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成熟于十七世纪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明清的皇家园林。前者清隽婉约,后者精巧富丽,虽气象大不一样,却都是想让园子的主人置身于道家“清静无为”自然境界中,因而格局上大都错落有致,没有规整对称的布局。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代表则是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造园和17世纪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勒·诺特尔式造园。尽管这两种相继产生的园林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布局相似,都采取了非常严谨的、对称的规则形状。事实上,西方人也有模仿自然、崇尚画意的园林,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而且这种园林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接触到了东方的自然观。但是,同样是要模仿“自然”和“画意”,西方人却有自己的理解。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虽然夸张了一点,却是真知灼见。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崇祯四年吴江人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说:“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书中,计成也多次提到造园要遵循绘画的意境。在他看来,五代的荆、关和元代的黄、倪等山水大家所创造的画意都是造园应该模仿的典范。把造园的艺术作为一个门类抬得最高的是李渔,他认为“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在他看来,“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在这里,李渔强调了造园是一种独特的技艺,画家不一定能用手摆出他自己的画意。但他断然没有怀疑过画家的眼睛,也没有再就造园艺术的特殊性讨论下去。不过,当这个问题传到欧洲人那里,意见就不是那么统一了。
有关中国园林的知识在十八世纪中叶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欧洲。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爵士在《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一书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的园林。他反对古典的规则式造园,也反对当时英国颇为风行的布朗式的自然风致园。布朗的造园善于使用成片的树林和湖泊、水流,极度地追求纯净优雅的自然风韵。但钱伯斯却认为,规则式的造园太雕琢,过于不自然,其创作态度是荒唐的;而布朗的自然风致园则是在不加选择和品鉴地抄袭自然,既枯燥又粗俗。他认为,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如果以酷肖自然作为评判完美的一种尺度,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不如真人蜡像。最好是明智的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比较完美的一种花园。而中国的花园在钱伯斯看来正是值得西方人去模仿的典范。
钱伯斯的观点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造园家们也形成了两派:其一是布朗派;其二是如画派。“布朗派”的人强调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比如:风景画中的前景对画家来说必不可少,在大自然中却总是不尽人意,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野更为开阔。“如画派”的理论主张自然的艺术理想化,事实上就是把大画家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意作为园林的范本来主张。他们赞赏画家们的风景画构思,认为园艺家要努力将其画中的意象再现于庭园之中,尤其是为了形成对比,哪怕是粗野和丑陋无比之物,都不妨吸收到庭院风景中来。显然,“如画派”的自然是经过绘画处理过的自然。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成为“布朗派”和“如画派”争论的焦点。
(节选自周博《追求“自然”与“画意”的中西园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园林艺术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布朗派”,一个是“如画派”。对这两个流派,钱伯斯都持反对的态度。
B.钱伯斯认为,以完美来评判,米开朗基罗的人像雕塑还不如真人蜡像。因此他主张,园林的景色不应该与一般的自然景色毫无区别。
C.在文中,计成的引文强调造园要遵循绘画的画意;李渔的引文也认可造园要符合山水画的画意,同时强调造园是一种特殊的技艺。
D.“布朗派”认为,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不应将自然风景搬进园林中;而“如画派”则认为,园林应努力再现风景画的画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不同审美追求的比较,论证了能否表现自然与画意是评判园林建造是否完美的标志这一观点。
B.文章以计成和李渔的相关言论,说明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造园艺术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同时也印证了黑格尔的有关说法。
C.文章列举“布朗派”与“如画派”的造园艺术理论,以说明英国造园家们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的不同看法。
D.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主流在审美追求上的不同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格局的错落有致,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则追求布局严谨与对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
B.钱伯斯反对西方规则式和布朗式的园林,并认为中国的花园是值得西方人模仿的典范,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要高于西方。
C.文中引用计成《园冶·自序》来证实“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可见《园冶》是一部被认可的著作。
D.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虽然也模仿自然、崇尚画意,却有自己理解,这说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往往不是全盘照搬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2:1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始胡杨林
周涛
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只涉足于它的边缘,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有的那种远避、拒绝的特性。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那些汽车风尘仆仆,披满了大戈壁的干燥的沙尘。车上的人已经看见了这一片胡杨林,而且感到很近。
