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 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 法国今年宣布将于 2040 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 2025 年。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 2016 年中国乘用车2500 万辆的总产销量,同年新能源汽车约 40 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 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 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 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14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3-2017 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走势图

2013-2017 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数据统计表(辆)
 
年度
销量
纯电动
插电式混合动力
合计
2013 年
29579
12580
42159
2014 年
41375
21416
62791
2015 年
54604
33038
87642
2016 年
259925
129715
389640
2017 年
435318
249202
684520
 
材料三
(数据:汽车工业协会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 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中,清洁能源 发电占到 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 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 电池,比如氢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 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 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一位企业家说。
材料四
(摘编自 2018 年搜狐网)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 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 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 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 解决,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质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17 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行业变革 原因 应对气候变化 措施 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B.新能源汽车动力 特点   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 趋势 排放趋零
C.新能源汽车发展 关键 电池问题 方案 广泛应用燃料电池
D.增加车载电池量 影响 单位电耗增大 后果 碳排放增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依据行业发展的趋势,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2013 年到 2017 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增长幅度来看,前几年较缓慢,后两年则较迅猛。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小题3】从材料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2 08:4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小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 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 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 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 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小题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
B.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C.“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馄饨”是生活,“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
D.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小题2】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文章第⑵—⑾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梳理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在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奖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形象地写出了城市的月光的暗淡昏黄,具有鲜明的情感意味。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小题2】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小题3】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 “诗意栖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人 “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取代。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D.中国最初的“姓”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的世纪耗散
借助于网络,诗歌的发展好像是如虎添翼了,“诗人”何止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甚至不止是冬笋爆发,一年四季都是遍地春笋了。我们处在一个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的时代,卡拉OK时代满足了人人当歌星的欲望,也满足了诗歌爱好者人人当诗人的愿望。于是我们拥有了庞大的卡拉OK式的诗人群体,产生了汗牛充栋的卡拉OK歌曲式的诗作。出版社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位有资产的诗人都能够出诗集,顺利地成为有诗集的诗人。作协的改革开放,使有一定数量诗作的诗人,都成为绝对不假的体制意义的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县级等各种级别的注册诗人。
然而,诗人们知道,真正读诗的人数锐减,社会关注诗的程度大大降低了,诗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不再有类似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那样的诗作改成电影大获成功,也不再有叶文福《将军你不能这样做》那样的引起争鸣之作,再没有朦胧诗那样的被聚焦关注的诗歌流派,再没有北岛、顾城、海子、余光中、席慕蓉,甚至汪国真那样凝聚更多眼球的诗人。人们广泛关注的,可能是裸体朗诵的“行为艺术”,而不是关注诗歌艺术本身……
总之,进入21世纪,当下诗歌正步入“崩盘”式的全面耗散时代。文学边缘化,诗歌当然也边缘化。诗歌边缘化自然是文学边缘化的一部分,所以,大的背景原因是一致的。
文学的边缘化除了文学家怅惘,没有谁会关注,20世纪下半叶,文学曾经以政治宠臣的身份紧跟政治长达40年。正如宠臣永远奔走在帝王鞍前马后,总是引人注目,而得以风光无限那样;文学因为是政治的宠臣而得以成为社会的焦点,处社会生活舞台的中心位置。诗歌曾经是宠臣的一员,宠臣是帝王的代言人,所以,诗歌一度成为政治口号的形象化翻版。
其实,文学的边缘化、诗歌边缘化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文学不再是政治的宠臣,它争取到了主体性的主权地位。要文学回到生活舞台的中心,除非文学回到政治宠臣的位置。我想,与其那样,还不如让文学成为精神家园的门卫,让诗歌成为诗歌爱好者的心灵故乡。然而,诗歌边缘化的程度显然要大大地高于小说。诗歌何以重度边缘化?何以发生崩盘式的世纪耗散?这自然有其文体的本质原因。诗歌无法给激烈竞争之中的社会群体,在疲倦之后提供故事消费。故事通过进入家庭的电视,使包括文盲在内的受众看得津津有味。诗歌不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享受的,她是要在宁静的心灵状态下的“读”物。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如此浮躁的社会,神经如此紧张的人们,有几人是心境宁静的?
诗歌不是用耳朵听就可以享受的。而流行音乐可以用耳朵来对付,而且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大饱耳福。流行歌曲是超越时空的,超越民族、语言,哪怕一个字都听不懂的外国歌曲,人人照样可以享受。文盲可以欣赏流行歌曲,可是,诗歌不行。
诗歌是浪漫的奢侈品,是文学象牙塔的塔尖,是诗化生活的外化,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花朵。她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来支撑,更需要心灵空间来存盘,对于诗歌的爱好必须是有所附丽的。
对于大众而言,太穷的人没有物质基础爱诗,太富的人已经被物质财富填满了生活空间,已经没有心灵空间来爱诗。而据说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有点大,穷的太穷,富的太富,结果都没有办法爱诗。诗啊诗,你奈人们何?
(节选自《文学自由谈》)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一个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的时代,诗歌爱好者人人皆可当诗人,社会拥有庞大的卡拉OK式的诗人群体。
B.改革开放时代,让每一位有资产的人都能够出版诗集,都可以成为绝对不假的体制意义的注册诗人。
C.借助于网络,“诗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可真正读诗的人数却锐减,社会关注诗的程度大大降低。
D.诗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当下的人们对诗人的关注和诗歌的关注,有些可能已经脱离诗歌艺术本身。
【小题2】下列有关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21世纪,诗歌正步入“崩盘”式的全面耗散时代,诗歌随文学的边缘化而边缘化。
B.在20世纪,文学曾经以政治宠臣的身份紧跟政治,诗歌却是政治口号的形象化翻版。
C.诗歌不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享受的,诗歌无法给激烈竞争之中的社会群体提供故事消费。
D.诗歌不是人人皆可享受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来支撑,对它的爱好必须有所附丽。
【小题3】纵观全文,下列对于“诗歌边缘化”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边缘化,是指诗歌不再是政治宠臣的一员,不再处于社会生活舞台的中心位置。
B.诗歌边缘化是文学边缘化的一部分,除了大的背景原因,文体是诗歌边缘化的本质原因。
C.诗歌边缘化没什么不好的,诗歌边缘化已让诗歌成为精神家园的门卫和诗歌爱好者的心灵故乡。
D.同样是文学体裁,小说也同样被边缘化,只是小说边缘化的程度显然要大大地低于诗歌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