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金铮
文 / 贾平凹
①金铮有个习惯,常常会半夜三更给你打电话,这曾经令我很恼火,我在电话里说他:你又在喝酒了?但金铮去世后,我总觉得他没有死,说不定哪个半夜就会打来电话的。然而,我们再也收不到这样的电话了,甚至生活中也难见到那么可爱的喝酒,那样让你又恨又爱的朋友了。
②我认识金铮的时候,是一次会上。那天我和路遥在一起,我穿了一件大红T恤衫,路遥穿了一件深黑的T恤衫,金铮则一头如雪的白发,我们三人都跑到会场外吸烟,金铮就左右搂了我们说:颜色多好!要摄影师拍照。现在,这张照片我保留着,每每看到三人中二人已逝,不禁有兔死狐悲之感。那次会后,我们没有在会上用餐,金铮一定要请我和路遥喝酒,我因病只是象征性碰杯,路遥也喝得少,他却是一杯接一杯,很快就有些醉了。他不喝酒的时候样子很威风,一醉就十分可爱,说某某的是,也说某某的非,爱憎分明,毫不忌讳,又直恨我心善,太软弱,接着拍着腔子说要保护我。但那晚他没有保护我,倒是我和路遥得搀扶他,劝他以后少喝些,他却说:“喝酒有喝酒的好处。”我说:“什么好处?”他说:“但得酒中趣,勿与醒者传。你回去就给我写这样一幅对联吧!”
③我没有给他写。因为后来我觉得我是醒者,醒着却卑微、窝囊,我有病不能得酒中趣,写那对联就更无趣。
④从此我们熟起来,常常聚会,相聚他就是主角,又要喝酒,又要高谈阔论。许多需要交涉 的事都是他出头的,他有一头白发,可以充老者。于是他很得意自己的白发。有人呼他是伍子胥,我知道他的一生曾蒙过大难,但我不知道那头发是从小就白的,还是蒙难时一夜白的。
⑤我的一位同乡从小县到西安谋生,人是极聪明的,却生活无着,十分狼狈。他寻到我帮忙,我无力帮他,就给金铮写了一封信,没想金铮就收留他在《喜剧世界》杂志社打工。几年过去,在金铮的关怀下,他进步极大,后来独立为一家杂志的主编,也写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位同乡现在很风光,一提起金铮就说:没有老金就不会有我今天!金铮当年搞创作,是写过许多优秀剧的,后来编刊物,自己不写了,却十分爱才,只要有才,别人不敢用的他用,别人不敢发的作 品他发,为了人才,别人不敢说的话他说。仅我知道,在陕西,就有三四个在他的关心培养下都 成了气候的。
⑥许多人也是怕金铮的,因为金铮见不得伪人和小人,他会当众刺你,使你下不了台。他的一位朋友告诉说,因有一件事金铮以为他做得不当——其实金铮是误解了——金铮指着他鼻子大骂,他搭坐了金铮的车,金铮竟把他推出车门。
⑦那一年,我因写了一本书,遭到一些人以想当然的理由进行的诽谤,谣言四起,我又无法诉说,尤其有人先盗印我的书赚钱,再写骂我的书赚钱。金铮非常气愤,时不时打来电话问我的近况。冬天里我们偶尔在北京的街头碰上,他一定要请我吃饭,我说:“请我吃什么饭,要吃回 西安吃羊肉泡去!”他说:“你听我的,这饭要吃,我请几个北京的名人陪你吃,我要解释一些问题!”席间,他澄清了许多是非,又大讲他的文学观,说:“你接着写吧,作品的价值要经过时空 检验的,不是某一两个人说了算的。你想写什么就在我们刊物上发吧!”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我没有写什么,我只写过一个条子给他:默雷止谤,转毁为缘。
⑧金铮要离开西安的时候,给我说过他的去向,我不主张他走,他说:“树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嘛。”但没想到他是树命,大树是不能挪的。他走时,我不在西安,一天接到他的电话,我问他在哪儿?他说在北京,我才知道他已经走了。他在电话里还在问我的病情,叮咛我要注意 身体。如今,常年有病的我还不自在地活着,他却痛痛快快地死了!他是大刚的人,又是工作狂,且喜欢喝酒,放浪形骸,这个世界岂能过久的容纳他呢?
⑨一个朋友死去了,但朋友常常让我们想到他的好处,可以说这个朋友并没有真正死去。
1997年11月21日夜
(本文有删节)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金铮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2】作者在文章开头说金铮这个朋友让他“又恨又爱”,结合全文,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恨”?
【小题3】文章在第 2 段和第 4 段两次提到金铮的白发,但详略处理却不尽相同,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小题4】文章第 7 段提到“默雷止谤,转毁为缘。”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1 02:5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地(节选)

贾平凹

男人叫刘诚,河南人。正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三伏天的太阳很焦,沙烫得像炒了一样,他浑身泛着汗油,黑黝黝地放光,撑起来,腔子陷下一个大瓢坑,卧下去,满身就隆起了黑肉疙瘩,如此功夫了半个时辰,末了瘫在那里,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懒懒地向远处看起来。

冷不丁,他安静下来,死眼盯着前边一丛草下的一群蚂蚁,黑乎乎地爬在一只软虫的身上,虫在挣扎着,百般扭动,却被蚂蚁驮着慢慢往前去了。他扑了近去,用手捏死了蚂蚁,将那软虫儿放在手里;吹着气,走了回来,放在一丛毛柳里去了,还作起那么一个笑。

笑得十分生动。有五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

他这种秉性,列湾人见得多了,却都猜摸不透。一半年前,他领着女儿叶叶,卖艺来到列湾村,手脚上麻利,口舌上话大,亏得女儿又十分人才,生意很红,可是,叶叶却得了暴病,突如其来地死了。他大哭了一场,掩埋了女儿,也再不去流浪,想从此在这儿落脚入户,守叶叶的一颗孤魂。

列湾村有两个队长,一个姓李,一个姓谢。他备了一席酒菜,将老李老谢请到一起,两人满脸酒红,哈哈一笑:“这是好事嘛,何况你这么一身本事,我们是同意了!可一个大村,百人百心,我们再开个社员会,给社员做做工作吧。”一月一月过去,社员会却迟迟不开。

刚进门,有人大声喊他了:

“河南旦!河南旦!”

