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荷塘月色》中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③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的出。④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见些大意罢了。⑤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此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首句总写,后文围绕树展开,呈现出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
B.第③句写“树色”阴阴的,有如一团烟雾,着色较浓,好像作者心头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
C.第⑤句写“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使用拟人,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D.末句通过前后转折,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难以排除的绵绵的愁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5:1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怎样理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含意?
【小题2】作者笔下的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朦胧的。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小题3】节选部分第一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4】节选部分第二段文字描写“塘上月色”,这段文字写出了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①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做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一泪,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②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的“七板子”。大船舱口闹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③我们初上船时,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

④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我们下船后,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一习习的清凤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

⑤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因为想像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⑥我们回顾那渺渺的黄光,不胜依恋之情;我们感到了寂寞了!我们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一眨眼。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泪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朦胧里却温寻着适才的繁华的余味。我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1923年10月11日作完,于温州。

(原载于1924年1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有删改。)

注髹漆:将器物涂上漆。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即入情,将秦淮河置身于桨声灯影之中,营造出缥缈的意境,给人以动态美,“灯影”点明了时间。
B.文章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文章运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描写月色的缠绵,突出月色灯影中的秦淮河,表达作者陶醉依恋之情。
D.文章以时间为序,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作者神往明末秦淮的历史,是追求心灵的慰藉,富个性色彩。
【小题2】本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从“视听结合”角度,选两处文字,赏析其妙处。
【小题3】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却颇具历史韵味,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