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对《子夜》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沧海看到吴荪甫发给他的急电很高兴,因为他想到自己无论如何是鼎鼎望族,想到自己的嫡亲外甥吴荪甫打急电是有要事和他相商。但当他明白电文是来报丧时,他那一股高兴就转为了满腔怒气。
B.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市进行了总罢工,工人十分团结。吴荪甫亲临工厂了解情况,当他出厂时,无数女工拥上前来,把吴荪甫的汽车包围得一动也不动。保镖老关把手枪拔出来,但女工们没有退却。后来在屠维岳的帮助下,汽车才从工厂后门开走。
C.冯云卿是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农民若和他发生了债务关系,即使只有一块钱,结果总被冯云卿盘剥得倾家荡产。到齐卢战争那年,冯云卿已经拥有了二三千亩的田地。
D.吴荪甫策划向他二姐进言,“出奇兵”煽起杜竹斋的胆量,达到吴杜联手打倒赵伯韬的目的。他要求佩瑶在二姐面前说雷鸣吃了败仗,被活捉到天津。佩瑶明白吴荪甫的用意,心里无端一阵悲哀,她觉得吴荪甫太残酷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5:2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辆汽车在花园里柏油路上停住了,当差高升抢前去开了车门。杜竹斋匆匆地钻出车厢来,抬头看着当阶而立的吴荪甫,就皱了眉尖摇头。这是一个严重的表示。吴荪甫的脸孔变成了紫酱色,却勉强微笑。

“真是作怪!几乎涨停板了!”

杜竹斋走上石阶来,气吁吁地说,拿着雪白的麻纱手帕不住地在脸上揩抹。

吴荪甫只是皱了眉头微笑,一句话也不说。他对杜竹斋看了一眼,就回身进客厅去,蓦地放下脸色来,对费小胡子说道:

“什么镇上太平不太平,我不要听!厂,铺子,都是我开办的,我要收歇,就一定得收!我不是慈善家,镇上市面好或是不好,我就管不了——不问是省里或县里来找我说,我的回答就只有这几句话!”

“可不是!我也那么对他们说过来呀!然而,他们——三先生!——”

吴荪甫听得不耐烦到了极点,忽地转为狞笑,打断了费小胡子的话:

他们那一套门面话我知道!晓生,你还没报告我们放出去的款子这回端阳节收起了多少。上次你不是说过六成是有把握的么?我算来应该不止六成!究竟收起了多少!你都带了来么?”

“没有。镇上也是把端阳节的账展期到中秋了。”

“哼!什么话!”

吴荪甫勃然怒叫起来了。这又是他万万料不到的打击!虽说总共不过七八万的数目,可是他目前正当需要现款的时候,七八万圆能够做许多事呀!他虎起了脸,踱了几步,看看那位坐在沙发里吸鼻烟的杜竹斋。于是公债又几乎涨停板的消息蓦地又闯进了吴荪甫的气胀了的头脑,他心里阴暗起来了。

杜竹斋两个鼻孔里都吸满了鼻烟,正闭了眼睛,张大着嘴,等候打喷嚏。

“要是三先生马上把各店收歇,连通源钱庄也收了,那么,就到了中秋节,也收不回我们的款子。”

费小胡子走前一步,轻声地说。吴荪甫耸耸肩膀,过一会儿,他像吐弃了什么似的,笑了笑说道:

“呵!到中秋节么?到那时候,也许我不必提那注钱到上海来了!”

“那么,三先生就怕眼前镇上还有危险罢?刚才(吴)为成兄的一番话,也未免过分一点儿。——省里当真在抽调得力的军队来围剿。现在省里县里都请三先生顾全镇上的市面,到底是三先生的家乡,况且收了铺子和厂房,也未必抽得出现款来,三先生还是卖一个面子,等过了中秋再说。宏昌当是烧了,那就又当别论。”

费小胡子看来机会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说了出来,一对眼睛不住地转动。

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他现在看明白了:家乡的匪祸不但使他损失了五六万,还压住了他的两个五六万,不能抽到手头来应用。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但一转念,他又以为那是因为远在乡村,而且不是他自己的权力所能完全支配的军队的事,要是他亲手管理的企业,那就向来指挥如意。他的益中信托公司现在已经很有计画地进行;陈君宜的绸厂就要转移到他们的手里,还有许多小工业也将归益中公司去办理。

