代表哥哥的上学梦,也代表兄弟二人相伴到老的梦。
C.哥哥说的“你跟我说的那件事。也是童话吧”表明哥哥对长久的等待产生了些许失望,但他一直在等待,只不过是试探性地问“我”。
D.小说提到哥哥当年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和现在又老又丑的状态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哥哥的心疼,更坚定了“我”照顾他的信念。
【小题2】小说写了浓浓的亲情,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女人和瓶
梁晓声
北京四环外五环内有幢建于2010年的写字楼。写字楼的第八层,两年前被一位南方的段姓老板买下,作为其房地产公司的总部。段老板喜欢收集陶瓷精品,放在玻璃罩内,装点于办公区内外。
大堂内的前台小姐姓詹,名芸,二十二三岁,山东蓬莱人,农家女儿,自幼失母,由父亲和奶奶带大。芸没考上大学,只有民办的高级职业学校文凭。她步其父后尘来到北京,这里干一年,那里干半载,所学大众服装设计专业便荒废了。
上班数日,小詹便领教了久坐之辛苦,晚上腰酸背痛,而最难耐的是那份无聊。电话不断,客人纷至,对她反倒成了好事——那时她就可以经常说说话或起身走走了。芸已将几个玻璃罩内、架子之上的东西看够了。她最不想看到的是一个青花瓷胆形瓶,它正对着她,摆在电梯出口右侧,大约为了使来客一出电梯就看得到。玻璃罩内还有纸牌,上写“元青花”三个字。据说,那是段老板花一大笔钱从拍卖行竞拍到的。
韩姐四十几岁了,是公司的清洁工,河北农村人。与芸相比,韩姐的工作有另一种辛苦——她每天来得最早,要将第八层的地整个拖一遍。韩姐拖地拖到接待台那儿,倘办公区没人出入,她就会拄着拖把与芸说上一会儿话。时间一长,她俩就越聊越亲近。
韩姐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与一个在北京收废品的、和她是河北老乡的二茬子光棍相好多年了。由于她有一个精神受了刺激的女儿,他总是下不了决心与她结为夫妻。
一日,韩姐从办公区清理出几册书,走到大堂,书全掉地上了。芸见其中有本书,要了过去。那是一本简编的《说文解字》,芸如获至宝。韩姐见她喜欢书,问她爱看哪一类。芸说自己没上过大学,知识少,还是想看知识类的。以后韩姐就经常给她捎那一类书,那都是从她相好所收的旧书中选出的。一套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论语》《中庸》《大学》等巴掌大的袖珍书,成了芸的最爱。芸读了那类书受益匪浅,久而久之,知识大增。
不知为什么韩姐与相好闹别扭了。她原本住在那男人租的房子里,当晚赌气离开,就没地方住了。芸则与人合租了一间离公司不远的半地下室房间,恰巧那时合租人回老家了,她诚邀韩姐暂住她那里。
两个忘年交女人住在一起后,感情加深了。晚上,通常是韩姐看手机,芸看书。某晚,韩姐看着手机,忽然哭了。芸以为她因与相好闹别扭而难过,却不是。韩姐从手机上看到了一段关于企鹅的视频——小企鹅好不容易长大了,父母该带它下海了;海上还有浮冰,小企鹅在父母的帮助下历尽艰险刚游过浮冰区,却被海豹一口咬住;父母眼看着它被活活吃掉,却爱.莫.能.助.。芸听韩姐一讲,自己也伤心落泪了。“肝胆相照”这个词语用在女人身上,大抵便是双方善良心的相通而已。半个月后不好的事发生在韩姐身上了——她正擦“元青花”的玻璃罩和架子时,电梯门一开,走出了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发现下错了楼层,嘻嘻哈哈地互相责怪、逗贫;韩姐分心地直起了腰,也许由于腿蹲麻了,没站稳,扶了一下架子,架子倒了,玻璃罩碎了,“元青花”也碎了。办公区有人出来,见状大呼:“清洁工闯祸了!”转眼办公区跑出来许多人,皆叱责韩姐:“你怎么搞的?”“你赔得起吗?”“等着吃官司吧!”韩姐奔向了楼梯。芸顿觉不祥,追随而去。段老板也出现了,所有的人都向他表达惋惜和对韩姐的气恼。段老板却问:“她人呢?”人们一时大眼瞪小眼。“还不快去找人!”人们这才知道最该做的是什么事。韩姐跑到了一座立交桥上,欲寻短见,幸而有芸紧紧跟随,没使悲剧发生。而公司那边乱了套,四处寻找的人纷纷归来,都说找不到。段老板坐立不安,急得骂人。那所谓“元青花”只不过是他花三百来元钱从潘家园买的。若因三百来元钱的东西闹出人命,不但自己的虚荣将遭人耻笑,自己也会永远内疚。他焦虑如热锅上的蚂蚁。后半夜,他不得不报警。天快亮时,民警在芸的住处找到了她和韩姐。那时韩姐已近崩溃,而芸已对她说了差不多一百遍这样的话:“有我在你身边,你就休想死得成。”段老板问:“你是怎么劝她的呢?”“我说,再普通的人的命也是宝贵的,再宝贵的瓷瓶,也不过就是个瓷瓶,怎么能比得上人命宝贵?我相信段老板是懂得这种起码道理的人,绝不会为难你。”“对、对,我是这样的人!”“那……你绝不为难她?”
