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几处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一方面,鲁侍萍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命”的不公,反映了她的善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的麻木,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奈何。)
B.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表现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
C.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表现了祥林嫂经过挣扎,一切希望都破灭后内心的极度悲哀与痛苦)
D.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7-08 11:4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台湾)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他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分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家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中年女人两次流泪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她什么方面的特点?
【小题2】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3】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
【小题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事件的经过;收尾时,更是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B.作者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细致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台湾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境地。
C.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写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自我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发人深思。
D.本文中中年女人的命运和祥林嫂的命运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两文的作者也不约而同的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E. 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本文正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当时台湾的社会现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与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摘编自《<流浪地球>折射源自现实的未来感》,2019年02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 -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对于观众而言,对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少一些意气之争、多一些理性之言。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是捧杀也不是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换个角度看,指出电影甚至原著的不足和漏洞,也不是用来贬低作品的,而是让我们的想象力跟着小说、跟着电影一起激荡,一起去迎接中国科幻电影真正的春天。

(摘编自《<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2019年02月1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流浪地球》是用世界听得懂的电影语言电影语言讲述的中国科幻故事。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莱坞等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它胜就胜在,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尽管电影仍有不少瑕疵,有很大改进空间,但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正步上与世界一流水平作品相比肩之路。

《流浪地球》也在启迪西方,怎样建设一个更好的新世界。好莱坞的科幻片剧情几乎都是逃离地球,孤胆英雄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而《流浪地球》展示的是用集体协作的办法带领几十亿同胞一起拯救地球。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家国天下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恰恰反映了当代西方的困境。

(摘编自《借鉴好莱坞 又没有照搬照抄》,2019年0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四:《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它很好地建立了一个各方面对中国科幻、高成本科幻电影的信任。”

长期以来,科幻片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短板,有过的一些尝试,不是制作太粗糙就是故事太拙劣。《流浪地球》却用比较成熟的制作手段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有着恢弘的想象力,却又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既能唤起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也能让老外觉得好看。所以,它能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并不偶然。《流浪地球》的成功也证明,中国并不是拍不出科幻大片,关键在于怎么找对方向、精益求精把它拍好;也不是讲不了故事,而在于怎么去精心打磨,讲好一个故事。

