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茶园
①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又生机盎然。茶园是分为两片的,一片靠西,一垄一垄种着规整伏顺的茶树,稳稳地立在天底下,如一颗一颗蓬松懵懂的大脑袋。茶树下的土常常是新翻的,难得见到杂草。很明显,这样的茶园也是有主人的,自然不能由着我和奶奶去采。我们能去的茶园,是靠东那边的。钻进一片低矮的小松林,荡开一张又一张迎面而来的蜘蛛网,眼前忽地开阔了,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我和奶奶要去的茶园了。
②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没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又何止这一角,放眼望去,整片茶园都被葳蕤的野草灌木挤满了。它们挤挤挨挨,在耀眼的春日阳光下,发出嗡嗡嗡的墨绿声音。而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③那时还不知道茶花和茶树的异同,只是盯了茶花看,纳闷着怎么这么大的花呢,怎么这么厚实的叶子呢? 想从上面摘下嫩茶叶来,却遍寻不着。再去茶树上找花,也能找到,可远没这么扎眼,细弱的枝条上一个一个小小的绿蒂花苞,那绽开来了的,是小朵小朵白萼黄蕊,蜜蜂嗡嗡嘤嘤地悬浮在花蕊之上,欲停不停,欲飞不飞。凑近了,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艳丽的茶花所没有的,摘了放到嘴里咀嚼,涩中回甜,清新悠远。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奶奶脸上显出失落的神情来了,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⑬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大概全然忘记深山里那片茶园了吧? 更不会记得,她曾经在那片茶园的其中一株茶树下的奇遇——
⑭那是暮春时节,奶奶看见一株高大蓬勃的茶树,走近了去,摘那满树鲜嫩的芽儿。似有窸窸窣窣的声响,再听,又什么声息都没有。三五分钟后,忽然,茶树根下呼隆几声,窜出个东西来,咯咯几声,扑棱翅膀,逆着阳光飞远了。“是一只老野鸡啊,尾巴那么长——”奶奶朝我比划。讲述这些时,奶奶已经回到家里了,她没能带回野鸡,却带回了九颗蛋。浅蓝色的九颗,攥在手里,似乎可以感知到蛋壳里跳动着生命。我的失落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失落的是,没抓住那只野鸡;兴奋的是有这九颗蛋,不也等于有了野鸡么?吊诡的是,二十多年后,我竟然无论如何想不起来,是怎么处理那九颗蛋的了。是给炖了,还是交由家里的老母鸡孵了?我既想不起野鸡蛋的味道,也想不起孵出的小野鸡。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注)解放脚:旧时缠过足后来又放开了的脚。
【小题1】对第①—③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说茶园“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荒僻荒凉”是指茶园无人照看管理,“生机盎然”是指茶园花木繁茂。
B.第②段提到死去的茶树时说“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他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不见晦暗,充满乐观的色彩。
C.第②段描写茶树,“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黯然,肃立”,实际上是以树喻人,象征奶奶勤劳,慈爱的人格精神。
D.第③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写茶树上的花,时隔多年依然历历在目,足见是作者记忆中的珍藏。
【小题2】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踮”和“拗”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分析第⑦—⑪段奶奶和“我”的心理。
【小题4】第⑬—⑮段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下面各题。
琥珀的形成、性质与鉴定
琥珀是一种有机宝石,是由远古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从树脂到琥珀的过程被称为化石化,其间需要经历若干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及漫长的时间考验。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随着树脂的分泌慢慢挥发,树脂随之逐渐变硬。变硬的树脂经历沉淀埋藏,又经过一定的化学聚合过程,逐渐形成柯巴脂。继续被沉淀埋藏,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后,进一步发生聚合作用,失去全部挥发成分,最终形成性质较为稳定的琥珀。被埋藏的琥珀经过地质运动再次被抬升到地表后,可能会经历水流搬运和再沉积等过程。例如,有的缅甸琥珀的埋藏地层为距今约4000万年的始新世沉积物。根据琥珀生物圈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确定缅甸琥珀时代为距今1亿年的晚白垩纪最早期。
