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小题2】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07:1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 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 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 人想必喜欢。
(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 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 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 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 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 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 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 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 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 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 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9)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 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 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
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 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 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 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 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 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 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 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 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 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6)人本是散 落的珠子,随地 乱滚,文化就是 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将珠子串起来
 成 为社 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 最重要的黏合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因事见理,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 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B.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 巾”这里的“只好”从侧面表现出了父亲受感染至深,也传达了我既理解又无可奈何的心 情。
C.文章第 13—15 几个自然段从个人到社区再到同类,由小到大、逐层深入,逻辑严密。
D.从《四郎探母》,我懂得了《伊底帕斯》《李尔王》这些作品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优秀 的文艺作品都令人感动。
【小题2】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小题3】赏析第  16 段画线句子。
【小题4】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
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小题5】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刀马旦
周海亮
刀马旦腰身舞动,婀娜可人。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人眼花缭乱,过瘾,透着舒坦。
刀马旦半年前调到省城,很快成了剧团名角儿,舞台上,刀马旦魅力四射,舞台下,却是沉默寡言。她不主动找人说话,你问她话,也是爱理不理,心不在焉。这让常和她演对手戏的那个武生,心痒得很。
下了班,武生时她说,回家?她说,回家。武生说,一起喝茶?她说,谢谢。武生说,只是喝杯茶,去还是不去?她说,不了,谢谢。人已经飘出很远。武生盯着她的背影,恨得牙根直痒。第十三次碰壁,窝囊。
武生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舞台下,他是一位绅士。他恰到好处地掩饰着自己的感情,除了请她喝茶,他不给她施加任何压力,他知道刀马旦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听别人讲过。他还知道刀马旦的丈夫曾经试图结束他们的婚姻。他只知道这些。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甚至,没有人认识刀马旦的丈夫。
武生三十二岁。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可以等,哪怕长久。
有几次,武生感觉舞台上的刀马旦,非常疲惫。他把大刀劈下去,刀马旦拿枪一迎,却并不到位。有一次,武生的大刀,险些劈中刀马旦的脑袋。
武生问她,没事吧?她说,没事。武生说,一起喝杯茶?她说,谢谢,以后吧。人已经飘出很远。武生摇摇头。以后?那是什么时候?
剧团去外地演出,晚上,住在一个乡村旅店。累了一天,所有人睡得都香。夜里武生被一股浓重的焦糊味呛醒,他发现到处都是火光。武生和其他人拥挤着往外逃,场面混乱不堪。武生数着逃出来的人,突然大叫一声,再次冲向火海。他摸到刀马旦软绵绵的身子。他把她扛在肩上。他的头发上着了火。他摇摇晃晃地往外跑。他一边跑一边哭。人们头一次看见武生哭。人们惊叹一个男人,竟会有如此多的眼泪。
武生和刀马旦坐在茶馆喝茶。刀马旦说对不起。武生摸着自己被烧伤的脸,什么对不起?刀马旦说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可是不可能。武生说我可以等。刀马旦说等也不可能。武生说我抱抱你吧。马旦说好。武生就抱了她。武生说我吻吻你吧。刀马旦说不要。武生说我真的可以等。刀马旦说真的吗?武生说真的。刀马旦说,好。星期天,你来我家。
武生敲刀马旦家的门。只敲一下,门就开了,像是等待很久。刀马旦披挂整齐,完全是演出时的行头。正愣着,刀马旦拉他进屋。于是武生看到一个男人。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正躺在床上,歪了头,对着他笑。男人说原谅我不能给你倒茶,让玲儿帮你倒吧!刀马旦就给他倒一杯茶。男人指指自己,动不了,这狗屁身子!男人抱歉地笑,不能去捧玲儿的场,只好在家里看她演……可苦了玲儿了。男人的脸红了,有了腼腆害羞的样子,与瘦长的满是胡茬的轮廓,很不协调,刀马旦开始舞动腰身,碎步迈得飘忽而稳当。花枪抖开了,啪啪啪,耍得眼花缭乱。录音机里传出锣鼓齐鸣的声音,小小的客厅,便仿佛涌进千军万马。刀马旦一个人指东打西,很快,那施着淡妆的脸,有了细小的汗粒。
武生两个空翻过去,和刀马旦并肩作战,试图击退并不存在的敌人。刀马旦朝他笑笑,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刀马旦说,真的不等了?武生说,不等了。
男人鼓起掌来。那是他们最成功的一次演出。
【小题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马旦”是京剧的角色之一,专演提月骑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玲儿既是戏   中的“刀马旦”,也是生活中的“刀马旦”:是家中的顶梁柱,顽强对抗生活的压力,守护自己的爱情和   家庭。
B.这篇小说构思精巧,武生对刀马旦的情感态度变化(等不等)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而武生最后的“不等”是为了反衬“刀马旦”对丈夫的不离不弃。
C.小说用词简洁却内涵丰富,如“人已经飘出很远”中的“飘”字,一方面写出了刀马旦离去的匆忙,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刀马旦离开后武生内心的空落。
D.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刀马旦”这个形象: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同时正面描   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呼之欲出的主人公形象。
【小题2】小说的结尾交代刀马旦的丈夫一直瘫痪在床,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找出小说为此埋下的伏笔。
【小题3】文中两处关于刀马旦艺术表演的描写同中有异,请从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方面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就这点而言,群体异乎寻常地类似原始人。他们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关,但不经过大脑,而是受刺激因素的影响。群体受各种外在刺激因素的支配,反映着它们无穷的变化,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作用于群体的这些刺激因素同样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这些个体也会随之产生反应。而单独个体的大脑则会向他指示,接受冲动的摆布是不可取的。所以,单独个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该项能力。
