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梦

肖复兴

⑴归有光写过一则短文,名字叫《杏花书屋记》。文章记述了他朋友父亲的一个梦: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期间,声琅然出户外。父亲将这个梦告诉儿子后,嘱咐道:“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⑵中国的读书人,谁都会有这样一个书屋之梦。坐拥书城,书房便不仅成为读书人被人认可的一个标志,也成为读书人对外拿得出手的或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经济拮据的年代,书房更是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

⑶具体到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梦,是我读初一的那一年。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编辑。有一天,这位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第一次见到了书房是什么样子,那一个紧挨一个的书柜里排列整齐的书籍,让我叹为观止。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书房该多好啊!梦在当时就这样不切实际地升腾……

当时,我连一个最简陋的书架都没有,我少得可怜的一些书,只好蜷缩在拥挤的家中墙角的一个只有区区两层的鞋架上。没有书房,退而求其次,我的梦想是有一个书架也好。

⑸我终于有了一个书架,是在那之后十四年的1974年,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当中学老师。发了第一个月工资,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门大街的家具店,花了22块买回一个铁制书架。那时,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2块半。

⑹起初,我的书还放不满书架。但是,没过两年,书就多得放不下了。一开始的书房之梦,如同冻蛇,僵而未死,蠢蠢欲动地复活了。

⑺二十六年之后,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间比较宽敞的书房。两面墙摆满了当年同学家那样的书柜,书柜里也挤满了那样多花花绿绿的书。我也像当年同学父亲一样老了,在书房梦的颠簸中,青春一去不返。

短暂的兴奋,如绚丽的焰火,逝去后,忽然,我很是有些失落。

⑼记得书放在鞋架子上的时候,那些书,翻来覆去,不知看过多少遍。

⑽那个铁制书架上的书,我也都全部看过,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朋友看。朋友来我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到那个书架旁翻书,然后抽出一本,朗读一段,和我探讨,或者争论。那时候,书中仿佛真的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一般,令我们痴迷。

⑾如今,书柜里的书拥挤不堪,已经扔掉很多,很多书自从买回,就没有看过,如今,我很少到书房。读书,写东西,都是躺在卧室的床上。

⑿如今,朋友来,更很少到书房,我出的书,送给他们,他们都懒得看,哪里还有兴趣和热情去看不相识的别人的书?兴趣和热情,都放在手机上,除非我的文章被放在手机上,他们才兴致勃勃地扫几眼,然后,水过地皮湿,把它删掉,移情别恋,去读新的电子文章。

⒀如今,书房沦落到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

⒁归有光在那篇文章中,记述他的那个朋友后来在父亲逝去数年之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古时,一楹是一间屋子,按照北京老四合院的规距,一般是建有正房三间,已经足够宽敞了。五间屋的书房,足以放下他的贮书万卷。而这万卷书的命运,我猜想,尽管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恐怕和我的书房里的那些书的命运一样,是不会被读完的,甚至是连翻都不曾被翻过。

⒂我想起早年前看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一部话剧,是田汉先生的《丽人行》。剧中那个资本家的家里也放有一个书架,他的太太也爱读书,书架放满了鲁迅的书,几年过后,书架上的书一本也没有了,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高跟鞋。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⑴段从归有光的《杏花书屋记》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⑷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小题3】第⑻段中作者说“我很是有些失落”,为什么?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书房梦”为题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10: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近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高德地图等机构,权威发布了 《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北上广三座一线城市并未在“堵城” 排行榜中名列三曱,往年的很多老牌“堵城”也不再位列榜单前列。

