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 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⑪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
【小题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小题3】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
【小题4】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1: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 出彩“90后”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
李楠 刘会民 许大为 张玲玲
说起“90后”,可能很多人都会给他们贴上“自我”“叛逆”“享乐”的标签。而成长起来的“90后”们却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这一代人的独特风采。
去年10月份, 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舞台上,吉林女孩张超凡接二连三战胜对手,凭借不俗表现收获无数喝彩。但如果不去关注她的左臂,很多人可能并不会看出她在优异表现之外的特别之处。
“我一直都觉得我跟正常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有时候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1992年,张超凡出生在吉林长春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一出生就没有左臂,但这并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鞭策她成长为一名“美少女战士”。在小学报名参加吉林省速滑比赛时,为了不被分到残疾人组,张超凡故意在棉衣左袖口套上了棉手套。最终,她拿到了吉林省大道速滑(少儿组)的冠军。张超凡渐渐体会到母亲那些话的含义:“超凡,其实你只是比别人缺少了一个小零件而已。如果你自己努力,你就会变得很优秀。”
就这样,张超凡从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全国演讲大赛冠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人们看到了“东方维纳斯”的出色经历。大学毕业后,张超凡创办了东北首家国学馆,成了“90后”美女校长。
张超凡说,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的典型和代表,能够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去奋发前进,后来觉得其实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所以她想成为一个追梦逐梦的形象,让更多人看到其实她可以做得很好,大家也都可以做得很好。
从学业走向创业,张超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生活总是会厚待努力的人——这是张超凡正在创作的一本书的书名。她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给青年人或者是给有梦想的人一些激励、鼓励。
同样是1992年出生的“90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潘曜还没有走上社会,却曾到过地球的最南端,给南极做过“CT”。
潘曜说:“我们的老师叫窦银科,他是山西省南北极考察的第一人。我在上本科的时候,他是我们的班主任。平时给我们开班会的时候,他会给我们讲很多南北极有趣的故事。然后我们也有这个机会,所以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为适应南极恶劣环境,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潘曜也加强了体能训练。凭借全面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潘曜从60名预选人员中脱颖而出,2015年11月,潘曜成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带着1.5吨仪器设备奔向了南极。但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潘曜一路上经历了严重的晕船、呕吐,还经历了零下30度的低温和较低的气压,呼吸比较难受等超出预料的种种困难,但也没产生过后悔的念头,有困难来了努力扛过去就是了。
潘曜在此次科考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极中山站到昆仑站的300米深冰盖进行内部结构的精细化探测。而光是设备安装就让潘曜的手指吃尽了苦头。
“我们一共有7套设备。最难装那套设备应该是300多斤,螺丝也比较多,还比较小,拧的话拿厚手套不好拧,得拿薄手套甚至是光着手拧。光手拧就容易粘住,很冷的时候手碰到金属的东西就直接粘上去了。”潘曜说。
在极昼、极低温和缺氧的环境下,潘曜时刻要关注雷达和冰雪监测仪的工作情况,每晚还要抱着四块25公斤的电池去发电舱为设备充电,之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潘曜表示,中国南极科考队经历了158天的考察,第一次获取冰盖以下0到10米深的温度数据。那些冰川学家就可以据此推演冰盖积累的整个过程。
潘曜说,应该是我们扛起祖国发展大梁的时候了。希望每个人无论是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或者是在某些地方做些平凡、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吧!
如今的“90后”生活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这不应该成为标签化的借口,反而应该是看好他们的理由。他们身上闪耀的属于这代人的宝贵品质,值得我们为出彩的“90后”点赞!
(节选自2016年7月 《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欲扬先抑,用朴素的语言,叙写了张超凡和潘曜用自己的行动为当代年轻人做出了表率,证明了“90后”也有出彩的。
B.文章在人物描写中采用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相结合的手法,呈现出张超凡和潘曜在困难面前的内在心理,揭示了二人可贵的精神品质。
C.潘曜对南极考察时安装300多斤设备的叙述,通过对细节的描述,突出了南极考察时工作环境的困难,从中也可以看到潘曜的认真努力。
D.张超凡虽缺失左臂,但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潘曜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这些都值得我们为出彩的“90后”点赞。
【小题2】请简要分析张超凡如何能够“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的。
【小题3】文章中的两位主人公都以实际行动,展现出90后的独特风采,根据文本,谈谈他们出彩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逐渐被认为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也就逐步形成了传统。
C.传统原理原本也就是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远离原本的过程,论证了传统具有相对独立于原本的自主性.
B.文章从新参考系下的新解释和传统自身两面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C.文章借由“原本”这个概念解释了传统与过去、现在的关系,论述了传统的两面性问题。
D.本文是通过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阐述,论证了一个“怎么做”的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C.传统形成的过程就是在与新的参照系相摩揀之下逐渐远离原本的过程。
D.正是新参照系下对原本的新解释使传统摆脱了原本的束缚,使其独立于原本之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数据于中商产业研究院)
我国高速铁路网始建于2004年,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8月通车,从此成为铁路投资重中之重,2015年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可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摘自《2015年中国高铁发展报告》)
材料二
耗时半个世纪,日本新干线铺设了2325公里;历经二十载,德国城际高铁贯通了1560公里;历时14年,2016年9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早在2010年京沪高铁就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记录。高铁已成为中国大众出行优选,累计安全运送旅客突破50亿人次。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高铁安全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开始作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加速走向世界,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201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2月25日G65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标志着被称为“蓝海豚”和“金凤凰”两个型号的车型,采用重联的方式,首次上线运营。
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终于有了属于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标准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对保持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推进高铁装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高铁之前走出国门,只是在铁路承建方面攻城略地,是浅层次的“走出去”,“中国标准”的横空出世则是“中国制造”的深度输出,是深层次的“走出去”,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G65次列车上线运行,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从“学徒”到“师傅”的完美逆袭。
(摘自2017年2月27日《中华铁道网》)
材料四
现阶段,中国高铁输出重点布局亚洲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加拿大等传统高铁强国皆有意插足亚洲各国庞大的高铁建设计划,从而成为中国高铁输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地缘政治、技术水平以及引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日两国在亚洲高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中日高铁竞争既有经济竞争的表征,又有政治博弈的色彩。经济方面,日方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就短期利益作出让步。正如日本相关人士所言,与中国竞争高铁项目“即使零元中标也应该拿下高铁订单”。政治方面,政府高层频繁于外交场合推销日本高铁,不惜对东道国提供条件优厚的政府开发援助条件,且将高铁项目合作与防务合作、武器出口等问题相挂钩。此外,日本政府公开质疑中国高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并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对“强中国”所存有的猜疑和防范之心,于中国高铁进击海外市场之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意欲制造不利于中国高铁输出的外部环境。
(摘自2017年2月20日《学习时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高铁发展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我国基本建成了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客运网,覆盖国内所有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高铁已成为大众的出门优选。
B.中国高铁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名片。
C.2015年,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之快、运营规模之大令世界瞩目。
D.迄今为止,中国高铁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时速创造世界纪录,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拥有了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列车。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使用2万公里、时速486.1公里等数字,让人们准确、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高铁发展的高速度,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B.G65次列车上线运行,表明了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领先世界水平。
C.材料四重在报道中国高铁面临的激烈竞争,受地缘政治、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是中国高铁驶出国门的唯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D.运营规模大,建造成本低,已经发挥出建成高铁安全运输的示范效应,这些表明中国高铁在国际高铁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小题3】中国高铁输出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纯生活