柯巴脂也是化石,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柯巴脂可以说是较年轻的琥珀,只是柯巴脂由于经历的埋藏时间短,时代更新,其硬度较琥珀略低,颜色一般较琥珀浅,性质较不稳定。柯巴脂中有的也含有昆虫等内含物,因为时代更新,内含物生物群更接近现代生物群。
树脂是树木芯材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通过树皮流出,用以封锁树皮空隙,保护树木。同时,树脂具有防腐功能,还可以粘住啃食树木的昆虫。并不是所有树枝都能形成琥珀,只有少部分性质比较稳定的素脂,才能经历漫长的时间形成琥珀。现在有很多树都可以分泌树脂,如桃树、松树,但这些树枝一般都不形成琥珀。
琥珀是远古树脂经过大分子聚合作用形成的。琥珀的化学元素与树脂相似,以碳、氧、氢为主,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燃点后会剧烈燃烧。抚顺琥珀保存在始新世煤层中,遗憾的是,当时很多人不了解琥珀,很多琥珀都随着煤炭一起被焚烧掉了。
琥珀莫氏硬度为2--3.与人的指甲硬度大致相等;密度为1.04--1.10.比水的密度稍大,可漂浮于饱和盐水中;熔点为200--300℃,在高温高压下,可将细碎的琥珀进行热熔,做成压塑琥珀,再做成工艺品。琥珀与毛皮摩擦会产生静电现象。琥珀颜色多样,与浅黄到棕红千变万化。通常,琥珀氧化程度越高,颜色越深。另外,随着琥珀埋藏时间的增长,琥珀硬度也相对增高。例如,产自白垩纪的缅甸琥珀,其硬度比,印度的海琥珀(始新世)和多米尼加琥珀(中新世)高。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伪造琥珀,常见的有:柯巴脂、玻璃、酚醛树脂、赛璐珞、酪蛋白、塑料等。根据琥珀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初步检测琥珀的真伪。通常可以分三步辨别真琥珀与常见的伪造琥珀。首先,用饱和盐水检验。上述材料中,除了琥珀,只有柯巴脂和塑料可以漂浮在饱和盐水中。其次,用加热的铁丝测试。现在塑料遇热铁丝会发出刺鼻的塑料味道,琥珀和柯巴脂则会发出树脂的味道。第三,用酒精测试区分柯巴脂和琥珀。柯巴脂性质不够稳定,与酒精后表面会变得粘稠,用手指按会留下指纹。而琥珀的性质则相对稳定,表面遇酒精后没有明显变化。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红外线光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和离子色谱分析法,它们都能够生成反映样品化学组分的多峰曲线图,从中可以轻易辨别真伪琥珀,更可以识别琥珀的产地乃至产生树脂的树种。
(节选自《琥珀探秘》张菁菁、王博)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琥珀是一种有机宝石,是由远古植物树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树脂中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待到树脂失去全部挥发成分,经历水流搬运和再沉积等过程,就形成了琥珀。
B.琥珀的化学元素以碳、氧、氢为主,随着埋藏时间的增长,其硬度也相对增高,其颜色也会更多样。
C.柯巴脂由于经历的埋藏时间短,时代更新,其硬度较琥珀略低,颜色一般较琥珀浅,性质较不稳定。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被沉积埋藏,就能形成性质较为稳定的琥珀。
D.树脂通过树皮流出,封锁树皮空隙,保护树木,具有防腐功,可以粘住啃食树木的昆虫,少部分性质比较稳定的树脂,经历漫长的时间可以形成琥珀。
【小题2】下面对琥珀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树脂经过大分子聚合作用形成琥珀,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达到燃点后会剧烈燃烧。
B.琥珀莫氏硬度为2--3.与人的指甲硬度大致相等,密度为1.04--1.10.可漂浮于饱和盐水中。。
C.随着琥珀埋藏时间的增长,琥珀硬度也相对增高,产自白垩纪的缅甸琥珀,硬度高于多米尼加琥珀。
D.熔点为200--300℃,在高温高压下,琥珀热熔,可做成工艺品,琥珀越热会发出树脂的味道,遇到酒精后没有变化。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琥珀与塑料置于饱和盐水中,琥珀会下沉,塑料可以漂浮在饱和盐水中。用这种办法可以将琥珀和塑料区分开。
B.在科学研究中,用红外线光谱分析法,能够生成反映样品化学组分的多峰曲线图,可以识别琥珀的产地乃至产生树脂的树种。
C.用加热的铁丝测试,不能区分柯巴脂和琥珀,琥珀和柯巴脂遇热都会发出树脂的味道,使用酒精测试可以区分柯巴脂和琥珀。
D.有的缅甸琥珀的埋藏地层为距今约4000万年的始新世沉积物,根据琥珀生物全级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确定缅甸琥珀时代为距今约1亿年的晚白垩纪最早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这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一棵独立山中的大樟树,是这片大山灵魂的旗帜。大约是在十三四岁时,我终于如愿,到达这棵大樟树下。很奇怪,出发时自己还激动不已,可真的用手搂抱着醇香醉人的树干时,心里却平静得如同刚刚在路边用手掬起来喝得痛快的泉水。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都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她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只要有空就看报纸,而且特别喜欢看各类广告。