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小题2】(小题2)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4: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唤醒文物的青春

李思辉

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博物馆负责人称,表情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更了解文物。

该馆推出文物表情包,把严肃的文物和大众娱乐“混搭”在一起,勾画出一种别致画风,深受网民喜爱。这种看似“不着调”的搭配,实则非常用心,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

在世俗视角里,“冲突”两个字往往充满争议。一些人在艺术审美上过分强调匹配、协调、柔和,笼统地认为有冲突就不好。实际上,在中西方美学中,“冲突美”都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现当代,“冲突美”在文学、绘画、电影等视觉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断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一度被人们看为“戏剧定律”。梳理研究我们会发现,包括《赵氏孤儿》《雷雨》在内的很多中国戏剧、小说都饱含着浓郁的冲突美。

“文物表情包”把庄重严肃的文物与戏谑不羁的网络流行语“拉郎配”,除却了前者的腐朽呆板之气,赋予了后者传统文化之魂,二者在强烈对冲中,达到了寓历史文化于网络流行语之中的“中和”。这是“文物表情包”没有明显违和感,被赞“魔性十足”的直接原因。此前,网上很火爆的康熙“朕知道了”纸胶带、“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等,之所以迅速蹿红,也是因为“冲突”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

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并不意味着此类创意可以无的放矢。相反,它必须谨慎着手、小心为之。精心推敲文物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确保二者实现顺畅融合,避免不搭调。拿捏好尺度,防止戏谑太过对文物的严肃性造成亵渎,产生违和感。文创作品可以活一些,但文物毕竟相对传统严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包括“文物表情包”在内的文物宣传推广,有的虽算不上正儿八百的文艺创作,但其创意和设计也需遵从审美规律。

正如专家所言,让文物活起来,既要面对博物馆自身,不断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融入百姓文化生活。以合适的方式把历史久远的书画古玩、瓶瓶罐罐,从尘封中请出来,唤醒文物的青春,为人们所喜所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表情包是严肃和娱乐的“混搭气”这种别致的画风深受广大网民喜爱。
B.文物表情包体现出的“冲突美”,在许多经典的戏剧、小说当中都有存在。
C.文物表情包虽然完全不是文艺创作,但其创意设计也要遵从审美客观规律。
D.文物表情包让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同时也使之获得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概述文物表情包在网络走红的现象,引出了下文对其原因的分析。
B.文章将东西方文艺作品进行对比,表明冲突美在文艺创作中是广泛存在的。
C.文中列举网上走红的纸胶带、动态图片等,印证了冲突美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D.最后认为从挖掘文化内涵和创新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可让文物更好活起来。
【小题3】进行“文物表情包”这类文化创意活动,应有哪些注意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陈学俊:工程强国梦 一世西部情

陈学俊院士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结缘交大:创建我国锅炉专业

1946年7月,陈学俊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于1947年3月回国,决心为祖国建设服务。

陈学俊院士回国后即任交通大学教授,他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1952年,陈学俊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1979年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980年主持建成国内唯一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1992年,他领导建成我国能源动力领域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该实验室针对我国能源动力工业发展中的安全、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陈学俊对我国锅炉工业发展及制订能源与动力技术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陈学俊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主持进行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参数选择的研究,提出研究报告。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解决了上海南市电厂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并对上海锅炉厂生产的我国首台30万千瓦压临界压力锅炉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

80年代他提出“能源工业必须进行科技改革”,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等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政策所采用,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发的“有重要贡献奖”,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对机械工业技术政策提出“发展机械工业基础技术的几点意见”也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

1948年,陈学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194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燃气轮机》。1950年他出版了《蒸汽动力厂》,1952年出版了《实用汽轮机学》,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锅炉学》(上、中、下)、《锅炉整体》《锅内过程》《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80年代及90年代初,陈学俊结合科研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又主编了《锅炉原理(上、下)》,编著了《能源工程概论》《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及英文版《Two—PhaseFlowand-HeatTransfer》等著作,其中《锅炉原理》获机械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获第六届中国图书二等奖。

举家西迁: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整体迁往西安。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坚决拥护西迁决定,陈学俊在工会代表大会上讲了迁校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坚决主张动力机械系全迁西安。在交大校委会上,陈学俊代表交大九三学社组织表态拥护交大西迁。

1957年9月,陈学俊和袁旦庆带着4个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他们将全部家具及行李等带到了西安。

临行前他们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很多人都对他们夫妇说:“太吃亏了,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是陈学俊夫妇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

20世纪80年代末,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认识到动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工业中的重要作用,申请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我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在陈学俊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育人不倦:培育人才桃李天下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1955年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陈学俊指导的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林宗虎说他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俊的培养。

除了对学生的悉心教诲,陈学俊还捐出大量资金奖励莘莘学子。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百余人,发放奖学金几十万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他还经常以自己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经历和“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勉励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世界之光。

