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马裤先生
老 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 哦?!”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C.“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小题2】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及链接的《想北平》(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住于旧金山海滨的家,正门对着街道,街道另一侧靠近交通繁忙的日落大道。屋子的正面有两个落地窗,我将之喻为家的眼睛。

②家在湖边,可领略槛外的水月风情;家在景区,轩窗就是名胜的剪贴。莫奈在大溪地的房子,窗子的框想必填入了睡莲四季的光影和姿态。这些我岂敢奢求?家在城市,窗户面对完整的世相也蛮不错。所谓“完整”,就是既有夜莺和鹧鸪的鸣啭。也有鸦噪和鸟粪;有意气风发的慢跑,也有恶心的吐痰;既有蒲公英和松果。也有散布的空瓶罐和废纸。最大量的是遛狗图,狗的品种固然齐全,遛者服装、姿态和品性也足够丰富。每次望出去,即景是横切面;看得久了,就成纵剖面。邻居的一只苏格兰牧羊犬。酒红和雪白两色有如云图,出世不久就在林荫下学跑步,长大了爱追蝴蝶,每天两次,退休的调酒师汤姆李看它庄严走过,十多年过去,汤姆和它的爱犬,名字都立在郊外墓园。

③20多年前,我陪一位上海来的画家逛旧金山闹市的画廊,他在路上说:“俗气的画,我看了要用清水洗眼。”人间当然是俗气的,但我的窗户不必洗,早上,边往嘴里塞面包边往候车站小跑的上班族,傍晚,手交叉在胸前而不扶车把的自行车手,夕照里,穿着情侣装的老夫妇,都透出人间的安宁,尽管难免“俗气”。

④这几天,窗户摄入的画面,更教我感动。花旗松下,一个遛狗人在忙碌,狗守在他身边。他一只手操纵一个加长的夹子,收集草地上的垃圾,另一只手提着打开的塑料袋,袋里已差不多满了,是废弃在地上的报纸,餐巾、午餐盒,汤盅、咖啡杯——怪不得我的视野如此清爽,尽管因遭遇千年一遇的大旱,市政府的园林部门已关停所有自动喷灌器,草地早已枯蔫,然而一片枯黄却因剔除异物而显出坦荡和纯净,一似故土秋日成熟的稻田。而这功劳,得归于这位遛狗人。

⑤次日,又看到他埋头做同样的事。我带着好奇,向他走近。看清了,竟是位同胞,岭南人脸相,年纪70上下,岁月把机灵化为圆融,老得相当耐看。动作麻利,夹子起落,脚步紧随,他的狗狗在旁边咻咻,算是唯一的啦啦队员。我站在他旁边等候,好不容易才逮到他站直,稍事休息,我向他打招呼。他微笑着回一声哈罗。我想套近乎,互通姓名,说说天气,重点在感谢他对社区的奉献。如果他接茬,我便问问他是否属于某家教堂,来自何处,移民多久,退休前干什么。如果投机,便成为朋友,下一次交谈的地点是五个街区以外的咖啡馆。可是他马上低头忙开了,不再说闲话。这是资深上班族所养成的习惯一一干活时精神须集中。我只好打住。美好的谜,改天再解开。

一个黄昏,落日卡在花旗松叶丛里,成了可爱的大花脸。他又出现了,依然是灰蓝色夹克,夹子,垃圾袋。身边,亦步亦趋的狗。黄金一般的余晖成了背景,蔼然的光在他身体边沿镶起金边,金边洇开去,和衣服融为一体。身体移动时,仿佛有微光迸射。我紧紧贴着窗户,目光追随着他,脑海泛出一个类似的影像——我风烛残年的祖父。深秋,桉树林,黄昏,也是这样的余晖,给祖父右肩歪斜的身躯镶上光彩迷离的金边,他手里也有类似夹子的长铁针,不同的是铁针用来收集肥厚耐烧的桉树落叶,由于“文革”耽搁,他到70岁才从供销社办理了退职手续,靠一次性发放的几百元度过晚年。为了帮补家计,老人家天天在林子里收集燃料。奶奶已去世,他唯一的伴侣——老猫懒洋洋地待在家里的灶旁。相似的身影,不同的人生意蕴。

⑦我把家里的人都叫到窗前,一起向提着垃圾袋走动的老义工,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无疑是我家“眼睛”摄入的最好景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08日第07版。作者为美籍华人作家。)

(链接)

《想北平》(节选)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小题1】第②段《想北平》(节选)在选材上有相同之处,请对这样的选材进行赏析。
【小题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赏析④⑤两端。
【小题3】赏析第⑥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小题4】题目“家的眼睛”用了比喻,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想北平》选段,完成小题。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小题1】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得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三段,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小题2】作者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其中的“这个”可以如何理解?
【小题3】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4】请分析“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
小妞   (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甲   (对乙)轰出去!
乙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妇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丙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乙   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乙   (过来,对丙)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甲)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丙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甲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对乙)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乙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甲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乙   那为什么呢?
甲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乙   开工厂?
甲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乙说而眼看着丙)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小题1】根据上文对话,甲乙丙分别对应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常四爷   乙—王利发   丙—秦仲义
B.甲—秦仲义   乙—王利发   丙—常四爷
C.甲—秦仲义   乙—李三 丙—松二爷
D.甲—松二爷   乙—李三 丙—常四爷
【小题2】对上文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甲冷漠无情,自私自利。
B.乙精明圆滑,善于应酬。
C.丙善良耿直,爱国忧国。
D.下层百姓生活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