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觉慧背着家人参加学生运动,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觉慧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活动。接着,高老太爷又把觉新叫来,要他看管觉慧,不准觉慧再到外面。
B.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哭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刚离开,觉民就来告知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在中途觉慧还是决定放弃鸣凤,停止寻找,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怨恨,投湖自尽。
C.钱梅芬和她的表哥觉新青梅竹马,但她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后来,她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回到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
D.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同意了,就直接告诉觉民,觉民坚决反对,觉新劝觉民听爷爷的话。觉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便听从了琴的建议,决定采用“逃婚”的方式反抗,最终获得了胜利。
E.瑞珏的产期近了,为了避免“血光之灾”,陈姨太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没有反抗,便送瑞珏到城外生产。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却被挡在门外,因为太太们的吩咐,没有人敢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3 10:1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巴金
灰暗的天空里忽然亮起一道“火闪”。接着就是那好像要打碎万物似的一声霹雳,于是一切又落在宁静的状态中,等待着第二道闪电来划破长空,第二声响雷来打破郁闷。闪电一股亮似一股,雷声一次高过一次。
在夏天的傍晚,我常见到这样的景象。
我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跟着父母住在广元县的衙门里。一天晚上,在三堂后面房里一张宽大的床上,我忽然被一声巨响惊醒了。房里没有别人,我睡眼中只见窗外一片火光,仿佛房屋就要倒塌下来似的。我恐怖地大声哭起来,直到女佣杨嫂进屋来安慰我,让我闭上眼睛,再进到梦里去。在这以后只要雷声一响,我就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会马上崩塌,好像已经到了世界的末日了。
这是我害怕雷声的开始。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一个年老的女佣甚至告诉我:雷声一响,必震死一个人。所以每次听见轰轰雷声,我便担心着:不晓得又有谁受到处罚了。雷打死人的事在广元县就有过,我当时不能够知道它的原因,却相信别人眼见的事实。
年纪稍长,我又知道了雷震子的故事。雷公原来有着这样一个相貌一张尖尖的鸟嘴,两只肉翅,蓝脸赤发,拿着铜锤满天飞这知识是从小说《封神榜》里得来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这相貌,我倒想见见他。我的畏惧减少了些,因为我在《封神榜》中看出来雷震子毕竟带有人性,还是可以亲近的。
再后,我明白了许多事情。我不再畏惧自然界的现象。跟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脚跟也站得比较稳了。即使立在天井里,望着一个响雷迎头劈下,我也不会改变脸色,或者惶恐地奔入室内。
更后,雷声又给我带来一种新的感觉。每次听见那一声巨响,我便感到无比的畅快,仿佛潜伏在我全身的郁闷都给这一个霹雳震得无踪无影似的。等到它的余音消散,我抖抖身子,觉得十分轻松。
去年,一个昆明的夏夜里。房间很小,开着一扇窗。不知过了若干时候,我才昏沉沉地进入梦中。这睡眠是极不安适的,仿佛有一只大手重重地压在我的胸上。我想挣扎,却又无力动弹。忽然一声霹雳把我从梦中抓起来。我看见一股火光,还以为一颗炸弹在屋顶爆炸了。那朋友也醒起来,他在唤我。我又听见荷拉荷拉的雨声。“好大的一个雷!”朋友惊叹地说。我应了一句,我觉得空气变得十分清凉,心里也非常爽快,我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今年在重庆听见一次春雷,是大炮一类的轰隆轰隆声,“春雷一声,蛰虫咸动。”我想起那些冬眠的小生命听见这声音便从长梦中醒起来,又开始一年的活动,觉得很高兴。我甚至想象着:它们中间有的怎样睁开小眼睛,转头四顾,怎样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呵欠,然后一跳,就跳到地面上来。于是一下子地面上便布满了生命,就像小说《镜花缘》中的故事:因为女皇武则天的诏令,只有一夜的功夫,在隆冬里宫中百花齐放锦绣似的装饰了整个园子。这的确是很有趣的。
(选自《巴金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生动描写了闪电和雷声,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作者关于雷声的故事及其感受。
B.作者小时候一个人住在衙门里,曾被雷声惊醒吓得大哭,后来只要听到雷声就害怕。
C.作者从父母那里知道了雷震子的故事,雷公长相怪异,但因有人性,所以作者不怕他。
D.作者在昆明时曾被一声霹雳惊醒,看见一股火光,误以为炸弹爆炸,由此更讨厌雷声。
【小题2】本文写关于雷公的故事,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对雷声的感受有何变化?对此你有何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淑英和淑华在觉民的房里读英文,陈先生在旁边听婷们自己诵读。淑英在诵读的时候忽然听见她父亲克明的鞋底声,克明从窗下走过往外面去了,她心里陡然一惊,略略停了一下,又继续读下去。但是克明的脚步声又渐渐地近了,显然他走到中途又转身回来。她一面读书一面听那鞋底声,声音愈来愈近,克明的脚似乎踏上了石阶,她吃惊地抬头看门外。