村里人一向是这么叫他的,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他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己的真名实姓。

当下走了出来,看见是列湾村的来举,来举身上的衣服已经破了,满脸的血道,气喘着说:“队长叫你哩!”

“是落户的事吗?”他边跑边问。

“叫你去打架!”来举说。

“打架?”他愣了。

“南村又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赶去说理,两厢就打起来了。”

当下他不走了;他知道列湾和南村的矛盾,他是不好去参与的。来举见他不走,就说:“快去呀,用得上你的拳脚了!”

“是叫我去行凶吗?”他吼叫起来,“我又不是列湾人,我打人家什么的?”

来举说:“你这‘河南旦’,你要打赢了,列湾能不让你入户吗?难道光让你入户种我们的地,吃我们的粮?!”

他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你也敢说这话吗?你再说一句!”

来举吓得变了嘴脸。他手却松下来了,一扭头,独自走了。走了五步外,回过头来,来举还待在那里,他叫道:“你这个窝囊坯子!还等着列湾人都被放了血吗?!”

南村人很厉害,追逼了过来,列湾人心不齐,终有两个人被围住,打得趴在地上了。

他一时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

盐里没你,醋里没你!”南村人说。

我抱打不平!”他黑着脸说。

“你个野猫子种,快滚开!”

“要不滚呢?”

一个小伙子扑了上来,他只扬手一推,仰八叉倒在水里;他便哈哈大笑了。南村一伙人扑上来,压住了他。列湾人一见,就又哗哗后逃。突然,他手脚四边一蹬,一扬,立即有四个人飞出了一丈来远,还未爬得起来,他早反身一弹,跳出了二尺远近;剥了褂子,圆睁双眼,叫道:

“好啊,有本事的都上来!”

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你应该再卸掉他们几条胳膊啊!”

他却恼了:“你让我去蹲牢房?!”

他捡起褂子,斜披在身上,向一个还倒在地上呻吟的受伤者走去;站住了,冷冷地看着,末了,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来,丢在怀里,说:

“拿回去温了,敷敷,那个青块就会下去的。”

南村人吃了大亏,老实起来。他声名便抖开来,很快入了列湾户籍。

从此,他不是个流浪人,村里人却依然不大叫他的名字,老小还叫着“河南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刘诚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又营救软虫儿,为后文他替列湾人抱打不平埋下了伏笔。
B.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要他跟自己去和南村人打架,刘诚恼羞成怒,但为了落户不得不去。
C.小说描写生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简单描摹,活画出列湾村两位队长自私狡黠的形象。
D.小说结尾,列湾村里人依然叫刘诚“河南旦”,虽然称呼没变,但其中的情感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小题2】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请结合文中画线语段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
③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④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⑤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⑥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直抒对石油工人的敬佩之情。
C.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小题2】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走进塔里木,作者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的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却确实是世上好东西。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的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寻觅,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的。兄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兄读书太少,觉悟浅薄啊!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攻另一个大家。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这你要好好记住。

【小题1】请依次写出泰戈尔、海明威、太白的代表作。
泰戈尔:_________海明威:__________太白:__________
【小题2】本段划线句中作者提到“食肉”,是为了说明____。(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3】用原文的话概括精读一本书的步骤:

【小题4】文中画“﹏﹏”线的词语“虚无主义”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小题5】下列不符合本段文字意思的一项是()
A.了解评价一个作家需要知人论世。
B.第一流作品的起灭转接不可测识。
C.文学只有突破前人局限才有创新。
D.天分是作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 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
B.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作者认为只有像孔子、秦始皇以及那些对泰山无比景仰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D.本文叙述了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
【小题2】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内涵。
【小题3】文章结尾谈到“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节选)

①咱们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chuò。即使现在,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地分了,粮是不短缺了,钱却有出没入。兄虽每月寄点,也只能顾住油盐jiàng醋,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做官,以仕途之路作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你也立志写作,兄很高兴,你就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堕。你目下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这道理人往往以为不信,走过来了方才醒悟,小妹可将我的话记住,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②兄在外已经十年,自不敢忘了读书,所作一、二篇文章,尽属肤浅习作,愈使读书不已。过了二月二十一日,已到了而立之年,才更知立身难,立德难,立文难。夜读《西游记》,悟出“取经唯诚,伏怪以力”,不觉怀多感激,临风而叹息。兄在你这般年纪,读书目过能记,每每是借来之书,读得也十分注重。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常读过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我至今只有以抄写辅助强记,但你一定要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啊!

③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却确实是世上好东西。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hú lún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觅寻,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的。兄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兄读书太少,悟觉浅簿啊!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攻另一个大家。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这你要好好记住。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ò(_______)  jiàng(________)   hú lún(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文内容,解释题目中“示”的含义
【小题3】第一节中,作者告诫妹妹的一个道理是:
【小题4】上文最后一句“这你要好好记住”中,“这”指什么
【小题5】在第三节中,作者阐述的读书之道,具体可归纳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在文中说:“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那么,什么叫“精读”?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