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小小说《严重问题》,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严重问题
星期六下午,到任一个月的甄局长主持召开机关生活会。他说,今天他要搞点“特权”,请大家专门给他提意见,越尖锐越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也无妨,就是不要听赞歌。但是,多数发言不过是不痛不痒的“温吞水”,偶尔有几个重锤也是鼓槌举得高,落下来却又变成了蜻蜓点水。
会议进行到两个小时,卡了壳了。偌大一个会议室烟雾腾腾,暖气“咝儿咝儿”地叫得烦人。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谁也不想说,不冷场才怪呢。有人悄悄地瞟着一直阴沉着脸的甄局长,只等他一发话就收摊撒丫子。
“我提点——”
突然,秘书科的副科长严志广打破了沉默。“唰”的一下,大家把惊诧的目光全都对准了他。这位严副科长年方四十,赤红面子,连鼻子也红得发紫,因而他有一个当年曾令人艳羡不已的绰号——严红,并以长于抬轿而蜚声局内外。开会以来,他一直保持缄默,现在却一反常态,突然也要“提点”,真像甩出一颗氢弹。
“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脑子里公与私也斗争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我还是要说,不要面子要真理嘛!我给甄局长提点意见,是个严重问题……”
开场白就非同小可。大家的脑神经全都绷得紧紧的,连爱喝茶的人也不敢喝了,唯恐喝茶的声音影响了听觉效果。
“这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解决,要影响到党的事业,因此我打消了顾虑,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正如视察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大家的眼睛瞪得溜溜圆,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儿了。严副科长神情庄重,往上推了推珐琅架眼镜,停了一下,又一板一眼地说:“甄局长到局一个月来,早来晚走,兢兢业业,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长此以往,会影响健康,作为一位老干部,身体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党的,是党的宝贵财富,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糟蹋党的宝贵财富呢?……
难道这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吗?……”
关子卖完了,终于亮了相。全部发言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毫不含糊的推理和丰富的感情……
这回,轮到大家“唰”地一下把眼光对准这位“随随便便糟蹋党的宝贵财富”的甄局长了。 他听着,记着,直到严志广讲完,他慢慢地走到窗前,“哒”地一声推开了窗户,顿时一股加着雪花的凉气涌了进来,烟雾随着慢慢地向外飘散。他咬了咬嘴唇仿佛在痛苦地抑制自己。然后,他把几张记录从本子上撕下来,交给打字员,说:“请把严志广同志的发言打印100份,它也许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什么是‘严重问题’……”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所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家平心静气,聚精会神,都想听听严副科长究竟要说些什么问题,因为他今日一反常态,格外引人注目。
B.大家沉浸在严志广“充满了严密逻辑、毫不含糊的推理和丰富的感情”的发言之中。
C.这所机关长期以来没有民主作风,今天严副科长敢于当面指出刚到任的局长的“严重问题”,大家自然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D.作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用大家神情举止的变化,衬托出严副科长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小题2】本文中所说的“严重问题”实质上指的是什么?
【小题3】文中对暖气、烟雾、凉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甄局长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其性格特点。
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干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08: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百度百科)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材料二(新华网)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下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否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C.南北方的网友对冬至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其参与热情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 日前后,下半年在6 日、21 日前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朝见无限空间之王

王祖铃

座无虚席的浙江大学体育馆内,一个新奇的世界,犹如来自未来岁月的一朵白莲,在人们认知山谷的河水里逆流漂来,绽开。

这是人类对色彩斑斓的宇宙轻柔而大胆的初吻。

这是庄生梦蝶般扑朔迷离而又包容一切的深刻哲理。

这是一把开启时间和暗物质大门的钥匙。

我们迷失了,被关在果壳中,就像那个悲剧的主角哈姆雷特,但我们依然是无限空间之王。我们终于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过去和未来,看到了储存在果壳上的密码,看到了遥遥果壳外面苍凉而神秘的信息。

这就是斯蒂芬·霍金。

二十一岁,霍金病了。医生把电极插入他的身体,把某种液体注射进他的脊髓……他的病极为罕见而不可治愈。他会因为肌肉萎缩到达全身后引起瘫痪,最后窒息而死。

医生说他的生命只有两年。

他梦见自己被判了死刑。他在梦中想:“反正我终将死去,不妨多做些好事。”

他做了。在无限时空的大背景上,他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他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揭示了宇宙的过去和未来。

