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图是德国鲁尔区工业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德国鲁尔区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    )
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②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③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极为丰富④科技发达,环境优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小题2】不是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
A.廉价石油的竞争,鲁尔区煤业危机B.世界性钢铁过剩
C.工业革命的冲击D.生产结构单一
【小题3】鲁尔区振兴的原因(    )
A.钢铁工业均匀分散分布
B.大力引入电子、电器企业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大力发展纺织企业,减少污染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12-15 11:0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读德国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北部波德平原、中部中德山地和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德国除煤炭和钾盐外,矿产资源贫乏,原料供应和能源很大程度依赖进口。

材料二:二战后,德国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为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建筑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工业成为德国当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点发展了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光—电子(复合)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海洋开发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从而使微电子技术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德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

第二

第三

1960年

5.5%

53.5%

41%

1970年

3.9%

57.6%

38.5%

1980年

2.2%

44.8%

53%

1990年

1.29%

33.2%

65.57%

2001年

0.98%

28.86%

70.16%

2005年

0.96%

30.43%

68.61%

 

 
(1)分析德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二战后至1970年德国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承接了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转移,分析这段时期德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1970年后德国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钢铁、纺织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请运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原理,阐述这一阶段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