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2015年在线旅游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规模为4273.2亿元,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大爆发的背景下,旅游行业迎来“新春天”,新业态的文化旅游业也随着蓬勃发展。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2015年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不同年龄段的选择文化体验游的用户占在线自由行用户总数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2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9.7%,21~30岁的用户占20.5%,31~40岁的用户占15.8%,41~50岁的中年人占4.7%,远远高于同类型用户参加海岛度假游、疯狂购物游的比例。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摘编自《中投顾问·文化旅游专题》)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定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C.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D.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小题3】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8 04: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小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
【小题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C.“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D.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含)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 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农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政府主要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B.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C.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板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也是盈利点。
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三提供了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四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要确保农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要让农民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骄傲,为自己的家园而自豪。
C.改革开放后,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变,但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脆弱,这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D.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是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E. 我们要警惕,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花架子”,不能被一些官员所利用,也不能停留在理论、报道的表面,要做出实效,持之以恒。
【小题3】(小题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爷

刘建超

茶爷祖上三代在老街经营茶货铺子,在豫西一带很有名声。

茶爷不在乎赚钱多少,茶爷也不喜欢生意,之所以坚持做茶铺,他说,这只是念想,能闻到祖辈留下来的气息。

茶爷卖茶,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种类繁多,茶爷自己一年四季,杯子里就是毛尖。

茶爷的杯子是个大号玻璃瓶,杯子里一半茶叶一半水,他走哪儿都抱着个杯子。茶爷早上泡一杯茶水,喝了添,添了喝,一天不换茶叶。晚上临睡前将茶叶捞出晾干,积攒够了就用泡过的茶叶包饺子蒸包子。

茶爷好客,常请人喝茶。

老街人都知道,茶爷请茶也是有讲究的。

茶爷请客有两种说法,茶爷举举手中的杯子说,有空去我家里喝茶啊。这话是客套。你去也行,不去也行。

茶爷要是说,走,去家里喝茶。那你注定是要跟着去的,茶爷的威望自不必说,茶爷在老街的辈分也很高。要你去喝茶,那是给足你面子了。

七月天,闷热。茶爷在老街上溜达,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是和盛斋古玩店的老板。

茶爷走进和盛斋,胡老板正扯着一个壮汉的胳膊不让走。

胡老板说,这主儿进店就转悠着看看这,摸摸那,转身要出店时,店里的伙计发现一枚古金币不见了,就拦住了壮汉不让走。

壮汉硬着脖子,摊开双手说,你们看看,我这个样子能拿你的东西吗?

茶爷看看壮汉,壮汉膀大腰圆,挺着肚子,光着上身,只穿条简易的短裤。

壮汉看着茶爷说,茶爷,要是不嫌弃我丢人,我立马脱光了让他们看看。

店里的伙计哭丧着脸说,确实是他来了以后那枚古金币就不见了。

茶爷喝了口茶,拧杯子盖的当口,看了看壮汉,说,算了算了。走,去家里喝茶。茶爷扭头出门。

胡老板张张嘴没说话,伙计还想拉住壮汉,壮汉一甩胳膊,跟着茶爷走出店门。

茶爷家在老街八角楼旁,一个典型的老街四合院,院子当中放着个根雕制成的茶台。

茶爷把壮汉领进门,两人坐在茶台前,夫人摆上一只大铜壶,一只白瓷蓝花的大海碗。

茶爷满满地倒上一碗茶,说,这是家里人自己调配的凉茶,有夏枯草、金银花、荷叶、桑叶、甘草、蜂蜜、冰糖。清心败火,纾肝理气。来,喝一碗。

壮汉本就心急,加之天热,刚才走得也急,已经是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端起碗咕咚咕咚就是个底朝天。

