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树苍凉
范 超
我们从森林出发,最早的家园是树,“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我们启蒙的智慧是从树上来的,出生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孔子在家里栽下一颗桧树,然后周游列国去了,他劳而无怨,挫而弥坚,直到呼喊着“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定格。庄子在“木雁之间”开拓出中庸之道,他看见孟子的故园乔木已深,知道该回家了。门外,我们在树下纠缠着祖辈讲秦汉唐宋元明清,阳关古道上,《山海经》、《尚书》、《诗经》……
诺瓦利斯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寻找树。举头望明月,只是因为看见了月亮里的树——桂树。低头思故乡,记忆的村庄里长满了一群不死的人和不死的树。
是树让村庄真正挺了起来,树是村庄的又一生命。
我家的房前立着四颗椿树,每年收完秋,我就沿着高高的梯架把金黄的玉米挂在椿树的颈项肩头。庄子自比为椿,认为椿树“臃肿不中绳墨、拳曲不中规矩”的本色是人性委曲求全以柔克刚的象征。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大椿树姿态奇特处全在枝干之间,平常树凭借绿叶摩抚云彩,大椿树的枝条就足以遮住阳光。枝条向上托起,酷似牡丹花蒂。”这是我见到的唯一盛赞椿树的话,尤其最后一句,绝了。
我家后院有一棵榆树,榆树有的是钱。榆钱是我迄今所见世上最一无是处也永不会变质的钱,买不来东西,榆钱生来命贱。我不怪它,我也用不上什么值钱的东西,榆树给了我那么多穷开心,这足够了。枣树也在后院,“一天所有的叶子,仍然默默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我在周树人的院子里也见过枣树的倩影,“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枣树看见面如重枣的先生坐在绿林书屋里,横眉冷对千夫指,枣刺般的目光和笔锋戳透了他的浮世。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暧暧远人村去呢?美美地睡上一觉,再于荞麦皮为内容外裹戏水鸳鸯的布枕上,听那鸡鸣桑树颠。桑梓之地是我故园,我们扶桑成长,而后把酒话桑麻。一个诗人说:“我一生中看见的树只有一棵,它叫做陌上桑;我一生中遇见过很多荆钗布裙的村姑,但现实主义的村姑只有一位,她叫做罗敷;我一生中的爱情有许多种,但最忧伤最美丽的一种叫乡愁。”
我开始习惯于和树对视,长时间的无语对视,有助于我和树的交流,看的久了,树会动起来。据史料记载,树可能曾是一只动物,亦或一只鸟但无一例外都是温和的。其实树成了精也是谦恭文雅的。《西游记》中唐三藏遭遇树精算得上最浪漫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劫了。八百里荆棘岭上木仙庵里,十八公是松树,孤直公是柏树,凌空子是桧树,拂云叟是竹,赤身鬼是枫树,李仙是杏树,丹桂、腊梅则为女童,千年大树与从长安来的唐僧谈经论道,作诗和赋,李树更是杏眼含春,一曲“雨润红姿娇”醉了红颜撩了人心。当这些树被一阵乱耙连根掀翻时,根上一时间鲜血淋漓。我喜欢这些美丽、从容而又睿智的树精,看着他们被愚夫莽徒毁灭,我忍痛合上了书卷。
树木崇拜是久远的习俗,遍布各地,实际上是认同树作为故园生命形式的一种精神性礼拜。风水树的存在即为例证。风水树一般位于村庄的风口处,它与风水术伴生。风水术认为“煞气”侵入会令人财破身亡,必须植树消之。撕开这层面纱来看,北方盛行季风性气候,风口种树,无疑能抵抗住大风。乡野居址树多则宅必旺,因为“万物莫善于树”,自有吉气相随,成全富贵坦局,同时给人邪不压正的力量。松柏精神与松柏长青就是这个道理。
我家的院子在我离开之后荒废了,整个村庄因某种原因很快迁到了高处,树都被伐去盖房了。老村的底盘成了田地,田里偶尔会长出一些树苗来。等他们快长成材时,村子又因某种原因整体回迁,树又派上用场了。新村里却再也没有到当年的葳蕤样。在树远离后的日子,我会梦见它们,在梦中我召唤着这些树的灵魂,回吧,回到咱家的院子里去,挖一个坑,让我跳进去,让我长成一棵树,向着你们微笑。我的绿荫定会留住你们往昔的美好。来吧,靠近我,抱紧我。我爱你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树”的人文历史,交待出作者喜爱“树”的原因,为后文写“树”的精神做铺垫。
B.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写不同树种的特性和树的历史传说,表达作者对现实乡村正在慢慢消失的思考。
C.作者用历史材料、现在乡村状态,古今对比,旨在说明“树”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树”文化的萎缩。
D.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世用“桑梓”代指“家乡”。
【小题2】本文文眼是哪句话?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全文表现了作者对树的礼赞和热爱,可标题却为“大树苍凉”。你认为这个标题是否合适?谈谈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03: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在这个秩序之中。规划看似着力在人工,其深处奥妙则是对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推敲;自然貌似在人工之外,其实早在设计的观照之中。

