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的生命
王安忆
①什么是母语?它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学习的。后来学习的语言再怎么都是有隔膜的,和你的生命、血液没有直接关系。“母语”这词起得很好,不意味所有的语言,而特指那个和你有特别亲密、骨肉相连的语言。
②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它不像拉丁文字,音形相应,和语言关系紧密,就可保存于日常会话。中国文字却很容易遗失,一个不识字的人,完全妨碍他说话表达。但它的象形性却又有一种结实。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华人较早定居当地,并且和本土人融合。他们不会说华语,风俗也已经混淆,可是我们却可以在房屋的梁柱、门额、窗楣看到中文。它们端端正正书写下来,然后涂上鲜艳的漆色,有的还贴上金箔,很显然,是被很隆重地对待。可是写字的人并不知道字意,当然,都是一些吉祥和宝贵的字词,他们也不会念读,只是将它们当作一种装饰。
③这让人感动,想象这些汉字,是经过怎样的路途和遭遇,又是寄托着怎样的祈愿和祝福,绕过海峡,也许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呢,然后又如何一代传一代,丢一些,留一些,散开来,拼起来,还有一些变异和改样。他们是当作族徽、祖训、家规、铭文,或者是避邪的护身符?这就是象形字的坚韧,它是神散形不散,但同时,只要形在,总能够挽回一些精神。拉丁字,是抽象的编码,有科学性,对于运用和记忆比较有效。我们的方块字却有物质感,它就像钉子似的,凿进视觉的印象。中国汉字和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具有共同的特性,它对于记录是最方便保存的方式。人类历史以前是记录在石头上的,如纪念碑、庙堂、圣母院,但是一场战争、一次宗教改革、一次革命,就可以把它摧毁掉。后来有了文字和纸张,有了印刷术,历史的记录就变得坚固,能够从革命、大火、战争中得以生存,因为印刷术可以将书写无穷无尽地复制。
④其实,阅读行为随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爱好,就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在任何一种组合的群体里,总有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而其他人则很热衷听他说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和听的爱好呢,我认为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母语,因为有共同的认知,便产生共同的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也是想象力的活动。
⑤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时候,村庄里有一个男青年,读过高中,在当时农村是很少有的高学历。他本来就爱说话,再加上语文教育,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家都非常爱听他说话。当时生产队通常给每个男性壮劳力每一工评定十分,但一定要评出高低。减谁的好呢?最后就减他的,定给他九分半。理由是他一旦打开话匣子,周围的人都不干活了,锄头都扎在地里,听他说话,耽误了劳动生产。这理由听起来有点儿荒唐,但是可以想象他讲话多么好听。民间有一些人也许不认字,不会书写,但在他们讲、我们听的时候,彼此已经在过着一种写作和阅读的生活了。
⑥生活中的缺陷使我情愿与自己的生活保持距离,我特别需要一个和我实际度过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我不是要藏身逃避其中,而是它让我对现实的遭遇有抵抗力。书本就是这样的空间。当然它也许加剧我不喜欢现实生活的程度,因此又需要经历更多的生活,读更多的书,度过这个分裂的时期。毕竟小说家不喜欢生活,不读书,是无法写小说的。
(选自《小说与我》,有删改)
【小题1】依据文意,中国文字有哪些特性?
【小题2】文章第⑤段讲述村庄里男青年的故事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析标题“文字的生命”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2 05:5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因管道漏烟,邻居家的油烟灌满了自家厨房,为下文写邻居家油烟的气味作了铺垫。
B.作家对第一家生出好感的原因是,他家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这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C.相对第一家的气味,第二家的咖啡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些虚无浮华的气息,作者并不喜欢这家的生活状态。
D.本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
E. 文中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质朴、亲切,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道。
【小题2】文章最后写到艾草的气味,然后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台湾的小众
王安忆
自从接触台湾的出版业,学得了一个名词,就是“小众文学”的“小众”。显然是相对“大众”而命名。这一个简单明了的划分是从接受的立场生发的。于是,无论多寡,读者还是走进了写作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问一问自己:谁读你的书?
从销售的量看,我大约是归“小众”的,我也情愿归“小众”。决不是对大众有什么蔑视,而是自觉不够有大众对时代的热烈和激奋,常是居于寂寥的个人的内心,那当然是不能期待于太多人注意的角落。
本来,不大有机会去思想:“小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群。因是生活于“众”内,时久天长,谙熟得很,似乎已是水乳交融。挤挤挨挨的人中,再不相关,也终是唇齿相依。所以就站不出来,审视自己的受众。然而那年到台湾,这个问题却忽地第一次跳出来。
大约是因为疏离,一下子走不进去,就只得站开了看。还因为“小众”这个名称是台湾兴起,台湾便成了“小众”的策源地,就有些寻找源头的意思了。