这么想着的吴荪甫便用爽利果决的口气对费小胡子下了命令:

“晓生,你的话也还不错;我总得对家乡尽点义务。中秋以前,除了宏昌当无法继续营业,其余的厂房和铺子,我就一力维持。可是你得和镇上的那个营长切实办交涉,要他注意四乡的共匪。”

费小胡子恭恭敬敬接连答应了几个“是”,眼睛看在地下。

(节选自茅盾《子夜》)

(注)①计画:现为“计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皱了眉尖摇头”,这是杜竹斋给吴荪甫的神情暗示,意在告诉吴荪甫公债几乎涨停板了,“涨停板”等于断了吴荪甫的财路。
B.“吴荪甫只是皱了眉头微笑”,说明吴荪甫还是计较公债几乎涨停板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但又故作镇静,显示自己的气派。
C.杜竹斋吸鼻烟的场景和写吴荪甫的文字构成鲜明的对比,一者逍遥无事,者焦头烂额,有静有动,从而增强语言张力之美感。
D.“一对眼睛不住地转动”是对费晓生的神态描写,借此主要表现费晓生活泼、机灵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他当时内心的自得与喜悦。
【小题2】结尾处画线句表现出费晓生怎样复杂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小题3】吴荪甫这一形象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华家岭

茅盾

华家岭没有弯弯曲曲的盘道,路面也平整宽阔,路基虽是黄土的,似乎也还结实,有坡,然而既不在弯道上,且不陡;倘在风和日丽之天,过华家岭原亦不难,然而正因为风和日丽不常有,于是成问题了。华家岭上是经常天气恶劣的。这是高原上一条山岗,海拔五六千尺,从兰州出发时人们穿夹衣,到这里就得穿棉衣,——不,简直得穿皮衣。六七月的时候,这里还常常下雪,有时,上午还是好太阳,下午突然雨雪霏霏了,下雪后,那黄土作基的公路,便给你颜色看,泞滑还是小事,最难对付的是“陷”,——后轮陷下去,成了一条槽,开上“头挡排”,引擎是呜——胡胡地痛苦地呻吟,费油自不必说,但后轮切不着地面,只在悬空飞转。这时候,只有一个前途:进退两难

四○年的五月中旬,一个晴朗的早晨,天气颇热,人们都穿单衣,从兰州车站开出五辆客车,其中一辆是新的篷车,站役称之为“专车”。“专车”条件优良,下午三时许就到了华家岭车站。这时岭上彤云密布,寒风刺骨,疏疏落落下着几点雨。因为这不是普通客车,该走呢,或停留,车中客可以自择。结果,留下来。那一天的雨,到黄昏时光果然大了些,有檐溜了。

天黑以前,另外的四辆客车也陆续到了,都停留下来。五辆车子一百多客人把一个“华家岭招待所”挤得满坑满谷,当天晚上就打饥荒,菜不够,米不够,甚至水也用完,险些儿开不出饭来。可是第二天早期一看,糟了,一个银白世界,雪有半尺厚,穿了皮衣还是发抖。旅客们都慌了,因为照例华家岭一下雪,三五天七八天能不能走,都没准儿,而问题还不在能不能走,却在有没有吃的喝的。华家岭车站与招待所孤悬岭上,离最近的小村有二十多里,柴呀,米呀,菜蔬呀,通常是往三十里以外去买的,甚至喝的用的水,也得走十多里路,在岭下山谷挑来。招待所已经宣告:今天午饭不一定能开,采办柴米蔬菜的人一早就出发了,目的地是那最近的小村,但什么时候能回来,回来时有没有东西,都毫无把握云云。

雪早停了,有风,却不怎样大。采办员并没空手回来,一点钟左右居然开饭。两点钟时,有人出去探了路,据说雪已消了一半,路还不见得怎样烂,于是“专车”的“专人”们就主张出发:“要是明天再下雪,怎么办?”华家岭的天气是没有准儿的。司机没法,只得“同意”,三点钟光景,车出了站。