沿着汽车行来的方向,整片胡杨林的形势和布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片坐落于北塔山一侧戈壁深处的原始自然林,呈现出大面积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它的生态形势正与北塔山每年春夏雪水漫流而成的沟道相呼应,原因和结果就这样清晰地写在北塔山下,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奇迹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在戈壁上,孤立的胡杨往往会成为一种景观,似乎隐藏着某种含意、寓意或天意。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突兀地出现这样一个存在,而且往往特别高大,周围连一棵矮树都不长,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伟大和孤独。
但是要是不只是一棵树,而是片林子;不只是一片一般的林子,而是漫进戈壁深处、接连远处地平线的大片原始胡杨林生长区域的话,它给人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敬畏了。
那是宇宙洪荒的感觉,或许还应该是太空人初次踏上月球的感觉。
非常陌生,十分寂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你不应该进入的领域,你觉得你在冒犯什么,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奇怪事情发生。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然后,你会很快发现“感到很近”是一种错觉。汽车在接近这片胡杨林的时候,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它看起来的确很近,近在眼前,但是走过去很费力。汽车从几十公分厚的浮土之上开过去,浮土虚尘里掺杂了枯枝败叶。灌木根系在下面纵横交错,汽车轮下不断发出压断枯树的脆响,秋黄的茅草凄然摇曳,芦苇丛丛或片片出现,红柳茂盛,有时拥簇成阵,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和旺盛。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
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它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相当广泛的猜测可能性,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只不过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胡杨。是流水无形也无心造就的生命,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纵有千姿百态,却无人观赏。时光的足迹留在它们身上,是树皮上的皱褶翘起来,有人的一掌厚;是树皮还是尘土已分辨不清,酥松如泥土了。不少高大的胡杨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枝叶依然绿意蓬勃。
它死了,它活着。
在它一身之上也许叠合了祖孙数十代,它这样延续,它这样存在,它这样与漫长的时间对抗,以求不朽。
在处处衰朽的外貌下顽强地活着,在种种艰苦的压迫下扭曲地活着,在时时寂寞的荒凉下勇敢地活着,最终,获得不朽,获得奇迹般的伟大群体。
这,就是原始胡杨林。按《水浒传》里的话说,就是“前面兀地现出一片猛恶林子”。
(选自《十月》1999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人们艰难进入胡杨林的生存之地侧面烘托原始胡杨生存环境之恶劣远僻,突出原始胡杨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
B.“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突出它们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因无人欣赏胡杨林而使其生存意义微小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C.原始胡杨林的外形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作为群体的胡杨林是群体力量的象征。
D.文章引用《水浒传》里的话作结,既突出了原始胡杨林生命力的旺盛,又能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文中画曲线的自然段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胡杨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请探究文中的“原始胡杨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納。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 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黄册和鱼鳞图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 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摘编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朝统治者为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D.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通过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变革中非常重视土地的问题。
B.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经济制度与社会变革关系紧密相关。
C.中国古代的土地与政治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君
权。
D.文章结尾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就会采取一定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没有能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而走向稳定和强大,后因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D.元明清除了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外,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索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 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写犟黄老问索画者“索画何用”,刻画了主人公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为突出小说的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B.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小说描述的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的形象。
D.“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村妇的这句话让犟黄老“心中一沉”,这为下文写画作被卖掉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以“索画”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过去的几年里,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创业成为红海。2015年,马云就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展示了smile to pay的扫脸支付技术,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