茶爷微微笑着,又倒满一碗。来,接着喝,慢慢说。

壮汉又是一碗喝尽。

两个人喝着茶说着话,一壶凉茶被壮汉喝完了。

壮汉揉着鼓鼓的肚子,说,茶爷,我用一下你家的厕所,憋得慌啊。

茶爷指指方位说,去吧。

壮汉站起身来,就听得扑簌一声,一枚金灿灿的古钱币从壮汉的裤腿里掉出,骨碌到茶爷脚前。

茶爷弯起腰拾起古钱币,说,天热手滑,瞧瞧,这钱币滑到你的腰间你都没有留意啊。快去还给胡老板吧,回来咱爷俩接着喝茶。

壮汉呆立着,涨红了脸。接过钱币羞愧地给茶爷鞠了个躬,走了。

夫人来收拾茶具,说,我都看出来了,他是把钱币藏在肚脐眼里了,不然裤子提那么高?茶水喝多了,肚子圆了,钱币就藏不住了。

华文、华武是双胞胎兄弟,在老街开了间摄影工作室。

去年兄弟俩的母亲去世,留下了一处房产。兄弟俩因为拆迁赔偿款的分配闹翻,甚至还动了手。茶爷叫华文、华武来喝茶。

茶爷给兄弟俩倒上第一壶茶,说,在清朝啊,有位贤人叫王好古,他在《汤液本草》中说喝茶能清头目;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我这一壶绿茶就有这个治疗头目不清的功效。来,喝喝茶。

华文、华武谁也不看谁,端起碗一饮而尽。

茶爷说,头脑清楚点儿没有?头脑清楚就能想起点啥事情。你俩七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

哥俩七岁的夏天,一起去潺河边玩耍。弟弟华武不小心滑落到河里,河水很急,华武扑腾着喊叫。哥哥华文见状,一跃跳下河,紧紧抓住弟弟的手不丢。幸好进货路过的茶爷把他俩拉了上来。

茶爷说,华文你小子也不会游泳,还往河里跳。

华文说,我是哥哥,我不让弟弟死。

兄弟俩面对面,又喝了一碗茶。

茶爷换上第二壶茶,说,来尝尝乌龙茶。还是清朝啊,有个叫黄宫绣的人在《本草求真》里也说喝茶能治头目不清。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让人神气爽啊。你哥俩再想想,十七岁,十七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

华文、华武十七岁那年一起参加高考。哥俩都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哥俩家境窘迫,靠母亲打零工度日,供不起两个人上大学。

弟弟华武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藏下,去打工赚钱,最后悄悄去卖血,给哥哥攒够上大学的钱。茶爷知晓情况后,赞助兄弟俩念完大学。

茶爷说,骨肉之情的这些事,咋就忘了呢?

兄弟俩又喝了一碗茶,对望着,握住手,抱在一起默默流泪到号啕大哭。

茶爷喝口茶,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

老街有了新的俗语:茶爷请客——你得有肚量。

(本篇文章选自2019年2月《小说选刊》)

作者简介:刘建超,中国作协会员。在《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八百多篇,出版小说集十一部,获得第八届《小说选刊》年度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喝茶”为线索,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结构更加严谨,思路更加清晰。
B.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C.文章在“化解华氏兄弟的矛盾”这一情节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变化。
D.小说巧用伏笔,注意前后照应,使行文更加自然。
【小题2】“茶爷”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茶爷请客——你得有肚量”这句话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碗

黄东显

①一只碗,藏青色的花纹很是漂亮,给人清新的感觉,只是圆圆的碗沿上有个小小的缺口,似乎昭示着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碗。这只碗现在就端端正正的摆在阿Q的面前,阿Q突然明白了一切。

②新婚的日子是快乐的,阿Q常陪媳妇一起回丈母娘家吃饭。每次看到岳父母在厨房忙乎半天,端出丰盛的饭菜,阿Q总有些莫名的感动。

③但阿Q是敏感的,几次饭吃下来,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这次他终于找到原因了,也在摆在他面前的,这只漂亮的有缺口的碗,是专门给他一个人用的。“妈妈的!”阿Q心中涌起一股愤怒,“这是瞧不起人么?”