爬过了一个坡以后,天又飘起雪来。“怎么办呢?”“还是赶路吧!新车,机器好,不怕!”于是再走。但是车轮打滑了。停车,带上链子,费去半小时。这期间,雪却下大了,本来已经斑驳的路面,这时又全白了。不过还希望冲出这风雪范围,——因为据说往往岭上是凄迷风雪,岭下却是炎炎烈日。然而带上链子的车轮还是打滑,而且又“陷”起来。雪愈来愈大,时光也已四点半;车像醉汉,而前面还有几个坡。司机宣告:“不能走了,只有回去。”看路旁的里程碑,原来只走了十多公里。回去还赶得上吃夜饭。

可是车子在掉头的时候,不知怎样一滑,一对后轮搁浅在路沟里,再也不能动了,于是救济的程序一件一件开始:首先是旅客都下车,开上“头挡排”企图自力更生,这不成功;仍开“头挡排”,旅客帮着推,引擎呜呜地叫,后轮是动的,然而反把湿透的黄土搅成两道沟,轮子完全悬空气来,车子是纹丝儿也没动。路旁有预备改造路基用的碎石堆,于是大家抓起碎石来,拿到车下,企图填满那后轮搅起来的两道沟,有人又到两里路外的老百姓家里借来了两把铲,从车后钢板下一铲一铲去掘湿土,以便后轮可以着地;这也无效时,铲的工作转到前面来。司机和助理员(他是高中毕业生)都躺在地下,在泥泞里奋斗。旅客们身上全是雪,拍去又积厚,天却渐渐黑下来了,大家又冷又饿。最后,助理员和两个旅客出发,赶回站去呼救,其余的旅客们再上车,准备万一救济车不来时,就在车上过夜。

这时四野茫茫,没有一个人影,只见鹅毛似的雪片,漫天飞舞而已。华家岭的厉害,算是领教过了。全车从司机到旅客二十八人,自搁浅当时期,嚷着,跑着,推着,铲着,什么方法都想到,也都试了,结果还是风雪和黄土占了胜利。不过尚有一着,没人想到;原来车里有一位准“活佛”的大师,不知那顽强的自然和机械肯听他法力的指挥否。大师始终默坐在那里掐着数珠,态度是沉着而神妙的。

救济车终于来了,车上有工程师,有工人,名副其实的一支生力军。公路上扬起了更多的人声,工作开始。铲土,衬木板,带上铁丝缆,开足了引擎,拉,推,但是湿透了的黄土是顽强而带韧性的,依然无可奈何。最后的办法,人和行李都搬上了救济车,回了招待所。助理员带了铺盖来,他守在那搁浅的客车里过夜。

这一场大雪到第二天早晨还没停止,车站里接到情报,知道东西两路为了华家岭的风雪而压积的车辆不下四五十乘。有经验的旅客估计这雪不会马上停止,困守在华家岭至少要一个星期。但是当天下午雪停,太阳出来了。“明天能走么?”性急的旅客找到司机探询。司机冷然摇头:“融雪啦!更糟!”不过有经验的旅客却又宽慰道:“只要刮风。一天的风,路就燥了。”

果然天从人愿,第二天早上有太阳又有风,十点光景有人去探路,回来说:“瞧这边还好,瞧那边,可不知道。”十一点半光景,搁浅在路旁的那辆“专车”居然开回来了,下午出发的声浪,激荡在招待所的每个角落。两点钟左右,居然又出发了。有人透了口气说:“这回只住了三天,真是怪!”

沿途看见公路两旁斑斑驳驳,残雪未消;有些向阴的地方还是一片纯白。车行了一小时以后,车里的人把皮衣脱去,又一小时,连棉的也好像穿不住了。

(节选自《茅盾散文集卷四《战时生活剪影》,有删节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司机宣告:“不能走了,只有回去。”
②司机冷然摇头:“融雪啦!更糟!”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这时候,只有一个前途:进退两难。
②这时四野茫茫,没有一个人影,只见鹅毛似的雪片,漫天飞舞而已。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风雪,作者是怎样描写风雪之大的?这些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小题4】《啼笑因缘》的作者张恨水先生在《谁都头疼的华家岭》中这样描述道:“字典上关于讨厌的形容词,都可以取来形容华家岭。”你认为茅盾会赞同张先生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