这一理念体现在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无论城内、城外,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地,皆被规划者驻目留心,将人工建设与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例如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汉代的长安、六朝的建康、隋朝的洛阳等都城规划皆循此模式,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明清时,依然有不少城市运用“天阙”模式,例如安徽庐江县,就是以文庙作为城市的中心,背靠城外的塔山,南面直向城南的福泉、凤台二山。不仅大的城市格局如此,就是百姓的屋宇建设也有结合山水远景的习惯,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此意。

当然,有些城市本身就坐落在山上或水乡,自然与山水就有更为紧密的融合。重庆是山城,“沿江为池,凿岩为城”;若在水乡,城市规划必然结合水来进行,苏州、无锡、绍兴、温州等城市都是结合水进行城市规划的典范。《弘治温州府志》曾对水城建设的缘由、特色以及便民之利进行了详细论述:“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

有两幅图对当今很有启发。一幅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另一幅是清代四川南充的《四境图》。《长安图》为现存最早的中国石刻城市图,此图按照比例尺绘制了城市部分,将南部秦岭绘制于图上。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这种“内折外容”的表达方式既关注城内建设部分的比例,又把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标示在图上,清楚表明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清咸丰七年的《南充县志》中收录了《四境图》,分别画了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山水人文胜迹。其实这四幅图就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虽然《四境图》不是专为规划设计而绘,但它体现了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人观照城市、观照环境的方式,告诫城市规划者应兼顾内外,进行整体经营,重视城市与四向风景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规划设计的“四望”传统。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一项是(  )
A.安徽庐江县的城市格局
B.重庆“沿江为池,凿岩为城”
C.温州“一坊一渠,舟楫必达”
D.《长安图》“内折外容”法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
B.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
C.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
D.《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行业(120万)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德国还引领欧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欧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
(摘编自《德国工业4.0全面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谁的饭碗》)
材料二: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8月22日;世界机器人大会2017论坛环节开幕,展会部门将在8月23-27日对民众开放。活动现场,新浪科技等媒体对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进行了采访。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产品线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23%,国际平均替代率是0.58%,这意味着中国有99.77%的工作还不能被机器人替代。谈到近两年的机器人发展成果,曲道奎表示,替代率低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保有量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6年同比增长30.9%。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机器人密度低说明了市场空间的潜力。
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促进制造业发展,但双刃剑的另一面可能是失业率的提升。曲道奎认为,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存在一个明显差异一一机器的功能。前三次革命中,机器取代的都是“人类的肌肉”,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对智能的取代。在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摘编自《新松机器人曲道奎:机器人会取代人就业将重新定义》)
材料四:
“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完成5.9万台,同比增长了52%。我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将从25%提升到30%以上。”辛国斌说。
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显然极具潜力。而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没有先例的新兴产业来说,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建立开放共赢的全球合作新体系,这已成为本届机器人大会嘉宾们的共识。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Shiller表示,非常期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以两国在机器人领域加强合作,“机器人行业现在还比较小,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去投那些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的东西,但是不能所有人都去摘已经成熟的果子,必须要有人种树。以色列和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应该相互合作一起种树”。
“俄罗斯非常愿意和中国进一步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开发全球机器人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Nedelskiy说,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人类来说安全易用的协作机器人。这个领域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机器学习技术,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突破。
(摘编自《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新突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居于世界前列,他们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涉及领域广泛,分工更加细致。
B.材料二近年来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均在迅速增长,中国市场自2015年-2016年快速增长后逐步趋于平缓,但平均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材料三新松公司的产品涵盖工业、洁净、移动、特种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填补了多项世界空白。
D.材料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比例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市场潜力巨大,亟需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贏新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大量客观数据,阐述了德国很多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人替代这一现象。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数量,高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
B.材料二中全球和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都在快速增长,图表中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16年,这一年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一年。
C.材料三中我国机器人替代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保有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际水平,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机器人可能会起到引领作用。
D.材料三中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一定会取代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及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使失业率提升,大部分人失业会成为常态。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华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市一种追求以人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巷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可信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鼻血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市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实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与所谓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行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行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的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兴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向导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冲上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离殇上儒学在培育王国科学家冲上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城市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 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起手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怒”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已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华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C.儒家认为,儒学的可信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丹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小题2】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B.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已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假山?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但一般都有假山。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皱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
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我将它归纳成两个要点就是: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第一个要点:遵循自然。中国人遵循自然,但并不代表中国人认为自然美比人所创造的事物美,才更重视自然美。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他特别欣赏外界自然物。他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山水连绵,使我欣欣然而乐,这是庄子在写自然美,他特别欣赏山水自然美,觉得山水能够愉悦情境,但是,庄子接着说,“而乐又未毕也,哀又继之”。就是说,高兴还没有高兴完,哀又继之。所以细致咀嚼庄子哲学可以体会到,他绝对不是欣赏外在自然胜过人的内在的美。中国美学的主脉中也没有这个思想。我们今天讲“天人合一”,也不是对外在自然物的重视,而忽视对人本身的重视。我们今天讲中国画的概念,杰出代表就是水墨山水画。不画人而画山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外在自然物更感兴趣,而是因为山水画是人心灵的象征,一片山水就是一种心灵的境界,重视山水画,是对人内在觉性的重视。
第二个要点:规避人工秩序。为什么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要留下人的痕迹呢?要痕迹全无,何以人所创造的痕迹这样不堪?问题症结就在这里。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能露出人工的痕迹,不能露出知识的痕迹、技术的痕迹。不是外在自然物比人高明的问题,而是要突破秩序,突破知识,突破各种规矩,而导向对人的内在心灵的体会。
这两个要点——遵循自然和规避人工秩序,归到一点就是人的心灵的体验,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讲归于人心灵体验的问题。大巧若拙,并非是对美的东西的排斥,而是对与美丑相对的知识性的规避,对人类在美的名义下泛滥着欲望的洪流的规避。
人类打着审美的名义,恣肆泛滥人的欲望,破坏这个世界,已经走得太远了。打着审美这样一个旗号,吃要吃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消化要消化最好的东西。人审美到哪里,哪里就出现问题:审美到玉,和田就变成沙漠;审美到家具,亚马逊雨林也要遭殃。中国古代历史上,要讲审美,乾隆是最知道审美的,他把天下好画全归在他那个地方,题了几万首诗在这些好画上,糟蹋那么多东西。所以,走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它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大巧若拙”的内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循自然,重视人的内在觉性。
B.规避创造,导向体会人的内心。
C.突破规矩,摒弃一切人工痕迹。
D.放弃目的,追求人内在真实体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喜欢在建筑前放置假山,西方人则放与宗教有关的人物雕塑,这和中西方的文化观念、思想追求不同密切相关。
B.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也是真正懂得欣赏自然的人,他可以做到在欣赏自然中感受自然、体悟生命、释放心灵。
C.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句,强调一切艺术创造虽然都是人作的,却都要模仿自然,力求形象逼真的艺术效果。
D.作者认为,人类只有远离私欲和功利,真正理解“大巧若拙”的美学意义,才会对自然多一些敬畏,少一些破坏。
【小题3】一句话概括“虽由天作,宛自天开”的最关键要点,并说说这一审美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当代艺术应以怎样的姿态走上世界艺术舞台与各民族艺术进行对话?这是我国艺术界近些年思考的重要问题。一般认为,应该强调艺术的文化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显现,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

