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
【小题2】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从长安经狮子国、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沿途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人文景观等差异显著,据此人们划分了区域,划分区域主要目的是
A.根据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开发B.引导人口跨区域有序流动
C.通过政策干预使各区域同化D.进一步明确区域间的界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6-21 07: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市场为导向,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各种稀缺资源逐渐地向相对收入较高的部门或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合理升级和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也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转向生产效率、利润率高的产业。伴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占GDP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用公式表示为:产业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比重÷就业的产业比重)-1。

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右图表明,1991年至2008年期间,北京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并且偏离的绝对值呈扩大趋势,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


(1)分析1991年至2008年期间,北京市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特点及2008年后产业就业人口转换的可能趋势。
(2)2000~2008年期间,北京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由正值锐减为负值后再转为正值且出现上升态势的情况反映当时北京处于工业结构调整阶段:淘汰和转移资源密集型工业,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工业,重点扶持技术密集型工业。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