(摘编自《<流浪地球>,<焦点访谈>告诉你它赢在哪》,2019年02月26日央视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的成功与中国日益繁荣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给它提供了支撑。
B.《流浪地球》对外国观众的吸引力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而是影片体现出的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C.《流浪地球》技术成果了好莱坞科幻电影“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叙事套路,体现了人类通过协作共同拯救地球的新理念。
D.《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中国的科幻故事,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的成功在于它用比较成熟的制作手段讲述了一个有着恢弘想象力却又具备中国文化内核的好故事,对中外观众都有吸引力。
B.《流浪地球》在讲述中国科幻故事时,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借用西方经验,堪称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的典范。
C.《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证明中国有能力拍出科幻大片,也证明了中国整个电影行业的进步,正踏上了与世界一流水平作品相比肩的道路。
D.《流浪地球》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期待,期待出现更多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在想象的世界里延伸,应对人类面对灾难的拷问。
【小题3】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了好的开端,要赢得真正繁荣的春天仍需从多个方面加倍努力,对此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它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两千多年常的儒学能流传到现代,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孔子创立儒学的时代,儒家只是百家争呜中的一家。由于孔子与弟子们的努力以及后学的弘扬,儒学的影响不断扩大,被称为“显学”。又由于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斗争,思想的较量,儒家们的共同努力,儒学在汉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以后的两千年的中国政治中,“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没有过根本的改变。倡导独尊儒术的汉朝政权瓦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虽然有反礼教的玄学显赫一时,又有佛教、道教盛行于世,作为指导政治的儒学在政治规范与行政活动中始终占统治地位。
在朝廷的议论中,也多以儒学为理论根据,而玄学、佛教、道教都只能作为非正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隋唐时代,虽然在思想界仍然是三教鼎立,而在政治活动中,都是按儒家理论进行的,例如君臣关系,朝廷礼仪,法制建设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从来没有让道士或者和尚当皇帝,最高的职位是国师,相当于后来的所谓顾问。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更加强了。以后的时代有一些特殊情况:即以儒学为传统的汉民族在军事上打了败仗,对儒学比较生疏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按理说,似乎应该以少数民族的传统作为统治思想来教化汉民族,而实际情况却是统治者努力学习被统治者的文化即汉民族的儒学传统文化。这种现象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有过,元朝时提倡朱熹新儒学即理学,清朝时更是不遗余力地提倡儒学。应该说儒学在清代的总结与发展有些方面是空前的。
清代在统治者倡导下,编了《康熙字典》,又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最大丛书《四库全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清理与总结,从此产生了中国所特有的考据学。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改朝换代,以至有二十四史,而儒学的统治地位没有变,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圣人角色没有变。可见,儒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是根深蒂固的,岂能像一阵风那样,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便消失殆尽?
儒学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可谓根深叶茂 !儒学还传到国外去,先传到周边国家,再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对孔子的思想与行为,如太平天国曾经侮辱过孔子,五四时代打倒过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过孔子儒学,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着名思想家。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以此说明儒学的社会价值,也许还比较合适。总之,儒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扎根于社会,不是一阵风。
(选自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建立之后,由于后人一代代的努力和弘杨,它的影响逐渐扩大,被称为显学。最后在汉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B.即使汉民族在军事上打了败仗,但少数民族统治者依然学习儒学文化。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曾出现过。
C.《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几部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可以说,儒学在清代的总结与发展是空前的。
D.儒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扎根根深,所以绝不会像一阵风。它自形成之后。几千年来,都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思想。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儒学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持久影响这个中心,运用大量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儒学传统思想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B.“朝廷的议论”一段,大致按朝代变化来论述。儒学思想虽然经历几个朝代的变迁,却随着时间推移而地位更加稳固了。
C.文章以时为行文思路,从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历经几千年,直到现代,阐述了儒家思想对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
D.儒学不仅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还传到世界各国,作者引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说明需学的这一社会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
A.虽然朝廷的议论多以儒学为理论根据,但不能否认,玄学、佛教、道教对当时的思想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B.对儒学比较生疏的少数民入主中原后,如果不努力学习汉民族的儒家传统文化,那么或许会很难维护他的统治地位。
C.儒学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孔子的圣人地位及他的学思想权威地位也没有变化。
D.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曾经有过几次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依然没有撼动孔子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地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 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粮尽弹竭。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拣垃圾。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

只要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还是那个骄傲的年轻人。他的领带会打起漂亮的结,他的西装口袋里会插着洁净的手绢,他的皮鞋,一尘不染。

他把六个垃圾箱在租住的小区里一字排开,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奇形

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然后,待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俄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拣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见到了那个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那个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那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拣到花瓶……”

“你拣到了。”男人说我亲眼见你拣起那个塑料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 你肯定也知道……那么独特的花瓶,你不会当它是一件废品……”

“可是我真的没有拣到花瓶。”他说,“如果拣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盯着那个男人,突然产生出一种厌恶并且愤怒的感觉。很显然,那个男人记错了。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他绝不会漏掉。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真的没有花瓶。”他说,“我没拣到你的花瓶。”

“你不必害怕,我不会跟你要的。再说花瓶早被你卖掉了,还怎么要?”男人说,“可是你不承认,就不对了。现在我生活得很落魄……前几年下岗,做生意,赔光了家底,贷款……老婆也跑了……近来我常想,假如那一天,我没有把那个花瓶送给你,该是另外一种生活吧……”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本来他带了很大一笔钱,这笔钱,也许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如果男人真的有那样一个花瓶的话,然而最终,他没有拿出那笔钱。

他认为没有必要。他不想将那笔钱送给男人。他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认真地对男人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虽然正经历生活上最艰难的时期,但是穿着还是很整洁,这说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尊心在主导。
B.“他”想放弃那些整齐的“垃圾”,又不想放弃,其生存欲望还是要强于自尊心,说明物质基础决定一切精神品质。
C.“他”和那个男人在是否拣到花瓶上产生分歧,争执不已,所以故事没有按照读者预期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小说情节设计自然而精巧。
D.“他”本想报答那个男人的恩情,但由于彼此间出现误会,滋生“他”的愤怒之情,致使“他”未能如愿报答。
【小题2】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文中哪些细节暗示出“他”当年并没有发现那个很值钱的花瓶?
【小题3】作品以“他”不把那笔钱送给男人为结尾。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