(选自《2017年中国“堵城”排行榜出炉,榜首不是北上广》)
(材料二)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末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71. 8万辆,比上年 末增加9. 9万辆;有分析认为,以北京平均每天1.7小时堵车时间,每分钟造成的油料、时间等 各类消耗0.186元来计算,平均每辆车每月仅燃油损失就达570元。按这样计算,北京市一年的直接堵车损失超过390亿元,即使每天只有50%的机动车上路行驶,一年的直接损失也超过195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不能忽略的高于直接损失的其他成本。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铁臻表示:“由于车多,排放废气多,造成空气混浊,阴霾天增加,城市环境急剧恶化,这同样加剧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负担。”
目前,北京地铁已有574公里的运营里程数,未来将再建十几条地铁。以每公里平均建设费用5亿元来计算,北京地铁将再投入1630亿元建设资金。截至2016年,北京市公交专用道达到841公里,未来将达880公里。与此同时,还将提出社区摆渡、接驳专线管理办法及实施方 案,加快完善社区交通圈。
“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还应该抑制私家车发展。”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说,“以停车收费为例,支持对中心城区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道路供需矛盾突出、城市公交相对发达的区域,可适当限制停车位供给,并推行时间累进制停车费率政策;对停车换乘枢纽停车场免费或低收费,鼓励群众换乘城市公交进入中心城区。”
(选自《堵城的经济账本》)
(材料三)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开始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征收交通拥堵费,除公交车辆外,进入收费区的车辆都要缴费,最开始是采用人工方法,1998年开始实行公路电子收费系统。
为了缓解市中心区拥堵现象,英国伦敦2003年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7时至下午6时30分,在这一时间段内进入该区域的司机事先要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规定实施十多年来,伦敦交通拥堵费总收入已经超过26亿英镑。按规定,伦敦交通局必须将征收的交通拥堵费回馈到公共交通的再投资上,改善城市环境、增加道路安全以及发展公共交通。
意大利罗马实施严格限行,可以收费进城的只是9座以上的巴士,外地私家小车根本就不让进入市中心。如果硬闯,则要面对几百欧元的高额罚款。此外,罗马市还规定,当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超过标准上限,可能对市民健康造成危害时,就会在围绕罗马城划出的“绿色环境保护带”范围内实施尾号限行措施。
在德国,联邦政府投入巨资扩建高速公路网,支持水路和铁路交通发展,并希望借助智能调控使高速路车流更顺畅,加强行车安全和环境保护。此外,为避免中小学放假出游高峰带来的交通拥堵,德国各联邦州中小学实行错峰放假,避免同时出行。
(《世界各国如何破解“堵城”之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可看出拥堵最严重的城市多为省会城市,西部地区涉及城市很少。
B.材料一中可看出拥堵最严重城市TOP10造成人们出行时间成本的增加很多。
C.材料二中北京机动车辆的增加,导致的损失惊人,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D.材料三中看出新加坡采用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形式,进人市区车辆均要缴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从早晚高峰、节假日、拥堵时间等四个方面分析拥堵最严重的城市TOP10。
B.北上广等城市并未在“堵城”排行榜中名列三甲,从侧面看出他们治堵的努力。
C.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在不断增加,已用社区摆渡、接驳专线等手段缓解交通压力。
D.伦敦与新加坡做法类似,都征收交通拥堵费,区别在于伦敦利用此回馈到交通。
E. 罗马要求外地小车不得进入市中心,而德国用中小学错峰放假来缓解交通压力。
【小题3】联系三则材料,谈谈如何缓解交通压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脸
(刘靖安)
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很深很深的失落。
台上的张黎是何等地意气风发。只见他,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红脸、花脸,刘德华、郭富城、周润发……十几张脸说变就变,让人眼花缭乱。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一起高声喊叫,刘德华,刘德华……台下的张黎,卸了妆,走在大街上,却没一个人认识他。演武生的李杰、演青衣的何蕾被人围得挪不了步、老师长老师短地叫个不停的时候,张黎没人理,有时还会被嫌弃挡了道,甚至因此而挨骂挨掌。
