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外比较品三国

顾钧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描写: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这就是著名的“长坂桥张飞退曹兵”,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大手笔。但如果我们放眼西方文学,则不难在荷马史诗中找到一个非常接近的例子:

一连三次,卓越的阿基琉斯隔着壕沟啸喊,一连三次,特洛伊人和著名的盟军部众吓得惊散;其间,他们中十二个最好的勇士即刻毙命,扑身自己的战车和矛尖。阿开亚人从飞舞的枪械下拖出帕特罗克洛斯,将其放躺在尸架上,亲密的伙伴们围站他的身边,哭得悲哀,捷足的阿基琉斯和他们同在,热泪滚滚,看着他所信赖的伴友尸躺架面,挺着被锋利的铜枪豁裂的躯干。(《伊利亚特》第十八卷)

阿基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主角,得知自己的亲密战友帕特罗克洛斯捐躯的消息,他怒不可遏,发誓要把尸体从敌人的包围中夺回。他的三声“啸喊”完全可以媲美张飞的三次“厉声大喝”。如果从被喊声吓死的人数来看,他的一打十二个无名勇士显然超过了一个夏侯杰。但张飞的表现更具有戏剧性,他的三声大喝每次都有变化,特别是最后一声,仔细品味“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感觉张飞有点心虚。阿基琉斯是女神的儿子,刀枪不入(当然除了脚后跟),所以无所畏惧。张飞毕竟是凡人肉身,虽然英雄气概绝不输于阿基琉斯。

荷马史诗是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作品,比《三国演义》早两千多年,但罗贯中肯定没有读过《伊利亚特》,也肯定不知道阿基琉斯的英名。古今中外,作家的“文心”是完全可以相似乃至相同的。

一般认为,只有西方才有史诗,中国没有,其实中国的历史小说完全可以被看作一种史诗。它们和荷马史诗一样,既有“史”的依据,更不缺少“诗”的要素——天马行空的创造和想象。

关于张飞在长坂桥的表现,陈寿《三国志》的记录很简单:“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这里完全没有三声巨雷般的大喊。同样,曹操的回顾左右和夏侯杰的肝胆碎裂也都是小说家的神来之笔。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9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张飞和阿基琉斯的描写同样精彩,但“长坂桥张飞退曹兵”的描写才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大手笔。
B.文本中阿基琉斯的三声“啸喊”完全可以媲美张飞的三次“厉声大喝”,但不如张飞的描写更具有戏剧化色彩。
C.“文心”的意思有:①为文之用心,②指文章或文思,③指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文中“作家的‘文心’”的意思是①。
D.《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有史实依据,有作者创造;《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英雄史诗,是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罗贯中没有读过《伊利亚特》,也不知道阿基琉斯的英名,却有相似乃至相同的“文心”,由此可见中外文学不必交流。
B.中国的历史小说是史诗的一种。它们和荷马史诗一样,既有“史”的依据,更不缺少创造和想象等“诗”的要素。
C.《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的一部。与张飞的凡人肉身不同,阿基琉斯是女神的儿子,由此可见古希腊人是神创历史观。
D.《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坂桥的表现,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历史实际的记录。
【小题3】作者通过“中外比较”肯定了《三国演义》中张飞的“三声大喝”。请结合文本简析这“三声大喝”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6:3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鼠标、笔杆与国学

江曾培

①“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就是说在习惯电脑打字以后,却很少再用笔写字。这不仅仅使不少学生写不好字,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歪歪扭扭,( )缺腿少胳膊似的,“残不忍睹”;而且造成一种“忘字”现象,离开电脑就想不起要写的字该怎么写,患上“电脑失写症”。高考中,一位女生从考场出来后说:“当时真想有个手机掏出来看看。”她不是要作弊,而是有些字不会写,只要在手机上按按键就能出来,靠动笔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②写字与识字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是读书学习的两项基本功。儿童习字,在描红以后,继之临帖。描红与临帖,都属于一种摹写,只是层次不同而已。这两项过关后,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容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法,是为“书法”。

