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导致东北地区农业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灾害频繁
②人口激增
③高强度的农林生产导致土地不合理利用
④机械化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9-11 09:5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农业依然是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之一。读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相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
(km
2
)
年降水量
(mm)
气温年较差
(℃)
河流含沙量
(%)
粮食亩产
(kg)
1992年
23
333
520
38
10
305
2012年
15
448
500
40
22
235
【小题1】导致该地区20年间粮食亩产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增加
B.生态破坏,病虫害影响大
C.气候异常,出现干旱灾害
D.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
【小题2】促进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适当减少农业用地,做好水土保持
C.将矿产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D.积极治理风沙危害,发展绿洲农业
同类题2
下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局部)”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局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地耕地类型以_______为主,其农业地域类型为__。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当地城郊农业的生产条件产生_____影响。
(3)右图中的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随时代的发展其“粮仓”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有_______。
同类题3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1951—1997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4)图中②地区主要灾害有洪涝、干旱及_______________等类型,并说明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
同类题4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以南与秦岭以北,呈东西狭长分布, 号称“八百里秦川”。改革开放后作为通向西北的桥头堡以及通向西南的北大门,该区域农业和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1)说出图中低山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并分析该措施的原理。
(2)阐述图示区域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3)分析图示区域制约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