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知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线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颜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念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

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十一月十八日

(有删改)

(注)①徐伯荪:徐锡麟,字伯荪。②革命:指1911年辛亥革命。③季茀:许寿裳,字季茀,鲁迅挚友。④大圜犹酩酊:圜,同“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圜”。此句可译为整个世界都是沉醉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互相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曾经深深的误会而多年杳无音信感到悲哀。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革命后的政府仍由旧乡绅把持,进入政府的人物也很快被腐蚀掉的事实,从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是说范爱农喜欢在喝酒时评论人世,传神地勾勒出范爱农忧世伤时、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显;情节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见真挚深厚的感情。
【小题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简要概括。
【小题3】造成范爱农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3:2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鲁迅

女娲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阿阿,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一会儿小东西便围满了她身边。伊并没有停止……

终于,腰腿的酸痛使得伊站立起来,仰面一看,满天是鱼鳞样的白云,下面则是黑压压的浓绿。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

伊含笑看着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只觉得累极了,双眼一合,便沉沉睡去……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伊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说,“什么?”

伊再转过眼光来,另外去寻觅,好容易才看见一个身子精光的东西,带着伤痕还在流血,只是腰间却也围着一块破布片。他正从别一个直挺挺的东西的腰间解下那破布来,慌忙系上自己的腰,但神色倒也很平淡。

伊料想他和白毛毛的东西是别一种,应该可以探出一些头绪了,便问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怎么一回事呵。”他略一抬头

“是打仗罢?”伊没有法,只好自己来猜测了。

“打仗罢?”然而他也问。

女娲倒抽了一口冷气,同时也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一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辟,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堆,正要伸手,又觉得脚趾上有什么东西刺着了,照例是先前所做的小东西,然而更异样了,累累坠坠的用什么布似的东西挂了一身,顶上是一块乌黑的小小的长方板,手里拿着一片物件,刺伊脚趾的便是这东西。小东西边刺边诵“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

女娲随手将竹片搁在那头顶上面的方板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这时候,伊的用尽了一切的躯壳,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则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题目是“补天”,但是小说开头描绘了赏心悦目的景色以及醒来看到流水波浪的情节也必不可少,交代了补天的前因,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
B.头顶长方板的小东西不但不帮忙补天,反而刺女蜗脚趾,阻挠补天,是因为他们认为女娲“裸裎淫佚”,不合礼仪。
C.当脸上长了白胡子的人向女娲乞求仙药时,女娲不予理会,是因为她觉得这些人并不诚心,不值得给予仙药。
D.小说最后的“死灭以上的寂静”,既呼应了前文“天崩地塌的声音”,也会引起读者对女娲补天后的世界的想象。
【小题2】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
【小题3】“女娲补天”是中国著名神话故事,鲁迅“故事新编”,在小说中塑造了女娲和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请联系当前实际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3

完成课内现代文阅读选择题。
【小题1】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表现黛玉的小心谨慎,“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也折射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孤高的性格。
B.凤姐的出场采用先声夺人的写法,从凤姐华丽的妆扮中,可见凤姐的雍容华贵,也暗示了她的俗气与贪婪,从她的容貌描写中,可见她的刁钻与狡诈。
C.宝玉出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王夫人、黛玉母亲口中得知宝玉是个顽劣异常的“混世魔王”,及至黛玉一见,他却是个俊朗清秀多情的年轻公子,而且似曾相识。
D.因黛玉无玉,宝玉摔玉,既表现宝玉脾气暴躁,也可见他对天命的反抗,对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反叛。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对祥林嫂追问死后是否有鬼神一事支吾不清,表明了“我”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的心理,也反映了当时的小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B.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两颊还是红的”,说明她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次来鲁镇“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还带些泪痕”,说明她青春活力已消失,而且精神受到严重挫伤。
C.鲁四老爷憎恶祥林嫂是寡妇,鲁镇的很多人也鄙弃她寡妇再嫁,但柳妈是个善女人,好心教她去捐门坎,免去死后受苦。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反衬了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在冷静的语调中蕴含了无限的激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
“是的,”他说,“人们好像不要結实靴子了。”
为了避开他的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我赶紧接着说:“你的店铺怎么啦?”他安静地回答说:“开销太大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要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我很快就离开了那里。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他的心里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对。
(节选自《品质》)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祥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一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节选自《祝福》)
【小题1】甲乙选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指出这一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作用。
【小题2】简析甲文“很快就离开”和乙文“匆匆的逃回”原因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全集》序

蔡元培

①“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其中如王逸少的书,陆放翁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最近时期,为旧文学殿军的,有李越缦先生,为新文学开山的,有周豫才先生,即鲁迅先生。

②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③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他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④“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虽也痛快,但人心不同如其面,环境的触发,时间的经过,必有种种蕴积的思想,不能得到一种相当的译本,可以发舒的,于是有创作。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体除小说三种、散文诗一种、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多许的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⑤综观鲁迅先生全集,虽亦有几种工作,与越缦先生相类似的;但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然欤否欤,质诸读者。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

【小题1】《呐喊》中收录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 》。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提及“王逸少的书”和“陆放翁的诗”有何用意?
【小题3】第③段开头说“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请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先生“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
【小题4】鲁迅先生由翻译而创作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越缦先生为旧文学殿军,而鲁迅先生为新文学开山,二人同为文学巨匠,一样伟大。
B.全序从学术和创作两方面高度评价鲁迅先生为新文学开山,言之有理,却又不咄咄逼人。
C.“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中的“块垒”,是指译成的世界文学家的作品。
D.全文持论公允,论证严谨,可“然欤否欤,质诸读者”一句却削弱了作者的肯定语气。
【小题6】根据文意,简要说明对鲁迅先生“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