六十岁时他以他仅能动弹的最后一根手指,通过语音合成器,向一个古老民族的年轻学子们奉献了这场奇妙的演讲。

我坐在演讲大厅,身处的四维时空似乎已经凝固。

霍金的轮椅仿佛时间机器,而他是上帝之子,一个圣洁的婴儿。他光芒四射,无比的柔弱中透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看见他金黃色的头发,柔软地垂在明净的前额;我看见他白晢的脸颊上,透出嫩嫩的粉红,不可思议的婴儿般的粉红!在许多时候,他低垂眼皮,像是位正在思考的哲人。而当他的夫人抽岀一条深蓝色的棉布手绢擦一擦他的嘴角,或者扶正他的头颅时,他立刻睁开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望着她,嘴角牵岀天真无邪的微笑。鲜花、会场、荣誉,一切都是暗下去的背景。他的眼晴里只有甜蜜的爱意——爱到深处的陶醉、单纯、旁若无人,像一个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幸福的游戏中,全不管大人们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接近宇宙本质的孩子,窥见宇宙来历,告诉蒙昧的人类存在于宇宙中的原因和意义。

是夜,我徜徉在西湖的苏堤上。依旧是雕梁画栋,湖光山色。早在苏东坡时代,这里已经是天上人间了。但苏东坡是天才,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施。他曾仰望星空,寂寂地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往今来,人类的“天问”没有停止过。

释迦牟尼的“三千大千世界”,被认为是人类处于蒙昧时期的深奥天籁,抑或被批判为迷信癔语。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代宇宙物理学岀现后,具有了先进科学知识的人们才恍然拣起了这只智慧海边的闪光贝壳。

老子启示我们“道生于无,无生有,有生万物。”可“道”是什么?“混成”的“道”,似是而非,花非花、雾非雾。然而,霍金却告诉我们:一张膜就是一个宇宙,而我们正生活在这张膜上。于是我悟到,那生于“无”的“道”,实在是和霍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追寻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追根溯源,就有了信仰,而信仰的终极,便是宗教。

霍金一直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此次来华,有记者问及霍金的宗教信仰,他拒绝回答。

真是一个狡黠的孩子。

如今,我们问天问地问“道”,不如去问这个“孩子”。

我细数那面向西湖的灯光,不知在哪一道灯光里,有他那双智慧的蓝眼睛。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坚忍不拔地不断探索新知,而后者只会不厌其烦地对旧有的东西进行抄袭或者花样翻新。”而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探索新知的人,必定会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信仰的力量和美丽的心灵。哥白尼是这样,布鲁诺是这样,霍金也是这样。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看见许多孩子在放风筝。那是一种带有灯光的风筝,闪闪烁烁地飞上天去。孩子们快乐极了。

我的目光越过闪亮的风筝,仰望天幕上的星星。按照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习俗,“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于是我想寻找一颗属于霍金的星星。因为我要祈求上苍,祝愿这颗星为人类的文明而更长久地闪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聆听演讲前后的所思所感为线索,用饱含激情的笔调,介绍了霍金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前无古人的科学贡献以及超乎常人的天才力量,形散而神聚。
B.作品思路自然而流畅,由西湖漫步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的“天问”,从而引出古往今来诸多圣哲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使作品的内涵向纵深发展。
C.霍金的科学研究,证明了释迦牟尼、老子等古老宗教思想家对宇宙理解的科学性,揭示了宗教信仰的终极价值,有力地反驳了前人斥之为迷信癔语的狂妄批判。
D.从霍金身上可以看到,人类即使被关在果壳中,仍然可以凭借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寻找到无限时空的密码,见证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便是作者“朝见”的原因。
【小题2】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作品开篇画线的三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反复称霍金是“一个孩子”?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槐花开
锦 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地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得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描写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外公坚持送“我”上学,表现了外公对“我”的爱。
B.“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外公接触少了,他在我记忆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等待槐花开,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外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D.文章大量使用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与铺陈,读起来令人如醉如痴。
E. 外公带着爱,带着艰辛,带着他的依恋和固执,静静地离开了,没有一丝遗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⑴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⑵杜田村背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及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⑶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⑷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堆,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的一些,矮的是棕桐,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⑸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扰、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忘返,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⑹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掌;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棰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⑺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⑻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大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⑼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阵沉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小题1】找出下列选项中的别字,并作修改:    改为:   
杂草丛生   魂牵梦扰   流连忘返  无怨无悔
【小题2】文中第⑵段和第⑹段都描写了杜田村的自然风光,用意是   
【小题3】下列对第⑷段中张充和女士诔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折不从”表明沈从文本人和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却不屈从
B.“亦慈亦让”表明沈从文外表慈和,性格柔弱,迁让周边人
C.“星斗其文”高度概括了沈从文的文章造诣及其影响力
D.“赤子其人”评价了沈从文的善真美的人生追求和高贵
【小题4】结合文中信息和你对沈从文的了解,介绍沈从文其人。(不超过80字)
【小题5】请以《边城》节选为例,简析第⑻段中提到的“沈从文一生追求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