他就站在门口,板起脸向淑英吩咐道:“二女,你跟我去,我有话说。”淑英害怕地答应了一声,立刻拿起书跟着克明走出房去。克明引着淑英往他的书房走去,一路上他不说一句话,这沉闷的等待使淑英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勇气来打破沉默,低着头在阴暗的灯光下慢慢地移动脚步,心里盘算应对的言语。

克明在写字台前面那把有椅垫的藤椅上坐下,淑英就站在写字台旁边。克明忽然正言厉色地责斥道:“我说过不准你读英文,你居然不听我的话,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学点规矩,现在虽说不比从前,然而男女究竟有别,你老人公.平日很称羡我们高家的家风,如果他知道你天天跟年轻男人在一起读什么英文,他就会看轻我,说我没有家教,说你失了大家闺范,我万不能丢这个脸,从明天起如果再去,我就不要你做我的女儿。" “陈先生教我读书,这也是寻常的事情,还有三妹在一起“ "淑英气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克明不等淑英说完话,忽然把手在桌上一拍,恼怒地喝道:“我问你究竟听不听我的话?”

随后高声吩咐仆从道:“去把大少爷立刻请来。

觉新走进克明的书房,恭敬地站在克明的面前。克明微微点一点头,正言厉色地说:“我嘱咐你,我不准二女再跟陈先生读英文。你去说一声,请他以后不要理二女,他的束修我按月照数送给他。”觉新恭敬地应了一声:“是”。“大哥,你不要去对陈先生说,人家也要面子。”淑英忽然抬起头呜咽地央求道。

“你还要袒护他。你连我也反对起来了。”克明气得脸色大变,喘吁吁地指着淑英骂道。

“大哥……"淑英忽然哭着唤道,也不说什么便掉转身子急急地走出房去了。

克明又对觉新说道:“二女下定的日期我已经看好了,冬月初十,是个好日子,陈家要明年春天接人,我也答应了。"

觉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众人还在那里等他,他们恳切地问起淑英的消息,觉新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完全告诉了他们。

“那么我们应该动手了,就用觉慧离家的办法。"觉民果断地说。“是的,再不能迟疑了。”琴会意地点头答道。

两天后,琴便邀淑英到她的家里去玩。琴把他们制定的计划详细地对淑英说了。这份离家计划把潜伏在淑英心里的阴云完全驱散了,给她种植了一个坚强的信念。

回到家后,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淑英走进克明的书房,给克明请了一个安。克明埋着头正在读《春秋左传》,他抬起脸瞪了她一眼,冷冷地责斥道:“你去看看现在几点钟了?你记不记得你将来要做陈家的媳妇?陈家是最讲究规矩的,你应当小心,下次你出门去再这样晚回来,我就吩咐你妈,不给你进屋,听见没有?”淑英并不分辩,只是静静地听着,她走出房门抬起头来,两眼充满了泪水,她再也控制不住,就让泪珠一颗接连一颗地流下她的脸颊,她并没有悲哀,她有的只是气愤。

“二哥,我再住不下去了,我一天也住不下去了。”淑英走进觉民的房间。

“我想好了,后天早晨就安排你走。”觉民说道。

淑英沉吟一下,过后毅然答道:“后天早晨,我记得。”她抬起头勇敢地望着觉民微微一笑。她的眼睛里还有泪珠在发亮。

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

一天午后,琴在家里接到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春天又来了。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我想起从前的一切仿佛在做梦一般,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读完信,抬起头来,两手托着腮痴痴地望着窗外,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琴的思想也跟着飞起来,这思想飞得远远的,飞到了上海,飞到了淑英的身边。“春天是我们的。”琴亲切地低声念着,她忽然微微地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人公,川渝一带的方言,指女性的公公。②下定:旧式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提到“鞋底声"这一细节,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淑英对克明的畏惧,又透露出克明对淑英的不满。
B.小说表现了淑英由害怕、气愤到坚定、欣喜的情感变化,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少女与封建家庭决裂时的心路历程。
C.克明严厉斥责淑英,根本原因是淑英不听自己劝阻,执意跟陈先生读英文,致使人们对淑英说三道四,有辱高家的家风。
D.小说结尾处运用蜜蜂、花瓣、小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自由欢快的春景图,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2】本文是长篇小说《春》的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春"的多重含义。
【小题3】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