③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历来甚多。过去的科举考试,字写得好不好,曾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结果,新进士殿试,“一字之破体,一点之污损,皆足以失翰林”。字的好坏美丑,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

④科举如此以字衡人,惟书法优劣作取舍,走的是一种极端,并不可取。不过,如今不少学生“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以致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古人没有电脑,自然要强调写字,现在是网络时代,鼠标一点,就能打出整齐漂亮的汉字,有什么必要再强调用笔写字呢?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对习字写字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⑤我国汉字拥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蕴,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有的疏可走马,有的密不透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粗细、疏密、顾盼、俯仰、呼应等美学原理,是难于把字写好的。有句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实际上,就写字来说,也是如此。学字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增进文化修养的过程。是故在传统教育中,总是把书法作为读书人的一项必修课。

⑥上海有过一个有关写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调查,对三个学校学生成绩的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前10名学生,写字在“优”组的概率为76.2%;审美能力较差的后10名学生,写字在“差”组的概率是70.3%。这表明写字与美育紧密联系着。写字与智育也有关联。写字“优”的学生,语、数、英三科得“优”的概率为76.2%,写字“差”的学生,三科得“差”的概率为80%。调查还显示,写字得“优”的学生,品德得“优”的概率为88.7%,说明写字与德育也有割不断的联系。古话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字如其人”,我们应当重视通过写字育人。

⑦对大多数人来说,学写字并不是要做书法家,因而不必像古代书家那样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大功夫,但是,要把字写得规范、整洁、美观,完全不花力气也是不行的。梁实秋有篇叫做《书法》的散文,内中提到他“幼时上学,提墨盒,捧砚台,描红模子,写九宫格,临碑帖,写白折子,颇吃了一阵苦头。”现在,有了电脑,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地打出统一整齐的字,从而使一些人贪图方便,不肯再在写字上吃“苦”了。实际上,运用电脑打字,虽然有着现代化工具带来的省力、便捷、快速的特点,人们应当充分利用,但是,决不可用其完全代替手写。因为,手写融会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彩,富有人性化、个性化,是社会文化交流所不可缺少的。

⑧时下,在读书领域,盛行着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它读来不吃力,吻合一些人的消遣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让其存在;但是,读书毕竟是以求知为目的的精神活动,要有“深阅读”,就不能不“俯而思”,不能不动脑筋。同理,我们可以“握着鼠标”打字,但也不宜“忘了笔杆”写字。教育部负责人称,小学生交的作业,是不是可以要求他们花点精力用手去写,不一定用电脑打字,此议确是促进手写的一种措施。

