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有删改)
【小题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D.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B.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05:1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美君的第一封信

龙应台

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其中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⑤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⑥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⑦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⑧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⑨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时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菜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得孙河畔看大河结冰。

⑩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拋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很旱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有一天走在维也纳街头,绿灯亮时,一抬头看见灯里的小绿人竟然是两个女人手牵手走路,两人中间一颗心。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知道吗?我爱你……”

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选自《天长地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说“不言悔”,接着又说有后悔的事;“不言悔”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选择负责任的态度使然,而后悔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人生有更深的体认,对亲情有新的领悟。
B.文章结尾“我”决定给母亲美君写信,而美君“未读,不回”,这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
C.文章除了第4段,其他段落都用“你”来称呼母亲美君,第二人称不仅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
D.从全文看,龙应台称母亲为“美君”,显得亲切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两代之间除了一定要有理解和承袭外,也要有相互的平等与尊重。
【小题2】文章第4段所写一部分内容作者不可能亲眼看见,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我看见”?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文章第9、12两段都写了与美君无关的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副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心,深受国仁敬重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________。一种是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_______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________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小题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功利   异端斜说  瞻(zhǎn)之在前
B.残痛   甘之如怡  和(hè)者盖寡
C.竖子   愤世疾俗  抡(lūn)起大棒
D.申斥   昌明民主  恪(kè)守真理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或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黄花 法治 我行我素
B.明日黄花 法制 特立独行
C.过眼云烟 法制 我行我素
D.过眼云烟 法治 特立独行
【小题3】文中画横线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啦,这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轿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服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的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流浪汉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去。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又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小康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流浪汉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似乎心说,我也并没有杀你的父亲、夺你的妻子,为啥发这么大的火气?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说出了自己的直觉。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屙稀屎,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摘编自《天津文学》2017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
B.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含蕴不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C.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农川一夜听流水

⑴十年前,退休后的父母跟几个老友,在浙江临安神农川租了一处农家乐。每年夏天,父母都会去临安住几个月,躲避杭州的酷热。从小到大,我的儿子也去临安过暑假,在外公外婆的关爱下,感受乡居生活的快乐。我在儿子的作文里,领略过神农川的蓝天、飞鸟和大树,读到孩子们白天在溪水里捉鱼摸虾、打水仗,夜晚就着水声和蝉鸣,看星星,看萤火。

⑵今年四月,我从杭州出城往西北,探访神往已久的神农川。天空明净高远,沿途群山如锦屏铺陈,满目绿意,青翠照眼,好似春天扑入眼帘。

⑶从车驶入神农川门楼那一刻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意。神农川因神农氏和卧龙溪而得名,林木修茂,有一种他处没有的繁且静的风姿。这里是华东地区天然生物宝库,生长着数百上千年树龄的各类树木,以及野生名贵中草药。绵延山间的银杏、山核桃、香榧、红豆杉等古树,犹如大山的灵魂,在晨昏中吐露精气。

⑷沿蜿蜒山道徐徐而行,一路古树葱郁,青苔斑驳,清新空气交织着大自然的气息,有着泥土的质朴,翠竹的清芬,山花的馥郁,泉流的清澈。

⑸天香园是神农川景区园中园,依水而筑,曲径通幽。攀上一段坡地,迎面遇着一处千年古银杏林,左边五棵,如五子登科,右边四棵,似四世同堂,九棵大树相距不过几十米。树下草地上,一头母鹿,两头小鹿,逍遥自在,顾盼有神,颇有《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意境。

⑹不经意间,眼前横斜出两幢古色古香的小楼,古韵悠然,这便是天香园民宿。房间的门牌号也很有意思,透着浓浓的禅意:琴韵、书香、棋乐、画境、随缘、舍得、悟馨、胜妙、羽仙。我分得的房间,叫“舍得”。

⑺踏上木制楼梯,台阶上洒满下午斑驳墨绿的柔光,竹编的门扉,嵌着蓝色“舍得”二字。室内,中式桌椅、蓝印花布,采光温柔。床头墙饰别具匠心:以松果、树枝和水墨,晕染出一轮天心明月,令人瞬间忘俗。还未踏入阳台,便已听到水声,推开阳台门,不觉吃了一惊:眼前是一个绿莹莹的通透所在,三面巨大的观景窗,将窗外的山色、清泉引入室内,仿佛伸手便能将大自然揽入怀中。