群体兴奋的不同,他们表现出的冲动行为也不同: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由于这些冲动来势汹汹,因此,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性命攸关的利益,都不足以控制他们。鉴于群体接受的刺激因素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变,遵循这些刺激因素的个体也会很不稳定。这就解释了群体为何可以从最血腥的狂热痴迷状态转瞬间转变为极具英雄气概。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但不会渴望得太久。它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由于人多势众,他们觉得自己力大无比,所以就更是这样。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 若是孤身一人时,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因为,他是有思想的,内心会有负罪感。但是,群体则不然。当个体加入群体的瞬间,个体感受到了来自群体的强大力量,他变得不可一世,甚至有了杀人掠货的想法,不得马上付诸行动,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种族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产生一切情感的不变,它也总是对群体的特点产生影响。比如:拉丁族群体和英国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25年前,仅仅是一份据说某位大使受到侮辱的电报被公之于众,就足以触犯众怒,结果是立刻引起了一场可怕的战争(1980年的普法战争)。几年后,关于谅山战役(一次无足轻重的战争) 兵败的电文再次引起人们的怒火,由此导致政府立刻垮台。就在同时,英国在远征喀土穆时遭受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却只在英国引起了轻微的情绪,甚至连国防大臣都未被解职。
(选自勒庞《乌合之众》,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个体”之间的区别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群体中的个体”是伟大的,“单独的个体”是渺小的。
B.“群体中的个体”是无意识的,“单独的个体”是有意识的。
C.“群体中的个体”是感性的,“单独的个体”是理性的。
D.“群体中的个体”是主动的,“单独的个体”是被动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
林少雄
①所谓“创客”,是英文“Maker”的意与音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行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不仅随时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形塑。正是这一属性,使得传统文化不仅为创客运动提供重要内容,更成为创客运动向着高远目标迈进的精神、灵魂及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在创意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延续,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的发展,从爬行到直立,从语言、图画到文字,从步行、骑行、坐行到飞行,人际距离由可视可闻、电话电视到虚拟现实(VR)等现象,都充分说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在创客运动者看来,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当下进行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下即传统,传统即创造。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为传统文化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
③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观念,是“由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提下,然后才会逐渐开始考虑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亦即由实用转向审美。而创客运动首先考虑的是“创意优先”原则,所以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往往因为其形式的优美多姿、色彩的美丽舒适、肌理的美观细腻、质地的美妙精致而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产品的实用功能则退居其次,可以说是“先艺后用”。这一点在手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的手机,无论技术还是功能,基本都大同小异,然而其材质、 造型、色彩却千差万别,更新换代的时间日益缩短,原因在于其“先艺后用”的观念转变。从“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功能观念转变,表明了创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④其二,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产品路径转化。由于中国传统创意往往服务于皇室贵胄的需要,所以在其实现路径上一般采用的是单一的、线性的、点对点的单向方式;而创客运动物质创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整个社会人群日益增长的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其实施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    、块状的、    的双向多元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材料、能源的发现、新的技术的变革以及新的审美观的出现,必然促使产品实施手段与路径的变化。如陶瓷烧制,单就景德镇瓷器烧制的窑炉而言,已经由传统的柴窑,经历了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转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得环境更清洁,也使得烧制陶器的料、形、色、质、釉等都有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
⑤其三,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观念转换性传承。日益兴盛的创客运动,为重新认知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提供了对传统文化价值再发现的新契机。如“工匠精神”的再发现,“游于艺”“君子喻以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创客运动文化价值观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美学的精神对“意境”的追求在创意产业产品得到生活落实,臻于工、成于时的手工艺慢节奏与现代创意产业流水线的相融合,传统文化产品的独有性与创客运动的独创性相匹配等,都使得传统文化精神与观念得到了转换性传承。
⑥其四,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呈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首先就在于其个性化特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广袤的空间中能够不断延续与传承,正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特质。创意本质就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与鲜活分明的个体性,而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创客运动,本质上也在于其个性化的不断凸显。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与创客运动达成了默契。创客运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就会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个性化气质营构及呈现。
⑦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呈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能选择,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创客运动如何才能进一步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新风貌、传播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营构出其良性的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神空间,也许这正是当代创客运动之于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③段作者提出“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的观点,并用手机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3】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方框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小题4】下列对“创客运动”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创客运动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行为,以创客为主体介入参与社会政治的行为。
B.传统文化是创客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前进的精神、灵魂以及重要的动力。
C.创客运动以创意优先原则实现传统观念“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彻底转变。
D.创客运动传承了“工匠精神”“意境”“慢节奏”“独特性”等濒临消亡的传统观念。
【小题5】纵览全文,写一段200字之内的内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