“当然!我还要感谢你呢。她没出事,对公司是莫大的幸运!我听别人说你爱看书,都看什么书?”第二天,在段老板的办公室,他平易近人地与芸交谈了一个多小时。芸说了自己都看了哪些书后,段老板问她背得出《百家姓》不,芸不但背得滚瓜烂熟,还向段老板讲了段姓的来历。段老板又问了几个姓,芸有问必答。他又请她背《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什么的,芸同样张口就背,一点磕绊都没有。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背的?”“自幼。”芸没说实话——其实一年多以来,她几乎一直在坐班的八个小时里背,以打发无聊。多亏韩姐给她的是巴掌大的袖珍本,低头看也不易被发现。而段老板,也只字不提“元青花”是他花多少钱买的。他最后说:“像你这么好的记性,没上过大学太遗憾了。如果有可能上大学,你想学什么专业呢?”芸毫不犹豫地说:“大众服装设计。”不久,芸到一所民办大学上学去了,是段老板找朋友推荐的,并替她预交了大学四年的学费。芸离开北京那天,公司有不少人到站台上送她。老板感激之人,头头脑脑皆表现出心怀敬意的态度。韩姐也出现在站台上,挽着与她相好的男人。段老板为韩姐的女儿交了一笔终身医保;那男人打消了后顾之忧,与韩姐把结婚证领了。送芸的人们回到公司,一出电梯,见架子又摆在了那儿,玻璃罩内是那“元青花”的碎片。纸牌却换了,其上写的是——“此元代青花,碎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段某某亲写以铭记。”韩姐却因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辞职了。段老板也未挽留,并大方地给了她一笔抚慰金。
他对芸和韩姐的善举,使他赚足了好口碑。那一年北京市海选道德模范人物,他的名字在候选人提名中也出现了。
(选自现代出版社《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小题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借芸和韩姐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普通平民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精神状况,体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文化体悟与道德关怀,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责任感。
B.小说语言隽永雅致、含蓄蕴藉,充满了一种温柔而平实的感情。
C.“爱莫能助”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企鹅父母内心充满了对小企鹅的关爱,却没有办法、没有力量去帮助小企鹅逃离“虎口”。
D.文中的韩姐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坚持认真工作,生活虽遭遇不幸却仍不失善良本性的劳动妇女形象。
【小题2】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文章思想内容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书、女人和瓶”为题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D.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 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也让人同情。
【小题2】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