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
B.“美丽中国”的“中国”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
C.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D.“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
B.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
C.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D.文章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并列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
D.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必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2 08: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医·奇方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域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混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家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 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嗷,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轡,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 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也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給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 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显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四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給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束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入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以传统的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 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运用一系列精炼的动词,既写出他医术的高超,又具有传奇色彩。
C.“麻五”突如其来的酥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对症下药,体现出医者仁心。
D.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 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位宋先生“奇”在何处。
【小题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下列关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没有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体现了词的市井文化品格。
【小题2】下列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互相影响的双重品格,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明词是沿着诗的文体脉络,通过演变而形成的。
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收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认为‘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②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等。

③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如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

④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⑤“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⑥“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2019年8月27日《光明日报》2版,作者赵建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所著,“三立”理论引自《春秋》。
B.叔孙豹把他的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概括,他认为世代为官受禄、世袭贵族不辍,并非不朽。
C.王阳明认为,“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D.“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后论述了“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C.文章例举王阳明事迹,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D.文章尾段表明,对于今天的企事业员工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来说,“三立”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出“三立”这一理论。
B.历代英雄豪杰如周公、管子、孔子等,都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力行“三立”,唱响人生成功的“三部曲”。
C.儒道释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以立德作为根本,可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
D.“三立”在当代简单地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杖

京夫

要不是两个小孙子舞着它格斗,我倒忘了它。我不禁心一动,我仿佛看见他倔乎乎地扭转身子,生气地头也不回,不屑一顾那些东西,一边走,一边喃喃地说着。他就是那种人!

一九七四年秋,我被不明不白地遣往一个山区小县,住进了一所干休所。一天早饭后,我正为柴发愁,忽听院内传来卖劈柴的吆喝声。我急忙出门,见一老者,担着柴担,站在一条线儿的秋雨中。破烂的黑夹衣,前后心全湿了,紧贴在身上。从破帽漏下来的雨水,顺脸上深深的皱纹往下流,在下巴那儿成为小瀑布,跌落到胸前。他正扬着皱巴巴的脸,用一双被雨水模糊了的深陷的眼睛,对我的门望着。

我走过去,想帮他把柴抹下来。

“你闪开,又是泥又是水!”他说,走向台阶,把担子一闪动,一头落了地,脚一蹬,抹下一捆来,又一转身,一仰身子,放下另一捆。他把扁担靠好,摘下那沉重的草帽,用瘦骨嶙峋的大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眯缝着眼睛,开始打量起我来。端详许久之后,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你坐下抽支烟吧!”我把一个小凳放在他脚边,递了支烟过去。

他没有接烟,从靠在墙上的扁担上,解下一个破布口袋,走到小凳前坐下,解那口袋系儿。“有煎水吗?”

我倒了一碗开水给他。他大张着没牙的嘴,像喝粥那样,把一大碗泡馍,连汤带水灌下肚,“下苦人,铁疙瘩进肚都能克动。”“灶上没柴了吧!你住这地方,路难问,拐了好多弯儿。”

我明白了,他是专为我送柴的。这位耳朵不好的瘦老头,怎么会知道我呢?

我留他吃饭,他摇手谢绝。我把一张五块钱的钞票给他,他迟疑了,我摇手让他不用找回,他考虑了下,接着了。他扛着扁担又没入秋雨中了。

谁知,过了半点钟,他气喘吁吁进了门。化却从贴身的胸前口袋里掏出三张一元的人民币,压平放在桌上,匆匆出门走了。我久久地注视着他的背影,忘记了自己也站在雨中。

那担柴快烧完时,他又担柴来了。他的柴担上吊着一根白木拐杖,挺别致。他解下它来,说:“我来迟了,叫你栽了跤,要紧不要紧?”

我奇怪,五天前,我在渠沿,跌了一跤,三十里路外的他,怎么会知道呢?

他大约看出我的疑虑,说:“你做啥我都知道,谁都知道哩!你栽了跤,压着了几棵菜苗,你坐在地上扶苗儿,我知道,谁背你回家,我也知道。这年月,很多领导都说套话、空话,你不说,你总是说百姓吃不饱,做活太重了,你当我不知道,知道哩!”他把那拐杖郑重地递给我,“以后你出门把这拄上,羊奶木的,甭看不搭眼,它挺实着哩,夜晚我才削好煨干,你看高低行不行?”

杖是用一根连根的羊奶木做的,柄上烙着许多小梅花,柄端有一点红,仔细一看,是一颗小小的红五星,虽然刻得不甚对称,但精心刻雕的功夫是看得很分明的。手捧手杖,我仿佛看见同龄老人,神态肃然地就着如豆的油灯,眯缝着双眼用一把小刀,一刀一刀刻着,用没牙的嘴唇,鼓起来,吹去那刻下来的木屑……

他每隔十天来一次,不管阴晴寒暑。大约过了几个月,我接到通知,要我限期回到北京。我想送他一点钱,一些衣物,要他将养身体,又怕惹他生气。临行前,特意拜托我的邻居——一个新近由当地重新起用的干部,将东西转送给他。

到北京已经两个月了,渐渐把他淡忘了。偶尔见到这手杖,我想到他,想到他送我的东西。我把那手杖从孙儿手里夺过来,像抚摸被人委屈了的孩子一样抚摸它。正当我遣散顽童,手捧手杖,独立夕阳下的庭院出神时,小孙儿怀抱着一件包裹,小乌似的飞到我跟前。

“爷爷,老家寄来的!”

我赶紧把包裹接过来,打开了。这是我留给他的东西,由拜托人附上一封信。

信里告诉我,我的同龄人,拒不收受我的钱物,而且还生了气。他只得将原物原款寄回。他委婉地传达了同龄人的话:全国像我这样的老汉有千千万万,全国的庄稼人更多,他能给每个人这些东西,这些钱吗?他现在在北京任上,担负那样的重任,只要把庄稼人搁存心上,这比金子银子都贵重!

不知什么时候,我把这柄手杖紧紧地贴在我的胸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由手杖引出一个人物,可以引发读者猜想“他”是怎样的人,阅读者会有探究欲望。
B.小说运用了大量篇幅写人物对话,非常注重语言的个性化,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同时也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手杖顶端的小红五星,并描写“我”想象老汉精心雕刻红五星的情景,意蕴丰富。
D.小说写“我”从孙儿手里夺过手杖,“像抚摸被人委屈了的孩子一样抚摸它”,表现了“我”对手杖被小孩玩弄的恼恨。
【小题2】小说中的卖柴老汉主要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手杖”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从主旨、情节两个方面陈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