(选自《陕西科技报》,2017年7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学俊院士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
B. 陈学俊院士主持创建了国内唯一一个锅炉专业,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
C. 陈学俊院士所带领的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D. 陈学俊院士在教育领域成果丰硕,教过的学生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他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林宗虎是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学俊院士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B. 陈学俊院士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提出研究报告。
C. 陈学俊院士组织编写出版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热工专刊》,出版了《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D. 陈学俊院士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交通大学西迁决定,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对房子不再有牵挂。
A.陈学俊院士用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奖金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陈学俊作出的突出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由于纲常伦理、等级秩序而根本不可能平等。
B.中国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时,同样采用西方的正义原则及协调机制。
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说明“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是可以超越“信”的更高的道德原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可以解决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
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礼,国之干也。”强调 “礼”在儒家思想及国家纲要方面的重要地位。儒家强调“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D.“义”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义”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90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没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
【小题1】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百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B.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C.张岱年非常爱国。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也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D.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仍会生起欣慰之感。
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
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弘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E. 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写,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庞滟
只穿一件单衣的小水,满身潮湿地蜷在座位里,像一条冰面上的鱼,发抖是唯一能做的事。她听到自己的牙齿在恐惧地哀鸣。车窗外,突然袭击的凄风冷雨,如同父亲留给她的忧伤,那样猝不及防,凉入骨髓。
在中途车站,一个身穿苏格兰情调红格衫的男人上了车,后面跟着披外套的漂亮女人。男人把女人安顿在前面坐下,他向小水的空位走来。
男人强壮如熊的身体占领了小水半个座位,她凉透的胳膊碰到男人散发热量的身体时,没马上拿开,那里很暖。男人瞪大眼睛,很专注地看了一眼小水。她赶紧拉开距离,转头看向窗外。为那些寒风中被劫走外套的树儿们集体忧伤着。
男人很关切地问小水:“姑娘你在发抖,靠窗很冷吧?”
小水抱紧身体,不知如何回答。坐在前排的女人扭过头,嗔怪地说:我穿了你的衣服,怎么还冷呢?顺势用霸道的眼神望向小水——生怕谁会抢走她什么。
男人让女人把外套拉紧,安慰她,忍一忍,一会儿就到家了。
小水突然有些悲哀,她像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太需要热量来暖暖自己,哪怕只要一小会儿。她的心都要冻硬了。
男人低声问小水:“我们要不要换个位置?”
小水沉吟片刻回答:“不用了,谢谢。”她僵得实在懒得动,觉得里外都一样冷。
男人不再说话,把全部重心移向椅背,双臂抱在胸前,闭上眼睛。
小水用力抓紧胳膊,想止住落叶一样的抖动。男人的手臂突然滑过来,压住她的肩膀。他好像睡着了。
小水想抽出自己的胳膊。她认真看了一眼身边的男人,他眉头微蹙,明朗的脸上浮出沧桑的疲惫。她突然不想打扰他片刻的安宁,任由那条强壮的手臂安心自由地停放。
男人的手臂像一个热量导体,源源不断输送温暖给小水。
坐在前排的女人不时扭过头,目光怪异地看着男人和小水。隔在中间的胖子以为备受她的关注,殷勤地搭讪,女人高傲地扭正身体。
客车在路的坎坷中醉晃。睡着的男人向小水倾斜过来,几乎覆压她半个身体。已经被挤进角落的她,无处可逃。她突然发现,被这热量专属了,身体不再抖得打拍子。她有些惴惴不安,仿佛雪地里捡到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盆,欣喜后不知如何安放。
窗外的天空明亮起来,太阳重新爱抚被遗弃的世界。
小水和男人肌肤相触的地方慢慢升级成汗津津。从均匀的呼吸判断,他还没醒。一些触觉像苏醒的僵蛇,有了极其复杂的异性反应,惊扰了少女的羞涩。她开始脸红心跳,又不忍心惊醒他,不知如何脱离不再需要的温暖。
男人宽厚的手掌,温暖的后背很像她父亲。年少多病的她曾在父亲的背上长大,自从他用离婚毁了温暖的家,她再也不想见他。此刻,那温暖的怀念重新被召回她的身体,轻抚她的心伤,她突然想好好收藏这份温暖。
车厢内响起一首《暖暖》的歌曲,掩埋了世俗的喧嚣。世界变成明亮又平静的海洋,小水的心像水下一条欢快的小鱼,享受着阳光温柔的爱抚,翩翩起舞。
“嗨嗨,搞什么?都坐过站了,还不下车吗?”女人尖刻又恼怒的声音惊飞了小水的梦,她的脸变得火热——竟然枕着男人的肩膀唾着了。
下车的女人还在凌厉地回头看小水,仿佛她偷窃了什么。小水怅然若失地望向窗外,她梦到了父亲,他爱抚她的头,一直在笑。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小水遇到身穿苏格兰情调红格衫的男子,都会认真地看上一眼,即便不是那个秋日里的男人,心底也会升起暖暖的笑。
(选自《海燕》文学月刊2016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小水的一次旅途为线索,写女孩与一位陌生的男人不期而遇,通过相互善意的问候,传达人间温情。
B.小说中对漂亮女人的描写,突出了女人强悍的性格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丑恶灵魂,和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像是一种情绪的诗意流淌,滋润人心,感染读者。
D.“突然袭击的凄风冷雨”,“孤立寒风中”的树,“窗外的天空明亮起来,太阳重新爱抚被遗弃的世界。”这些环境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小水的处境和心理变化过程。
E. 小说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形象,叙述细腻,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小题2】小说中“小水”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暖”为标题很好,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