冉正万

姑父五十一岁那年,仍然是个壮劳力。有一阵感觉到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说这事时不像得病了,而是像终于知道什么人和他开了个玩笑,甚至像一个小小的奖励终于到手。我们以为忍一下就过去了,小病小痛不是常事么?姑父自己也没打算去医院,他向村里的人求了个偏方。

半年后疼痛加重了,走路都相当困难了,他忍痛烧了一窑砖,卖掉后拿钱去遵义检查。医生说是骨癌,必须截肢,并且不能再拖了,一旦转移到大腿根,就没法截了。如果他早点去,截掉小腿就行了,现在已经转移到膝关节之上了,只能从大腿中间截。

二十天后,姑父从医院回来了。因为截面还没完全愈合,他必须躺在家里。过了三个多月,姑父拄着一根棍子出现在村道上,动不动就向别人展示他的断腿,直到别人不再有兴趣为止。

我是姑父的最后一个观众。放寒假了,我去帮表哥表妹们干活。先把砖窑里烧好的尚有余温的熟砖搬出来,再把生砖码进去。姑父不能干活了,表哥表妹得自己挣钱上学。大表哥还有半年就从师范毕业了,最爱和我讨论当教师收入高还是当医生收入高。二表哥早就辍学在家,用姑父的话说,他和书本有仇,和锄头钉耙倒亲热得不得了。姑父先说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笑着说:“万娃你不晓得,医生的大汗都锯出来了。是一个老医生,头发都白了。他先用笔在下锯的地方打了个记号,然后在离记号两寸远的地方下刀,把皮反剥过来。不这样做不行的,一家伙锯下去,拿什么东西包啊。把皮剥开,锯断后就有东西包了。”说到这里他挽起剪掉一半的裤腿,像经验丰富的教师展示教具一样。我看到的断腿像糖果枕头,正中间像龙眼包子,皱褶是漂亮的,但让人发麻。