到台湾,最先扑面而来的是,台北街头,汹涌而过的摩托车流。摩托车手多是罩着头盔,有的还戴着阻隔废气的口罩。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有他们的身姿,是紧张和激越的,而且彼此相像。有些像科幻片里的太空人,或者玩具铅兵。他们坐在不熄火的腾腾跃动的车座上,只等前方路口交通灯一变颜色,哗地驶去。这真就是大众的身影,数量的大,以及效率,和时间赛跑的雄心,造成了一个行动的世界。在这世界里,那个“小众”的静思与玄想,还有栖身之地吗?他们不会变得太过虚无?可是他们不在其中,又在何处呢?
车往山上走了。离开闹市,耳根刷地静下。清晰可见一片雾游过来,朦胧了视线,再又飘飘摇摇地游走,真是仙境。车所停靠歇息吃饭之处,均有茶农开的茶店。不忙着买卖,先坐下,聊天,一边点火煮水。用小量子从茶袋里舀出新茶,倾进紫砂茶壶,滚水冲入。第一浦不喝,洗茶杯茶盘;第二浦才斟上,半口多的一盅。即刻,茶香满口。然后才谈交易。虽是一斤半斤的生意,也是寸步不让,每次压下五十元都须煞费心计和口舌。这是劳动的大众,跟“小众”无关。他们凭一双手吃饭,看人的眼光是直的,取钱交货的手掌心向天,良心也可向天。没有一点不该,所以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他们其实是过着一种哲人的生涯,不是用脑,而是用手足。田里的作物一日一日养大,成熟,变成衣食,思想也有了果实——人,便是为此活着。在寻找“小众”的路上,我显然走了歧路,好在并未白走。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存在着,像杯子中曼妙的嫩叶。这让我隐约有了关于“小众”的启发。
在高雄,我去了“眷村”。何谓“眷村”?1949年后,失利的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自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聚焦在一起,形成村落,使命名为“眷村”。其实有点像军队的“家属大院”。看一下“眷村”整条街上的餐馆招牌,就够我大吃一惊:重庆小面,上海小笼包、东北水饺……在“眷村”人到来之前,无法种植小麦的台湾人从不吃面食,“眷村”人用面粉把重庆小面改良为牛肉面,从此,台湾牛肉面成为台湾最著名的美食之一。而饮食的背后,是依依眷恋的故乡。每一个招牌背后的主人,肯定都有在大历史时代留下的记忆。我看着车窗外,这些人的脸重叠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历史的印记。历史悄然改变着一个人生活的底色,这应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记忆。这也是大众啊。但“小众”的自觉大约就来于此。
还有台南的大天后宫,那密密稠稠的烛火,且是象征大众的祈愿。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这些烛火挤得都能听见喊喊嚓嚓的声响了,五色的缎带也在风中切磋出寒牢声响,在虚空里盛满着热闹的人心。那热闹的缝隙里面,虚空穿墙而出,可就是“小众”?他们的清寂面容,映在烛火的溶溶光影。在那些结实,平俗,甚而难免粗砺的祈祝里面,是否寄寓着他们乖决的性情?给这热闹里注进一点警醒。
我猜想,“小众”大约就是这样包在大众里面的。在台湾仅去过一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书店外车流滚滚,门口的小吃店前也是排着长队,热闹非凡,但是一推门进店,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热是很多人,但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或站,或倚,或坐,或凝眉,或微笑,或冥想……书店隔绝了闹市.他们每个人也隔绝了彼此,将自己关在大漠雄关的古战场,关在才子佳人的温柔乡,关在诗词歌赋的韵文里,关在诸子百家的思辨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实,我感觉看到了渐渐渗进大众之中的“小众”。
那么说,“小众”分明是布在大众里面了。那摩托车流,玩具铅兵一样置在掩护下的脸上,是什么样的神情?他们急骤地掠过,掠过,力不可挡,在那行动的身体里,有着如何的内心?是一个大秘密。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什么是“小众”,作者在台湾忽然想去解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台湾不熟悉,可以看得更加客观,更加清晰。
B.作者将车流中的人们比作“玩具铅兵”,除了表现行人之多以外,也是在说明作者当时认为这些行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C.作者描写“眷村”,主要从饮食角度暗示历史对“眷村”人的影响。表达了台湾人思念故国这一中心主题。
D.在描写天后宫的人群时,作者说他们“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表现作者意识到了“小众”与“大众”之间的关系,为后文的领悟作铺垫。
E. 全文写了作者在台湾的经历,还有对问题的探寻,构思巧妙,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出答案,但是过程依然耐人寻味。
【小题2】试解释“在寻找‘小众’的路上,我显然走了歧路,好在并未白走”。
【小题3】这篇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主要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4】赏析画线的句子。
【小题5】如何理解结尾段,并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淤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

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

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

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

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虞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盂榆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虞段中“孱弱冶的含意。
【小题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