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后,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达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小题3】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2:3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朱光潜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那个同在腔部生声容的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
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作出独到分析,充分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1918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13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
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朝夕相处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所以中国诗里友朋赠答和君臣恩谊是常见的母题,而这在西方诗中却几无位置。其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气影响,尊敬女子受社会称颂,女子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和男子契合。中国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女子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伦理上的义务,情投意合是比较罕见的事。其三,中西恋爱观也相距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爱情至上”口号。中国人向来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侧重功名事业,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而他们向来为社会所病诟。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左雾”弥天的社会氛围里,朱光潜的著作一夜间由“香花”变成了“毒草”;北京大学撤销了他西语系主任的职务,还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将其定为重点批判对象,使其受到一系列严厉的甚至侮辱人格的批判。生活待遇也由此一落千丈。
令人惊异的是,朱光潜先生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似乎完全幡然悔悟,脱胎换骨,低头认罪,成为一只“死老虎”,但学术上虽有补苴罅漏,却决不愿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大有“困兽犹斗”之气概。他挺身而出,孤军奋战,“有来必往,无批不辩”,秉笔书写数十篇宏论,一面反复申述和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一面对众多美学家普遍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进行严肃批评,为诊治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感染的庸俗社会学弊病,起到难能可贵的作用。
综观朱先生学术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奧的大书。
(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相关链接:
①我是旧式教育培养起来的,脑里被旧式教育所灌输的那些固定观念,全是新文化运动的攻击目标。好比一个商人,库里藏着多年辛苦积蓄起来的一大堆钞票,方自以为富足,一夜唾过来,满世界人都宣传那些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你想我心里服不服?
(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②“四人帮”垮台以后,天日重明,孟实先生以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从事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他的生活异常地有规律。每天早晨,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头在大图书馆前漫步。在工作方面,他抓得非常紧,他确实达到了壮心不已的程度。
(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光潜虽然自幼接触传统教育并受旧式教育观念影响,但他能认清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优缺点,没有全盘否定文言文。
B.朱光潜是同辈文人学者中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他能够将西方艺术理论和中国文艺、审美相结合来研究中国艺术。
C.朱光潜在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时,以爱情诗为例加以多角度的分析,观点深刻,着重比较中西方恋爱观的不同之处。
D.自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的“低头认罪”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学术上的追求。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3】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若,或吃剩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垫居异境。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一一西北风一一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在便又在吱吱叫,泥地旦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旦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渐入中年,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间粤,在那里过冬天,极和暖,有时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 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股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具。草色顶多成了精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一个人上冬却去走走,青天碧落之下,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到。

⑥寒郊散步,是江南冬日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从德国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旦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搓址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凡,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鸟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墓了,还可以加一味红赏,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咋夜一杖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立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支美丽得多?