⑻对着满目绿意,沏了一杯茶,坐拥天然风光。溪水响亮,山色青黛,独坐其间,一杯清茶,便可让喧哗的更喧哗,幽静的更幽静,身心仿佛亦微微浸透了绿色。湍急的溪流欢悦地穿行崖下,溪中的巨石均覆着绿茸茸的苔藓,厚实、饱满、滋润,恰似铺着一床绿绒毯。不远处,一座小亭翘角探出浓绿树端。这条溪流的下游,就是父母的乡居小屋。那么,这条溪流也就是儿子们曾经嬉戏玩耍的那一条,想到这里,心头不由得平添了一份亲切。

⑼临安花艳树奇,山险岩怪,潭幽水清,风光旖旎,有着无数的山中胜景,乃隐居佳所。临安的任何一处民宿,都是一个洗练素洁的存在,可坐观山色,卧看日出,将青崖翠谷、云卷云舒尽收眼底。它们就像一曲悠远牧歌,回荡于青翠幽谷,似一朵空谷幽兰,绽放于青山绿水。沉沦俗世太久的城里人,来此小住,一颗心便会顿时安静下来,领略山中岁月静好。

⑽晚餐后返回“舍得”,靠着枕头,裹着被子,就着明黄色床灯看了一会儿书。四周幽静,偶有山中栖息的鸟儿,发出低低的鸣叫。水声淙淙,仿佛比白天响亮了许多,像是踩着一个韵脚,平平仄仄,起伏奔腾,从古代一路奔来,令我联想起王守仁的《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⑾此时此刻,我感觉阳明先生这首诗便是为当下意境所写。

⑿寂静的夜里,唯有这水声,深情地响着,像精致的瓷器发出微微清脆的碰击之声。我感觉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却又都笼在朦胧夜色中,可以感知,却捉摸不着,充满神奇力量。屋外的世界,是峡谷,是流水,天地间竟是如此干净、清晰。我心无旁骛地倾听着流水声,兴许是喝了茶的缘故,黑夜中的思绪也格外清晰,仿佛流水从不可知的地方而来,往不可知的地方而去,在奇山异水上飞驰,又像燕子的翅膀,贴着起伏的波涛,疾驰。

⒀大千世界,水是最柔软、包容的,可以有滋养万物的细致,也可以有摧枯拉朽的强大。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需要放弃的执念。过去已去,未来未至,现在无住。唯有无住的现在,超脱了时间的羁绊。聆听神农川玉佩般的溪水声,便有了超然出世的洒脱。

⒁我想,王守仁定然是拥有舍得境界的人。写《龙潭夜坐》时,他正生不逢时,然而诗中的俊爽之气,却溢于行墨,一派遗世独立的隐逸风情跃然纸上,足见其坦荡豁达胸怀。世间繁杂如过眼云烟,或许,只需拥有一颗舍得之心,与大自然耳鬓厮磨,便可踏“草露”,迎“松风”,便可任凭风吹衣飘,无惧露冷风凉,潇洒自在地行走于天地之间。