⑨我国的汉文字,从原始象形文字开始,经过篆隶楷草等书体的演变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文明史、文化史。它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汉字,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有的“国学”。如今,国学甚热。然而,内中不乏娱乐八卦式的炒作,远离国学的真谛,是一种“国学虚热”。提倡认真写字,切实弘扬我国的书写文化,提高汉字的应用水平,倒是国学热应有的题中之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第①段主要内容。
【小题2】根据文意,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要么
B.乃至
C.而是
D.因此
【小题3】第③段,“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中的“砝码”在句中的意思是  
【小题4】请以第⑥段画线的数据及段末画线的结论为例,简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了笔杆”,主要是指习惯电脑打字后,一些人不会写字,写不好字的现象。
B.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了,学会写字,写好字,是人们之间表达和交流的实际需要。
C.一首规范、整洁、美观具有个性化的字,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感情色彩。
D.我国汉字的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拥有文化意蕴,体现美学原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杨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杨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D.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E. 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小题2】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创造慷慨的“富一代”
杨照
新近走红的卢星宇认为公众对“富二代“有所误解,她呼吁更多“富二代”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可
为什么在基督新教社会里,没有“富二代”的现象,更少有“富二代”炫富的问题?
从现实角度看,今天的欧盟分成两种国家——陷入财政危机的国家和维持财政健全的国家。换成由历史传统的角度看,欧盟国家可以另外分成两种——天主教国家和基督新教国家。将这两种角度放在一起比对,就呈现了巧妙的迭合:发生财政困难的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都是天主教国家:相对收支纪律良好的如德国、荷兰,则都是基督新教国家;而传统上中央属天主教,南方却有大量新教徒的法国,财政状况也就刚好居于两者中间。。
这样的迭合,不是偶然。新教改革就是针对天主教会只讲究仪式,鼓吹人只要上教堂顺从教会,多对教会捐献就可以获得救赎而来的。新教主张人可以自己阅读《圣经》,自己获得虔信,靠自己的真实、深刻信仰,而非教会的保证来获得上帝的认同。因而新教传统中,格外强调发自内心的纪律,内在的信仰比外在的限制规范重要得多。
新教中最极端的加尔文教派,宣扬“预选”的信念。人是否能获得恩宠救赎,早就预定好了,人不可能予以影响,不能以任何仪式或“赎罪券”和上帝进行交易。他们相信:获得“预选”的人,会在世间生活上显现他们和一般“罪人”不同的地方,上帝的祝福会让他们在世间成功,却又远离各种欲望的诱惑,不会因为成功而带来堕落。成功且节制,是“选民”最明确的表征。
一个世纪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整理了这样的信念产生的效果。为了证明自己是“选民”,获得心中安慰,加尔文教派信徒有强烈动机努力工作获取财富,但成功取得财富之后,他们却绝对不会挥霍享受,而是继续过着勤俭的生活,若是露出奢侈浮夸的行为,岂不就表示他们不是“选民”了吗?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种信仰带来的焦虑及其连带的行为,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美国等地的兴起。拼命赚钱却不敢花钱享乐,只能将赚来的钱不断投入事业中去赚更多的钱,才得以累积愈来愈庞大的资本啊!
今天当然很少有纯粹的加尔文教徒了,但是信仰创造的传统却可以持续发挥影响。所以新教国家对于高度消费、赤字欠债,保留了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态度。除此之外,新教国家的富人们,看待财富的眼光,到现在也都还是受到这种传统左右。
财富只是自己在世间价值的证明,不是拿来让自己或家人尽情享受的。将财富留给儿女,让他们不劳而获,进而诱惑他们接近欲望罪恶,怎么会是对的选择呢?
富人在世时,不断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本身,而非财富带来的欲望满足,才是重点。等到富人年老即将离世时,他们也就很容易下定决心,将钱财捐出来,让社会共享,给自己更好的名声,在上帝面前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这样的社会,没有“富二代”的现象,更少有“富二代”炫耀财富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炫富带来的不公平情绪,另一方面创造了许多文化与慈善的公益事业。不靠政府,靠想上天堂,在意上帝审判的富人自身,就能发挥财富分配的公平机制,更能让许多没有市场商业机会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没有基督新教的背景,但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传统带来的好处,自主模仿学习。炫富的“富二代”对谁都没好处,慷慨的“富一代”却能给社会带来来许多美与善的空间哪种行为值得鼓励,应该很清楚吧!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帝的祝福会让他们在世间成功,却又远离各种欲望的诱感,不会因为成功而带来堕落,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都拥护上帝。
B.有强烈动机努力工作,获取财富,成功取得财富后,不会挥霍享受,继续过着勤俭的生活,这是一个现代人理应的追求。
C.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富人对于高度消费,赤字欠债,,保留高度的戒慎,乃至反感的态度。
D.“选民”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离世时很容易下定决心,将钱财捐出来,让社会共享,给自己更好的名声,在上帝面前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现实与历史的角度观照迭合现象,接着对基督新教与天主教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基督新教“预选”的念,并以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的理论为佐证,从而回答了引题中提出的在基督新教社会里,为何没有“富二代”的问题。