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各种招工和招聘信息,直到有一回清理床铺时,发现她的枕头下面压着许多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类治疗食道癌的信息,我们才有所明白。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这之前我们带女孩到过汉口几次,每次都是乘出租车。这时候的女孩却连乘几路车,哪一站上,哪一站下,甚至中途如何换乘都能倒背如流。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但女孩言辞切切,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告诚,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可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

我是真的不想让女孩去。这种近乎天价的所谓灵芝提取物,分明是被一些人当作汉正街上的小商品在卖。在女孩用最后通牒的方式表示要自己去之后,我不得不陪着她去了那个卖药的地方。女孩从汉口回来后,从床底下拖出早已悄然整理好的全部行李,包括她亲手制作的那些关于食道癌的报纸剪贴,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父亲送药回去!”

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那天晚上,女孩离开后的家里格外冷清。妻子只说了一句,如果那药真的有效,我都愿意多买些送她。包括我们,其实都害怕真相。一直不敢对女孩说,凡是做广告说成是癌症克星的肯定是假药。对女孩来说,重要的不是这类虚假的广告,谁也承受不起失去的打击。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个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正像有一阵子社会舆论竭尽全力地反对灵魂的存在,失去灵魂支撑后,同一时期的社会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大的动荡。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连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

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到这一步我们才有所明白,那一次女孩在踏上小路后,不断地回头看我们,是心有纠结难以启齿。女孩来后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一封信,收到信时女孩先是灿烂地笑,说是弟弟写来的,然后马上躲进房间。信很薄,女孩却要看上至少半个小时,再露面时,身上总是怀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事后曾经猜想,女孩最后看我们一眼时,也许还在犹豫是否开口预支两三个月的工资。那样,她就可以将家里的事情全部安顿好,只要余下三十八元钱,她就可以在那处小路口上招招手,拦住一辆来武汉的长途客车。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怎么就不肯来打个招呼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敢说明治癌药没有治病功效,是因为害怕小保姆难以承受现实的打击,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之情。
B.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片断,长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从身边的点滴出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情感的真谛。
C.文本通过记叙两位小保姆的不幸遭遇,既表达了对她们纯洁善良的灵魂的赞美,又流露出对灵魂(命运)捉弄人的无助与不满。
D.文本两次提到妻子在小保姆离开后的言语,都反映出了小保姆的认知与心理困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小保姆的关心与深切的忧虑。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分析文本中多次提到的大樟树的意蕴与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副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男人和女人,生活还需要什么呢?剩下的,不过都是些肉身的奢望。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第⑩段的对话内容暗示着“女人”对眼下的生活不满意,也为她的辞职作了铺垫。
B.“静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文中出现两次,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C.“女人”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使“男人”开始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哪怕连戏曲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
D.“女人”从唱戏改唱流行歌曲到参加选秀节目这一变化,是受到生活压力、社会品位、人生价值观等影响的,也折射出当今国粹如何坚守的现实。