⒂夜色中听流水潺潺,觉得生命原来可以如此丰盛!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成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具匠心:构思巧妙,与众不同。
B.心无旁骛: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C.摧枯拉朽:摧毁一切的强大气势。
D.耳鬓厮磨:与父母和孩子亲密相处。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为“神农川一夜听流水”,开篇却从父母和儿子写起,是为了引出下文作者对神农川的探访,又为了与第⑻段相照应。
B.神农川因神农氏和卧龙溪而得名,那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在南国久负盛名。
C.作者于天香园中偶遇鹿群,看到它们逍遥自在、顾盼有神,不禁联想到《诗经·小雅》中的名句,从中尽享天伦之乐。
D.身居“舍得”,作者灯下夜读,听水声淙淙,思接千载,参悟生命意义,豁然明白应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小题3】《龙潭夜坐》“幽人月出每孤往”句表达了诗人落寞的情感,《葬花吟》中“独倚花锄泪暗洒”一句也有这样的情感。通过解读《红楼梦》,你认为下列关于《葬花吟》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葬花吟》中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代表着一种正在消亡的美,暗示了林黛玉最后的命运走向。
B.《葬花吟》是一首七言古诗,在风格上效仿唐代的歌行体,诗歌的格律线与情感线高度吻合,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C.全诗通过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表现出黛玉的气量狭小,与前文的“宝钗扑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始终将花的生命与自身命运相比较,将花拟人,以花喻人,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它们就像一曲悠远牧歌,回荡于青翠幽谷,似一朵空谷幽兰,绽放于青山绿水。
【小题5】天香园民宿的环境具有哪些特色?请结合⑹⑺⑻三段分条概括。
【小题6】作者听流水,悟人生,感慨颇多。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了什么认识?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阐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有两则新闻颇受关注:一则是一个小伙子骑车逆行被拦崩溃,称自己“压力好大,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一则是有人发起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尽管新闻背后的原因各有不同,也很难准确概括,但或多或少都反映出年轻人的压力问题。

几年前,某知名企业连续发生10多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在分析原因时,共同指向了这些一线员工面临的压力问题。这种压力不仅来自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还有“人几乎变成机器”的精神挫败感。过分注重效率和利润,往往造成了对人性的漠视。但不管怎样,这家企业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加班有加班费,远比那些强制推行996工作制的企业守法和良善得多。从法律意义上讲,996工作制直接把加班转换为对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要求,与法律规定的标准工时明显不符。有的企业甚至还赋予996工作制以某些文化、道德色彩,将其与工作积极、奋斗勤勉强行捆绑在一起。即便面对如此的不公平,在就业、房贷、养家等一系列压力叠加之下,许多人只能默默忍受。而一些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

(摘选自丁建庭(正视年轻人压力“爆棚”的危险》)

材料二: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行业似乎进入了寒冬。多家互联网公司迎来了裁员潮,一直掩埋在深处的各种问题也爆发出来。从来都循规蹈矩地走在精英中产行列里的程序员们发现相对优渥的工资开始涨速变缓甚至下跌,需要随时学习新东西,还有被淘汰的危险。但工作量却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高密度、高强度让技术应用方面的研发早已演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程序员们的工作被以时间计量,工作的机械性和重复性显著升高;在某些公司,甚至还要求算法工程师排夜班……程序员们用来自嘲的“码农”一词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尴尬处境。如今,程序员正逐渐褪去光环,靠消耗体力获取薪资。不论是工作的性质还是时长,他们都正在向车间工人靠拢。这一现实在带给他们伤害的同时,也许也能帮助他们对其他同样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身心均受到损害的劳动者产生同理心。

当程序员群体在996.ICU活动中发出“我们是脑力劳动者,不是代码民工”这句抗议时,既展现了某种传统老派的阶级焦虑,也提示了现代社会环境中劳动者联合的新契机。

(摘编自阿莫(966.ICU反击战:互联网行业寒冬催生的“新未来”》)

材料三:

针对热议的“996”工作制度,马云于2019年4月14日再发文表示:“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

马云此前在阿里内部交流活动中也谈到“996”时表示:“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过上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马云的这一看法在外界引起热议。此后马云在微博再次就“996”发声,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他“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

(摘编自阿迷《马云长文再谈996》)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996”工作制度过分注重效率和利润,往往漠视人性,某企业即使加班有加班费也并非完全守法和善良。
B.“996”工作制度直接犯加班转换为对员工正常工作时间的要求,与法律规定的标准不符,是违法的。
C.“996”工作制度可能会激发程序员对共他同样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身心均受到损害的劳动者产生同理心。
D.“996”工作制度不是简单的加班或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而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996”工作制度是导致年轻人压力“爆棚”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认为,靠消耗体力获取薪资的程序员们一致抵制“996”工作制度。
C.材料三中,马云“向奋斗者致敬”的说法实质仍是支持“996”工作制度。
D.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及“996.ICU”活动传达了某种传统老派的阶级焦虑。
【小题3】对“996”工作制度,以上三则材料提供了哪些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