青石板街面,清一色瓦房、街道两旁或红或精致小巧的灯笼……古城的夜晚,一切都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这种味道,像来自每一扇门、每一堵墙的骨头里,如烟似雾,似有若无。现在的张黎早没了欣赏的心情。
张黎回到家,落寞地坐在桌边。看那摆了一桌的五颜六色的脸谱。妻子哄着怀里的儿子,可是,半岁的儿子不领情,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哭得声嘶力竭。
儿子哭成这样,你还有心思看这个!妻子生气了,把儿子一把塞进了张黎怀里。
张黎什么也没说,他知道自己理屈。剧团工资低,他一个千把块钱来养家,根本不够用。妻子几次闹着要去找工作,他没答应,总说,会好起来的。闹过了,妻子还是一心一意带儿子、做家务,让他安心做自己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黎现在成了变脸王,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但工资却涨一分。
儿子还在哭,一脸的鼻涕一脸的泪。妻子看不下去了,她抢过儿子,威胁张黎,你再不开窍,我明天就把儿子扔给你,到广州打工去。顿了顿,又说,你看李杰他们,徒弟收得多,油水捞得足,哪像我们,穷得舔脚板灰。
可是,没人认识我啊。张黎终于松口了。
没人认识你没关系,知道你是刘德华就行。一听张黎的口气,妻子知道有希望了,说话也柔和了。明天,你戴着刘德华的脸谱上街,边走边喊收徒弟,准成。
第二天上午,张黎戴了脸谱,成了刘德华,磨蹭了半天,最终还是出了门。
果然,张黎往街上一站,就被人围住了。人越来越多,密密匝匝的,压断了半条街。开初,张黎还有些拘谨,渐渐地,他就放开了。张黎第一次体会到了众星捧月的感觉。
十天以后,张黎的徒弟有三十多人了。这时候,张黎突然发现,他竟然不想揭下戴着的脸谱了。徒弟们不叫他张老师,叫他刘老师,甚至直呼其名,叫他刘德华,把张黎弄得神情恍惚,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刘德华了。
一天他指着脸,对妻子说,我怎么就想一直戴着它呢?
想戴就戴吧,这张脸没什么不好。妻子笑着说。
从此,张黎除了演出和洗脸,再不揭下脸谱。再后来,他琢磨出了一个小窍门,连演出的时候也不用揭了。洗脸嘛,反正有脸谱,给刘德华洗了,也就相当于给自己洗了。
这天,徒弟们凑份子,请张黎吃饭。几杯酒下肚,一个叫王岩的徒弟说,刘老师,你长什么样子,让我们看看呗。
张黎怔了怔,说,你不天天都看到我吗?
是啊,亏你说得出来,罚酒三杯。其他人随声应和。
可是,你到底不是真正的刘德华啊,让我们看看吧。王岩固执地说。
张黎哦了一声,说,我不是真正的刘德华,那你说,我是谁?他的眼睛里,涌出一种迷茫,雾一样。
听说,你叫张黎。王岩说。
是吗?张黎眼里的雾更浓了。
取下脸谱,不就知道了。王岩说。
好像你说得也对。张黎喃喃地说。他伸出手,开始揭脸谱了。可是,不管他怎么揭,那张脸谱始终都揭不下来。徒弟们轮番上阵,想帮他揭下来,还是不行。王岩打开所有的灯,细细一看,这才发现他的脸谱已经长进肉里去了。
你真成刘德华了。王岩笑着说。
张黎没笑,他一下子哭了,就像一年前他儿子那样,哭得声嘶力竭。
【小题1】文章开篇说“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请概括其中的原因。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变脸”的妙处。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删去最后两段会更精彩,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
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
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 ”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 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小题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小题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险一金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其中前三种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后两种保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需要缴纳。前两种保险,离职之后个人可以继续缴纳全款,不影响使用,如果要去外地谋职,可以办理保险转移手续,转移到新的就业地区继续墩费;后三种保险,没有个人账户,离职后会自动解除。失业保险,只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失业,就可以领取。住房公积金有个人账户,就算离职之后停墩了,里面的钱还是你的,你可以选择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提取出来使用。
养老保险通常由单位缴纳19%,个人缴纳8%。根撂国家规定,只要交满15年养老保险,退休后就可以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缴满15年就能退休,如果不到法定退休年龄,即使已经缴纳15年养老保险,也暂不能退休,并且,养老保险只是用来保障基本生活,而不能保证生活质量。
(摘编自希财网、人民网、人社部官网、百度百科相关内容)
材料二