【小题2】小说主人公砌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砌末”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耿云志
马克思有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话之所以正确,主要是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这里的理论,泛指一切于实践而又系统的思想。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有思想的,人们都按照一定的思想行动。正因为历史的创造者们思想各不相同,历史才和他们每一部分人的想象都不一样。由此,我们研究历史的创造者们的思想,即追问他们为何起而行动,又为何那样去行动,就不是没有意义的。
思想是为应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能够产生思想的人,通常是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比较稳定的生活,并可以享有超过一般生存线以上生活的人。但思想需要训练,没有一定的训练,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思想。自古迄今,能够提供出有价值的思想的人总是很少,能称得上思想家的就更少,原因就在此。
但重大的历史运动,总有很多人参加,他们被怎样的思想鼓动?如何被鼓动?马克思接着他的那句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所理解的历史运动中的事物的根本,一是大众心理,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把握这两点,就能掌握群众,思想就能变成很大的物质力量。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百业萧条,外受列强欺凌,内部民不聊生。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必须有某种根本改变才能延续国命、民命。革命党人和I立宪派都看到了剥极而复的机遇,双方虽然取径不同,但根本改变制度、体制之意相近,所以各能抓住一部分群众,演出革命和改革的一幕幕历史活剧。在这两大历史运动中,人民面对现状的思变心理、制度与体制必须作某种变革的时势发展趋势是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革命党人和立宪派的领袖们各自逐步提出有系统的思想再利用各种渠道加以传播,以影响和掌握群众,使其加入到自己领导的运动中来。到了1910年,立宪运动一再挫折,立宪派也认识到革命的危机不可免,陆续转变到拥护革命的立场上来,修订思想、路线和策略,促使两大社会力量的合流,逼迫清帝退位。这有力地显示了思想变成物质力量的历史真实性。
可事实上,错误的、有害的思想也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因而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日本军国主义者和德国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党人,莫不通过思想影响、俘虏群众,发动侵略战争。人们何以会受其谬误的思想理论的毒害呢?一方面社会时势的发展会有曲折乃至逆转,另一方面大众的心理并非总是健全,会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发生扭曲和病态。这时,谬误的思想理论便会乘虚而入。
既然正确和错误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并造成重大的社会后果,人们就不能不对思想及其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那么提高教育的程度,使大多数的民众能够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就成为最基础的工作。不仅要通过发展教育,缩小谣言和迷信的市场,还要大力提倡言论思想的批评自由。马克思说,历史从矛盾的叙述中清理出来;真理通过辩论而益彰显。在一个言论思想可以自由讨论与批评的社会,谬误的思想影响群众的可能性是最小的。
可以产生思想的高层知识分子,应该特别注重训练,用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思想,在讨论和辩论中接近真理,用真理的声音影响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验证思想的真理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创造者们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各不相同。
B.人都有思想,并都能产生思想;思想一经掌握群众 ,就变成很大的物质力量。
C.错误的思想因社会时势发展受到阻碍和大众心理的不健全而能毒害群众。
D.形成有价值的思想必须经过训练,事实的检验和讨论辩论都是训练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引用马克思的三句话,分别起到了引出话题、推进论述和提出解决方法的作用。
B.以清末革命与立宪两大运动为例,充分论述了思想是如何变为物质力量的。
C.通过例证论述错误的思想也能变成物质力量,引出我们对思想应持的态度。
D.文章最后两段,对社会和知识分子提出要求,由普遍到特殊,阐述了思想产生并影响群众的路径。
【小题3】有价值的思想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