要确立新的艺术姿态,首先需要从认知上打破桎梏,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本身去理解艺术 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一词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就艺术创作而言,它更应该是一个时代概念,其文化意义不单单指向当下和未来,还应追溯到其文化属性的源头,并筑起传统 与当代相连接的文化之“渠”。唯此,一个国家在艺术上的精神诉求,才能在国际上长久地获得拓展空间。因而,中国当代艺术要在世界艺术之林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示自己的当代气象,除了要遵循艺术规律,还要坚守中国艺术的根本特性,用中华民族自己的表现方式,表 达我们的审美诉求。正如《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所言:“艺术有不断变革的一面,同时也有永恒的一面。”只有在精神上深植于中华民族、深植于时代,真正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我国的当代艺术创作才能建构起精神高地。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艺术创作从概念、形态、价值现以及逻辑路径等方面对西方“当代艺术”形成某种依赖,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对话,成了跟西方艺术学舌。 近些年,就创作的形态来看,艺术家们已不再仅仅按西方的“当代艺术”观念和形式进行创作,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不再追求用新技法、新语言颠覆传统的技法和语言,不再一味强化视 觉的新鲜刺激和内容的晦涩难懂,同时,也不是简单地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而是更多 地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获取资源和精神养料。在艺术主题上,追求超越感性欲望而关注心 灵构建;在艺术手法上,重视传统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这些尝试无疑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脉络 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延展,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形式的合理探索,这些做法无疑会使当代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创新性和超越性。

纵览各民族的艺术创新过程可以发现,变的永远是形式和技法,不变的是其民族的文化根性。艺术在交流互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必须植根于本民接的文化土壤,才能保证其枝繁叶茂。

(摘编自王鹤瑾、魯婧《“风凰艺术年展”暨艺术论坛侧记:亮出当代姿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如何创作,一般认为,应强调民族艺术的文化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显现。
B.我国当代艺术要在国际上确立新姿态,拓展新空间,就要追溯文化属性的源头。
C.就艺术创作而言,“当代”一词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时代概念。
D.艺术要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交流互鉴是主要的,但植根民族文化土壤也很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亮出要论述的问题及论点,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引尚辉的话意在论证,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植根于时代的特性不应变。
C.作者回顾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艺术创作情况,是从反面论证坚持文化根性之重要。
D.作者概述近年来的艺术创作情况,是用事实从正面论证坚持文化根性是正确出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民族艺术的根本特性,是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确立自己文化身份的必要条件。
B.追溯到民族文化源头,并指向当今和未来,我国当代艺术才可能走上世界舞台。
C.当代艺术创作必须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汲取养料,才可以摆脱对西方艺术的依赖。
D.当代艺术创作如果能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就有资格与各民族艺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