“皮剥开了,还要把肉切开,锯子只用来锯骨头,不用来锯肉。钢锯嘎吱嘎吱的,老半天锯不断。我告诉他,你应该找个木匠来嘛,哈哈哈哈。”我当时还没开始写作,无法理解姑父的乐观。二十年过去了,我写了一大堆东西,但我仍然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就那么快乐。

那天晚上,姑父让我和他睡一床。不是他家床少安排不过来,而是他太喜欢我了。我在搬砖时他就在旁边看着我,不时叫我休息一会儿,叫我喝水,叫我吃地瓜。叫我和他睡一床,也是施爱。我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可还是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是不能忤逆长辈。

姑父没有立即躺下,他在蚊帐顶上摸索了半天,掏出几个黑褐色的柿子,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真诚地说:“专门给你留的,你吃。”他藏在上面的,谁都不知道。这种柿子有股烟味,是黄熟前摘下来削掉皮熏熟的,很甜。我以前特别喜欢吃,可多读了几年书后,被卫生啦、细菌啦等等知识搞得很尴尬。姑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给我,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认其他人已经入睡,或者即便没有睡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他才挽起裤腿,让我再看一次赭红色的断腿。他期望我摸摸,我没摸,他自己摸了,半闭着眼睛。“在长肉。”他说。意思是伤口正在愈合。

“要是不锯掉,我活不过五十五。”他说。这不是废话嘛。我也说了一句废话:“是啊,全世界都没有找到治疗癌症的药物。”“其实我得的不是癌。”他说。“医生锯错了?”“没锯错,但不是癌症。”

姑父说,他得的是一种遗传病。他的父亲,同样是腿痛,但以前医疗技术差,没有像他一样截肢,五十二岁就死掉了。他的祖父,死时才四十八岁,同样从腿痛开始的。

我一下明白了,刚开始发现病症,他为什么像得了个小小的奖励一样面带微笑,因为这是必然会来到的,他早就等着它,知道这个遗传病后就在悄悄地等着它,现在终于来了,反倒轻松了,放心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奖励,它只不过带着一点正气:我说了会来,就会来的,我不说假话。姑父知道自己在迎接什么,反倒没什么好怕的了。

姑父一会儿就睡着了,睡得真香。我却熬了好一阵,只要他剩下的那条腿碰我一下,我就浮想联翩。

二十多年过去了,姑父的乐观没有任何改变。有一阵,大表哥要给他装假肢,他坚决不要。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姑父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谈起这事时不像得病了,开始也没打算去医院,只是找村里人求了个偏方,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病,并打算放弃治疗。
B.姑父真诚地掏出几个柿子给“我”,“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柿子,可“我”在上学时了解了一些卫生、细菌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
C.小说的语言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使用与生活最接近、最贴切的话语,虽平淡,读来却挺有味道,这是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后的自然流露。
D.虽然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故事,然而作者通过精细的铺展,用心捕捉复杂的人物关系之间的生命情态,突破了简单的苦难表达。
【小题2】“我”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纯生活”为题,你认为作者拟此标题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各题。
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
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石涛的巨幅画《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宫藏),越满越觉得虚灵动荡,富有生命,这是中国画的高妙处。
以上是虚实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虚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宋人范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虚和实的关系要“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一项是
A.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行者”“少年”“耕者”等人见到罗敷分别“下担捋髭须”“ 著绡头” “忘其犁”都是实写,没有直接写出的罗敷的美貌就是虚写。
B.《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既是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也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
C.《考工记》中介绍,木匠做大鼓的架子时,在鼓的下面雕刻虎、豹等,人听到鼓声时,又看到虎、豹的形状,就好像是听到虎豹在吼叫一样。视听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经过的是扬州曾经繁华的十里长街,可眼前却尽是凄凉的“荠麦青青”,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虚和实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人们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成两派:一派以孔孟为代表,一派以老庄为代表。
B.老子的“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明世界是变的,变的世界表现在生灭、虚实、万物流动、运化等方面。
C.“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等句子说明艺术只要通过对形象逼真的刻画就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
D.艺术家创造的境界来自客观世界但又有别于客观世界,境界无论大小,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体会、看法和表现,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才能流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虚和实的问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要从实出发,最终达到神妙的境界,即由实到虚。
B.中国画充分体现了虚实问题,线条本身是实,线条之间就是虚,并且画中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就是虚实结合的世界,那么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要主客观相结合,化景物为情思。
D.艺术是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的一种创造,艺术要能够化实为虚,才有无穷无尽的意味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