(图片:人民网(2017年中国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及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2018年2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2017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基本养老保险去年年底覆盖超9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三连调”,1亿多退休人员受益。随着老龄化的加速,不少人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有所担心。游钧回应,2017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收入3.27万亿,支出2.86万亿,当期结余4187亿,累计结余412万亿,累计结余资金可以支付17.3个月,确保发放没有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职工养老还是省级统筹,职工医保还是市级统筹,所以保障的负担不均衡,基金的分布不平衡,个别地区养老保险收支出现当期缺口……”游钧说。
老龄化给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国家为此实施了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开展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使基金保值增值,并且划拨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保基金以做强做大全国杜保战略储备资金,“这有利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公平,避免将实施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形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通过增加税收、提高在职人员养老金墩费率等方式转移给下代人”,也将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摘编自国务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
材料四
2016年3月6日,国务院出台《“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其中。目前,已处于试点阶段,一旦时机成熟,今后在“五险一金”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有“第六险”。
(摘编自人社部官网相关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离职后个人可继续缴纳,也可转移到新的就业地区,不影响使用。
B.养老保险是保障退休公民基本生活质量的利民举措,每位职工只要交满15年,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了。
C.2017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当期结余4187亿,累计结余4.12万亿,累计结余资金可以支付17.3个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毋庸担心。
D.社会老龄化、各地保障的负担不均衡导致社保基金的分布不平衡,养老保险收支出现当期缺口。
E. 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2016年年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9亿人,1亿多退休人员受益
【小题3】为应对老龄化,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 片
①我和弗雷德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是好朋友,也许是他那双巧手 吸引了我。弗雷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他制成的每一样杰作都是那样完美逼真,有时真让我嫉妒。
②比如,我无意当中说出我的哪本书破得不像样子了,准备将它扔掉,弗雷德就把那本书拿回家,几天后就能带回一本装裱一新的书。要是我打碎了一只花瓶,碎得一塌糊涂,弗雷德却能把它重新拼粘起来,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③我属于那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异常懒散的人。工作之余,唯一感兴趣的是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我收集了一大堆唱片。整天从早到晚,我都在想快点回家,听一曲交响乐或协奏曲。
④我也试图使弗雷德对音乐感兴趣。当我激情大发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大谈音乐之美。而弗雷德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壁炉上的那只黑色猴子雕像。我怀疑他什么也没听进去。他说:“我真希望哪一天也能制成那样一件工艺品。”
⑤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比往常回家得早。逃离办公室回家是我的一大爱好,这是我唯一动作利索的时候。这天我更是超出以往的速度,因为我刚买到一张新唱片,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我简直是迫不及待了。
⑥当我听完两遍的时候,弗雷德来了,也许是音乐的魔力,我比以前更高兴见到他,我激动地跟他谈起这张唱片。它是多么动人,多么美妙,弗雷德也多么应该听一听。他一声不吭,坐稳后却问我把那只小黑猴子弄到哪儿去了。我不耐烦地说佣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碎了,我早把它扔了。弗雷德大叫:“太可惜了!”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⑧我回头看看弗雷德,把茶杯递给他,猛然发现他的表情有些异常 ,眼睛里闪着一种好 奇的光 ,好像刚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一会儿他竟然咧嘴笑 了。天呐,他终于在听音乐啦!
⑨等我把茶盘送到厨房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在捧着那张唱片。如此娇贵的东西被他那双又大又粗糙的手抚弄着,我真想告诉他小心,别弄坏了唱片,可心里太高兴了,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
你喜欢它吗?”我急切地问
 “噢,是的……是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我的心头,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 给我唱片? 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正是。”弗雷德开心地笑了。
“怎么制作的?”我问。
“噢,非常容易,”弗雷德说,“我从一本杂志上得到的启发,你只要把一张唱片熔化,就可以塑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弗雷德的“那双巧手”,表现他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为小说用唱片制作“黑色猴子雕像”的结局埋下伏笔。
B.文中“我”和弗雷德都有各自的爱好,而爱好完全不同,但两人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对对方都极其真诚,都有极高的热情。
C.文中第⑧段对弗雷德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在“我”的熏陶下,听音乐时的投入,这也是“我”送他唱片的原因。
D.唱片是“我”爱好音乐的承载,是弗雷德制作工艺品的所需,是二人不同爱好的结合点,小说以“唱片”为题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小题2】文中第⑩~段表现了“我”和弗雷德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