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对作品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妈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她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她出主意让祥林嫂去庙里捐门槛,以避免死后被阎罗锯开来,分给嫁过的两个男人。
B.《茶馆》中的庞太监是老朽的宫廷封建势力的代表,保守,凶狠,同时带有暂时得势的猖狂,笑里藏刀,言语里处处显露出对年轻的实业家秦仲义的威胁与警告。
C.《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捕获一条大马林鱼,在归程中顽强地击退鲨鱼的多次袭击,最终回到岸上。
D.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和几个女人探夫不遇,又遭到日本鬼子的追赶,但她们镇定机智,巧妙地把鬼子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并协助游击队全歼敌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09-17 09:5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小小题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起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小题1】画线句“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
【小题2】“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段中的“我”是指鲁迅先生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类题2

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课文解说错误的一项
A.《记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国民党政府前请愿。国民党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B.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末类又可分为正末、副末、外末等,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等,净类又可分为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D.归有光,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震川文集》。

同类题4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⑤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⑦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⑧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⑨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小题1】文中第③段中用尼采来议论,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此想证明什么?
【小题2】试分析文中“抛来”“抛给”“送来”之间的差异,及其作用。
【小题3】请在下面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作者在论证中采用了比喻论证,将鱼翅比作  ,作者主张的态度是
将鸦片比作 ,作者主张的态度是  ;将烟灯烟枪比作
作者主张的态度是 ;将姨太太比作 ,作者主张的态度是
【小题4】下列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一概反对将我们的国家国宝,乃至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到欧洲。
B.鲁迅认为拿来主义者关键不是拿来,而是其要有沉重、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素质。
C.第⑤段中“清醒的青年们”是指原先热衷洋货的时尚青年。
D.第⑦段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是指那些与腐朽没落的阶级决裂的彻底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