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后,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达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小题3】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2:3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加外语,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洪文强调,“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D.“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 片
①我和弗雷德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是好朋友,也许是他那双巧手 吸引了我。弗雷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他制成的每一样杰作都是那样完美逼真,有时真让我嫉妒。
②比如,我无意当中说出我的哪本书破得不像样子了,准备将它扔掉,弗雷德就把那本书拿回家,几天后就能带回一本装裱一新的书。要是我打碎了一只花瓶,碎得一塌糊涂,弗雷德却能把它重新拼粘起来,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③我属于那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异常懒散的人。工作之余,唯一感兴趣的是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我收集了一大堆唱片。整天从早到晚,我都在想快点回家,听一曲交响乐或协奏曲。
④我也试图使弗雷德对音乐感兴趣。当我激情大发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大谈音乐之美。而弗雷德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壁炉上的那只黑色猴子雕像。我怀疑他什么也没听进去。他说:“我真希望哪一天也能制成那样一件工艺品。”
⑤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比往常回家得早。逃离办公室回家是我的一大爱好,这是我唯一动作利索的时候。这天我更是超出以往的速度,因为我刚买到一张新唱片,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我简直是迫不及待了。
⑥当我听完两遍的时候,弗雷德来了,也许是音乐的魔力,我比以前更高兴见到他,我激动地跟他谈起这张唱片。它是多么动人,多么美妙,弗雷德也多么应该听一听。他一声不吭,坐稳后却问我把那只小黑猴子弄到哪儿去了。我不耐烦地说佣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碎了,我早把它扔了。弗雷德大叫:“太可惜了!”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⑧我回头看看弗雷德,把茶杯递给他,猛然发现他的表情有些异常 ,眼睛里闪着一种好 奇的光 ,好像刚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一会儿他竟然咧嘴笑 了。天呐,他终于在听音乐啦!
⑨等我把茶盘送到厨房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在捧着那张唱片。如此娇贵的东西被他那双又大又粗糙的手抚弄着,我真想告诉他小心,别弄坏了唱片,可心里太高兴了,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
你喜欢它吗?”我急切地问
 “噢,是的……是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我的心头,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 给我唱片? 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正是。”弗雷德开心地笑了。
“怎么制作的?”我问。
“噢,非常容易,”弗雷德说,“我从一本杂志上得到的启发,你只要把一张唱片熔化,就可以塑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弗雷德的“那双巧手”,表现他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为小说用唱片制作“黑色猴子雕像”的结局埋下伏笔。
B.文中“我”和弗雷德都有各自的爱好,而爱好完全不同,但两人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对对方都极其真诚,都有极高的热情。
C.文中第⑧段对弗雷德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在“我”的熏陶下,听音乐时的投入,这也是“我”送他唱片的原因。
D.唱片是“我”爱好音乐的承载,是弗雷德制作工艺品的所需,是二人不同爱好的结合点,小说以“唱片”为题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小题2】文中第⑩~段表现了“我”和弗雷德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传
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枝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
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
【相关链接】
①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
②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1918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 (张凡《重读<鲁迅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B.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
C.“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
B.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
C.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
E. 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马云的江湖(节选)
上善若水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儿时的他是个顽童,对学***当时没有笑,估计是憋住了。但我是绝对有信心的,因为我做的事情我自己清楚,一定会有潜力,有市场!”
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大热的一年。马云受到邀请,到北方去做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当时不少人要他也去做门户网站。
马云说:“门户现在是有样可模仿,有迹可循,所以大家比拼相当激烈,而我做B2B是无迹可寻,是无招胜有招啊!”阿里巴巴时代的马云,是激情而霸气的。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出自于他,意思是,就算面对四十大盗,最后胜利得到宝藏的还是我。
到现在为止,马云都觉得激情是最重要的东西。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琐碎的事情磨灭了创业的激情,干脆把自己儿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在他的公司里,有丐帮,有少林,有武当,有黑木崖,这些一个个有着江湖气息的名称让他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一段江湖经历。在保证了自己激情的同时,马云给所有员工的环境也都是一个江湖的环境。阿里巴巴当时给其团队带来的就是愉悦的心情和奋斗的动力。
不过,互联网很快迎来了一个低潮期,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互联网是个大泡沫。“江湖”上一时间开始风雨飘摇,员工们或多或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这时只见马云端上一杯啤酒,坐在会议室里对大家说:“A.最好喝的啤酒,就是要带着泡沫去喝!
好喝的啤酒果然被能坚持的马云尝到,他的阿里巴巴逐渐得到了全球商业机构的认可,一大批名牌企业在他那里做广告,做主页。在国内,许多原材料企业甚至把阿里巴巴当成了自己的又一个供货窗口。
2003年,将B2B(英文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指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已经做到炉火纯青的马云投资开设了C2C(英文Consumer-to-Consumer的缩写,指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的业务,他把这个新的网站叫做淘宝。如果说过去的阿里巴巴针对的是商业企业,而这次淘宝的客户群则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网络使用者。从B2B到C2C,马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无招却创造了他在江湖上的神话。
公司里有人说:“我们做大了,干脆淘宝开始收费吧,凭着交易的费用,我们就能成富翁。”马云的理由是:“B.要当伟大的淘金者,就不要光看到山边零碎的金子,等你捡满了口袋,那么就等于你放弃了山顶的金矿。
(摘自《读者》2008年第3期)
【小题1】马云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他的语言却非常有文学色彩。请分别简析文中画横线两个句子的意思及对表现传主个性的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中把马云的互联网事业称为“马云的江湖”,请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小题3】马云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概括原因,并就其中你最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小题1】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小题2】请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
(2)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小题3】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们“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请问你能单独说出一种草或者一只鸟的名字么,请带上你的感情给你的一棵草或者一只鸟写一段120字左右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