⑨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早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早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态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 一 样;晴空的高失,日尤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还是搁下纸笔,拿起手杖,去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茧,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北国的冬天来衬托江南冬天的睛暖温和,表现其有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B.作者将江南植被充满生机的色彩点染到文字里,又引用名人的诗句,使文章更有底蕴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C.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使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或多或少地减退了几分。
D.全文语调舒缓,叙述节奏徐缓,恰似江南冬天的那份悠闲:语言清新、淳朴二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小题2】文中画线句描写江南雨景极具特色, 请简要赏析。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巨匠林风眠
林风眠的一生真的太孤单了:6岁时,母亲走了;求学途中,父亲去世;新婚不久,妻离子去;事业刚见起色,凄然离职;艺术巅峰期,身陷囹圄;饱经沧桑后,在异乡孤独终老……林风眠,倾尽92年岁月,不打折扣地践行着“孤单”两个宇。他,注定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一道独立的风景。
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9岁时,他凭着一幅《松鹤图》,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15岁时,在梅州中学,林风眠遇见了他平生第一个伯乐——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梁先生诗画并举,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不要囿于国画,大胆学习西画。
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在巴黎,他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1924年,他的巨幅油画《摸索》在法国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上,赢得了巨大声誉。蔡元培从《摸索》里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保荐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任后,林风眠坚持开放多元的教育方针,做了几件“出格”的事:他聘任西方画家登台,挡了某些“国画家”的道;请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碍了保守主义的眼;推出人体模特写生课,捅了封建势力的马蜂窝。1927年,在全校师生的拥戴声中,林风眠孤单离场。
1928年,受蔡元培提携,林风眠赴杭州出任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他请潘天寿教国画,还请来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教油画。中国艺术界,有了新的气象。在林风眠主持下的杭州艺专,短短十载,就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尖艺术大师。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席德进,苏天赐……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箪食瓢饮。抗战结来后,他两番被聘又两度被免……尽管命运多舛,但只要能画画,他就可以同画里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对话、交流,他的内心就是愉快的。可是,就是想静静画画的梦想,也被不请自来的文革打破了。在预感自己在劫难逃时,他把几十年心血凝聚成的成千幅画作,或泡为纸浆,或焚为灰烬,他说:“我不要连累任何人,我还会再画。”1977年,78岁的林风眠移居香港,度过了人生最后14个春秋。他不停地画,把记忆里的画——重新画出,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20世纪的风雨几乎在他身上留下烙印。这个温厚的画家领受着这些苦难,笑对着人生的变迁。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边是古刹秋暮、芦苇孤鹜等悲情的画面。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
相关链接:
①林风眼(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县人,画求、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②居德进曾回忆恩师林风的教益:“你应该放松一点,便画,乱西嘛!”“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先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泥浊的心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自幼喜欢绘画,一幅《松鹤图》,证明了他在绘画方面有着让人咋舌的天赋。
B.林风眠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后,做了几件“出格”的事,这也是他后来凄然离职的原因。
C.林风眠先后遇到梁伯聪先生和蔡元培先生,二人的赏识和提携让他少走了弯路。
D.林风眠在文革中毁掉了自己几十年的画作,客居香港后,他把记忆中的画重新画了回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留法期间,林风眠认真向西洋画家学习,也认真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明他已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是打破中西艺术界限。
B.林风眠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和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等来教学生画画,这正与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C.林风眠的作品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他的艺术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种是清新隽远的诗意,一种是悲苦孤寂的深情。
D.林风眠培养了一大批声中外的艺术大将,从他对弟子严厉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让学生释放天性、自由选择.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E.本文按时间的纵线历数林风眠孤独艰辛又光辉夺目的一生,20世纪中国的重大变迁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痕迹。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林风眠成为艺术巨匠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采用所有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增加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数据的最大弊端就是隐私。Google、Yahoo、微软搜索以及其他许多搜索引擎,使得所有人仅在搜索框中键入一两个关键字就能访问这些网页。然而在不经意间,搜索引擎记住了许多,比网上发布的信息多得多。Google能识别出我们每个人在什么时候搜索了什么的,以及我们可能觉得足够准确并点击进去的搜索结果是什么。毫不夸张的说,Google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能够记住的还要多。

他们得到了我们如此之多的隐私(并非我们自愿给予的),我们完全处于赤裸的状态(虽然Google等都对他们存储的信息进行定期的删除)。我们的隐私不再隐私。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埋下了巨大隐患。

(摘编自张坤芳《论大数据时代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这无疑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隐私保护的粗放滞后,与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现状显然是不匹配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跑,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

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目前流行的“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摘编自《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2017 年 8 月 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指出,大数据时代可以不断采集数据,当看起来是碎片的数据汇总起来,“每个人就变成了透明人,每个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他据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三原则。第一,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你们觉得这些数据的拥有权究竟属于这些公司还是属于用户自己?在他看来,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户的资产,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一样,以后个人隐私数据也会有所有权。第二,利用万物互联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需要把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所谓“平等交换、授权使用”,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白雪《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2014 年 9 月 25 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关于大数据时代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它采用的是所有数据而非样本数据,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
B.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不同步, 其中隐私保护相对粗放滞后。
C.中国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先,是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 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D.约定俗成的自律对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没有用处,只能依靠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个人信息保护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最大的弊端在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运营商高度重视,其中Google已采取措施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
B.很多企业重视通过对人们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商机信息,然而对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却毫无关注。
C.大数据时代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埋下了个人隐私透明化的巨大隐患,每个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
D.如果企业要使用用户的信息,可以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平等交换、授权使用”,不能泄露用户数据,更不能用之谋利。
【小题3】你认为怎样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骤雨中的阳光

莫树材

“大暑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话一点不假,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骄阳似火,突然一片乌云飘过来,火辣辣的太阳往云里一躲,刹那间,“哗啦”一声,像烧红的铁锅被撤了盐,铜钱大的雨点密密实实,没头没脑地掷下来。街上先是飞起一片白茫茫的水粉,继而满街开满了杯口大的水花,最后变成了湍急的小溪,行人、车辆和楼房都给笼罩在雨幕中。