④在这个镇上,表面上民风淳朴、邻里团结,实际上是勾心斗角,常常为一点小事明争暗斗、家里来了客人,表面上热情招呼,却又很小心眼地拿出一个单独的杯子或碗筷。

⑤阿Q自然也懂这个道理,他耿耿于怀的是丈母娘居然把自己当“外人’,对待,单独给自己用一个特殊标记的碗!

⑥阿Q已经过了冲动的年龄,知道采取行动比盲目生气有效得多、他边吃边想,突然计上心来。“老婆咱两换着吃么!”不等媳妇反应过来,阿Q就把自己的碗和媳妇的碗调换了一下。媳妇的脸微微红了,在她看来,在父母面前表现得这么亲昵,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她完全没有注意到,父母脸色已经大变。阿Q的嘴角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⑦小镇的人都是很聪明、很敏感的,大家都像高手过招一样点到为止;小镇的人经常谈论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似乎每个人的才能都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才能用在日常生活琐事中,自然随时随地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⑧阿Q的举动效果明显,再次去丈母娘家吃饭时,他赫然发现,桌子上摆着四只全新的、一模一样的碗!

⑨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阿Q发现,那四只新碗只使用了一次,后来又换回了以前的四只旧碗,当然也包括有缺口的那只。

⑩“姜果然是老的辣!”阿Q暗暗地想,这是岳父母意识到上次换新碗的举动是做贼心虚、不打自招的表现,他们一定为上次匆忙换新碗的举动而后悔了。现在换上旧碗,就是要说明其实什么问题都没,是阿Q多虑了。事实上阿Q还注意到,换回四只旧碗以后,岳父母只热情端出饭菜,但具体拿碗盛饭的事情,岳父母和媳妇都故意躲开,全权交付给了阿Q。关键就在这里!阿Q意识到,现在有缺口的碗就在自己手上,无论放在谁的面前,大家都是坦然的,好像原本就是这样随意的。

⑪阿Q的手微微抖了起来,“啪——”的一声,那只有缺口的碗掉在地上——碎了!“哎呀,真是不好意思……”阿Q说道。岳父母慌忙赶上去清扫一番,眼睛里却闪出一丝疑惑:这碗,真是不小心摔的?

⑫回家路上,媳妇也问到这个问题,阿Q微微一笑,并不作答,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满是悲哀,“妈妈的!老子原本是天才,现在却天天把精力耗在这样的俗事上面!这样的风气,这样的民众,真是没有法子!”阿Q毒毒地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阿Q突然明白了一切”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想要弄清楚具体内容和原因的兴趣。
B.作者将主要人物设定为“阿Q”,既让读者觉得亲切,又无形中丰富了义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C.第⑦段环境描写,表现小镇上的人们不仅具有家国情怀,在生活琐事上也具有真知灼见。
D.小说篇幅虽然不长,但夫妻换碗,岳父母换新碗,新碗再换旧碗,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题2】文中阿Q有些什么性格特征?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展现这些性格特征的?请简要作答。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岳父母“后来又换回了以前的四只旧碗,当然也包括有缺口的那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
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存如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所嗜,何顾世人之笑讪也。”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詹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l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手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l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一家书店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当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路大荒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问世。这部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l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蒲学”的基石,在“蒲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蒲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并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集》等著作,实现了他的“蒲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蒲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蒲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谨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选自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早期就教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蒲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大荒见葱茏”运用双关等手法,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路大荒爱书成痴,致力于《聊斋》相关书籍的收集,即使资产告罄,仍求书不止,自谓世间再无更痴者,不在乎世人之笑讪。
C.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在杭州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为保护蒲氏手稿,背着大量珍贵手稿躲进了深山。
D.路大荒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在多个领域均颇有成就,“蒲学”方面的研究虽不是其最高成就,但却是他一生最执着和热爱的。
E. 路大荒一生舍却家财,对蒲松龄手稿进行搜集,但他不以此谋利,并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捐献给了国家。
【小题3】路大荒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