B.文章中间部分引用韦伯研究整理的结论,既解答了前面欧盟债务与宗教信仰巧妙迭合的原因,也为文章后面新教国家没有“富二代”提供宗教伦理依据,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提出“创造慷慨的‘富一代”"的观点。这种水到渠成、卒章显志的写法,使自己的观点立于坚实的事理论证之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学习借鉴基督新教国家的传统经验,引进基督新教的宗教信仰从而杜绝炫富的“富二代”、创造慷慨的“富一代”的基本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债务危机严重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维持财政健全的德国、荷兰是基督新教国家,所以作者认为改变人的宗教信仰就能改变国家的财政状况。
B.不同信仰的不同国家所出现的财政状况的历史与现实的巧妙地迭合,说明基督新教国家格外强调发自内心的信仰比外在的限制规范重要得多。
C.新教中最极端的加尔文教派,并不否认人能获得恩宠救赎,而是认为人不能以任何形式或“赎罪券”和上帝进行交易。
D.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有力论证了“预选”的信仰带来的焦虑及连带行为,促成了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美国等地兴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球诞生新说
蒋葳
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离,并逐渐演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400亿颗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两位科学家是根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裂变理论早在19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离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击原因以外,19世纪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离出去的。
目前,关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学界中最流行的就是这种大碰撞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体大小的外星体撞击,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然而,不久前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化学分析,他们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的氧、硅和钾等同位素元素,这表明两个星体有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的物质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因为太阳系进化的模型显示,地球的化学组成和撞击天体的化学组成不可能是同样的。
如果地月同源的话,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将地球物质喷射到太空中从而形成新的星体。此前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传统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由部分结晶的铁和镍铁合金组成的,内核外面是由液态的铁、镍和一种或多种较轻的元素组成的流体核。从1940年以来,这一理论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最近,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亨顿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观点。亨顿认为,在我们脚下6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由铀和钚构成的直径达8千米的巨大的核反应堆内核,正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从而产生了地球磁场,并为火山和大陆板块运动提供能量。这正好可以解释传统地球构造理论难于解释的神秘现象:地球磁场平均每20万年发生一次磁场极性倒转,且磁场强度周期性变弱或变强。
这个天然的反应堆形成之初体积应该较小,但是随着放射性元素等能产生爆炸的物质逐渐增加,在核心区域附近形成了巨大的液态物质聚集区,岩石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生反应,当其与足够的燃料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生巨大的爆炸。这一理论恰好也能解释地球所释放出的能量要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的现象。
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造成月球从地球分离出去并进入轨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边界的一种超临界反应堆所产生。这种反应堆产生足够的热量使得地球上的硅酸盐等物质蒸发并被喷射出去。他们认为,要想证明这一理论,需要依靠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带回月球更深内部的物质样本。
【小题1】关于月球起源,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流学界认为,地球外一个巨型天体与地球相撞,使地球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慢慢形成了月球。
B.近期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地幔边界的超级核爆炸将地球的部分物质喷射出去后形成的。
C.除了地球外天体碰撞说和核爆炸说以外,关于月球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但都受到人们的质疑。
D.所有关于月球起源的说法都是人们的主观假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观测数据等客观证据。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物质仅仅源自地球。
B.地球磁场会发生极性倒转,强度有周期性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地球内核存在巨大的核反应堆。
C.只有发生巨大的核爆炸,才可能将月球这么大的一块固体物质抛射到太空从而形成新的星体。
D.传统地球内部构造理论已被推翻,地核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核反应堆,达到临界点就会爆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月球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撞击而从地球分离出去的话,那么它除了地球物质外,还可能有撞击天体的某些物质。
B.最新的核爆炸诞生月球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世纪初就有过这种类似的描述,只是当时人们没有科学的依据。
C.美国科学家亨顿的铀钚地核观点突破了地球内部构造中传统的铁镍地核理论,这为月球诞生新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之所以地球释放的能量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可能是因为地球的核反应堆内核在不断释放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