这就是我们南方夏天特有的“急风骤雨”——白撞雨。

我和几个学徒工下班途中,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我们倚着栏杆,百无聊赖地望着雨幕中的街景出神。

突然,身旁的小张不住地用胳膊肘推我,我望了望他,他双眉一挑,下颌一扬,随后向脑后一甩。我回头一看,一个女兵站在我背后,她也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她20岁上下,草绿色的无沿帽,草绿色的军上衣,黑色的短裙,雪白的袜子和半高跟鞋,肩上佩戴部队文工团的绶带。这时,她正扑闪着那双丹凤眼,用雪白的纸巾擦一本书上的水珠,然后甩了甩裙子,跺了跺脚,也站到栏杆边来了。刚站好位置,便打开刚擦干净封面的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我连忙回过头,趁势往同伴那边挪了挪。

“挤什么呀,机会难逢哩,往那边靠才对呀!”小张边说边把我往女兵那边挤,我连忙握紧栏杆,站稳马步。

“好在这场白撞雨,要不,师兄哪有这份艳福。”那边,小李边说边对我挤眉弄眼。

“人家可不比我们,连避雨的时间也在看书学习,惜时如金呢!”小陈说起风凉话来了。

“大概在看什么八卦杂志吧,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无聊!”小黄阴阳怪气地搭上腔。

这时,从街口那边走来一个打着黑伞的老人,雨点沿着伞沿成串成串地淌下来,把身后衣服打湿了,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依然高一脚低一脚地踏着水荡往前走。我和同伴的视线一下子都集中在他身上。老人60多岁了,穿着黑衣黑裤,肥大的裤脚给雨水打湿了,吧嗒吧嗒响。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老人的雨伞吹得反转过去,成了一个大漏斗,老人忙去护伞,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淌水的大街上。我和同伴们大声哄笑,小黄大声说:“老家伙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那么大年纪了还跟大雨斗,活该!”

旁边那个女兵被我们的哄笑声惊动了,她诧异地望了望我们,然后随着我们的视线向街中间望去。只见她“啊”了一声,把手上的书往我手里一塞,钻过栏杆冲进雨中,向老人跌倒的地方跑去。我看了看手上的书,原来是一本《电大语文》。只见女兵先把老人扶起来,然后回转身,拾起那把在水荡里打转的黑伞,接着扶着老人向我们走来。

我们连忙迎上去,帮着女兵把老人扶到骑楼底下。刚才还在笑话老人“活该”的小黄突然尖声叫起来:“爷爷,爷爷!怎么下雨天还跑出来追街!”小黄告诉我们,他爷爷老年痴呆,每天都要出来逛街,却经常迷路,他家人只好让他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家人的电话地址。我帮着小其把他爷爷的湿衣服脱下来,果然脖子上挂着一块铭牌。小黄把工作服脱下来,让爷爷穿上,然后对掘转身去的女兵说:“解放军同志,谢谢你教了我爷爷!”

“不用谢,尊老敬老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白撞而来得急,去得也急,就像谁把空中的闸门一关,滴水不漏。太阳从云里跳跃而出,大街上又热闹起来,人们从店铺、商场、骑楼底走出来,一下于起大街塞得满满的。

我们正扶着老人向前走,小张拍拍我的肩,说:“师兄,还不快把书还给人家!”我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把《电大语文》还给女兵。女兵接过书,扯了扯绷紧的军装,迈开优美的长腿,矫健地走在大街上。

不久之后,我们几名学徒工先后考上电大,大家的专业虽然不同,却是用一个目标——追赶阳光!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篇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势之急、之迅猛,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氛围,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B.从小说中的“我”对女兵充满不善意的揣测以及对老人的无情哄笑,可以看出作者对“我”这个叙述者也是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的。
C.“太阳从云里跳跃而出”,既写出了白撞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也写出了此刻几个年轻人内心受女兵的温暖举动感染而充满阳光。
D.小说运用了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塑造女兵的高大形象,写出以女兵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解放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E.“意外”出现的女兵,却意外地改变了“我们”几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她用自己的热情善良,燃起了“我们”积极进取的生命之火。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黄在事件中的态度变化过程。
【小题3】以“骤雨中的阳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女兵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文意对女兵的来历和去处都并无交代,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