如今,阿里巴巴的在线支付服务开通了新的功能, 4.5亿用户可通过自拍登录在线钱包。建设银行允许用户在一些自动贩卖机上通过面部扫描支付。专车应用滴滴出行也正利用面部识别技术验证司机身份,百度已经开发出需要面部识别才能进入的门。据媒体报道,甚至连iphone8也将指纹识别改为扫脸识别了。
我们人类都有很多脸盲,那计算机就不怕认错人吗?王彬鑫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跟其他人工智能一样,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的。以FaceOS的产品为例,已经可以实现99.8%精确人脸与证件自动比对。那么如果遇到整容的怎么办?王彬鑫摊摊手,“那就要靠国家立法了,比如整容后必须3个月更换身份证。”
(摘自2017年8月1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专家表示,相较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方式,人脸识别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性”,可以大大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避免指纹机器接触产生的卫生隐患。此外,“非配合、非侵入”式特征,意味着可以在不需要使用者配合的情况下采集到数据,有利于安防领域的应用。
不过,人脸识别技术还面临一些安全漏洞。目前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比如用别人的照片等方式,都可能成功“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对此,很多公司都加大了在“活体检测”上的技术投入,而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很多公司都会要求进行双重验证。
此外,人脸被采集也使得隐私泄露风险剧增。谢忆楠表示,解决的方法是在采集到照片时进行“脱敏”处理,只提取照片特征,不保存照片本身。这不仅需要采集者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摘自2017年9月12日新华社《新华视点》)
材料三:
实际上,目前最安全的“刷脸”方式是使用“双认证”,如指纹+脸部、虹膜+脸部。所谓虹膜技术是识别人的瞳孔和眼白中间那部分的技术。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要改变虹膜外观,需要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而且需冒着视力损伤的危险。这样的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易更改的特点,是虹膜可用作身份鉴别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虹膜识别可有效解决双胞胎或整容的问题。
(百家号《东林科技》)
材料四:

2015-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细分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美元)
【小题1】下列关于人脸识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脸识别技术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的,有的产品已经可以实现99.8%精确人脸与证件自动比对。
B.人脸识别技术的“非接触性”,可以大大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避免生活中机器接触产生的卫生隐患。
C.人脸识别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例如扫脸支付,“刷脸”验证人员身份,或者“刷脸”开门等。
D.人脸识别技术的“非配合、非侵入”式特征,对安防领域有利,可以在嫌疑人不知道的情况下采集到数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所以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创业成为红海。
B.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具有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易更改的特点。
C.虹膜是人的瞳孔和眼白中间那部分,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可以改变虹膜外观,但这种手术有损伤视力的危险。
D.根据材料四可知,到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50亿美元,其中人脸识别增长速度最快。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即不难感受到,一直处于正宗主流地位的诗歌散文,到了元代即一下子失掉了无可争议的优势,其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由唐诗、宋词过渡到元曲,人们习惯上接受它们各为“一代之文学”,但事实上前二者与后者之间已经出现了本质的差异。这不仅因为唐诗、宋词特点在“雅”而元曲特点在“俗”,更在于前二者更合乎儒家诗教传统,而且均为抒情短篇,性质和类型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元代之后,小说戏曲由过去一直被鄙视、一直处于非正统地位的文体一跃而居于诗文之上,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 元杂剧、明清章回小说、清代戏曲,叙事文体之勃兴不可遏止,戏曲、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后半部分的主潮,这也是人们公认的文学史事实。

元代以前,文人们能走的道路只有皓首穷经和献身政治,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可以视作这种生活道路的副产品。文学的主体是作家,作家的生存之道是揭开文学秘密的秘密。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文学创作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尚书》最早提出“诗言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魏文帝曹丕更将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这就把文学创作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高雅政治活动联系起来了。

那时的文人大多从事诗文创作,而一流作家更是那些信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训,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文人。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以至于隋唐以后竟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这些都反过来加强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其次,我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在元代以前一直是抒情文学独占鳌头。从性质上看,自《诗经》、《楚辞》、汉赋、五言诗直至唐诗、宋词,这些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无不以短篇抒情形态出现,言志抒情的文艺理论始终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作家的头脑,以此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中我国古代文学之独特风貌。这就是人们公认的,西方古典文学以再现社会生活作为创作之准则,而我国古代作家则以表现个人情感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中间也有特殊情况,如先秦历史散文也以叙事为主要手段,但严格地讲,它是历史著作而非文学创作。汉以后作品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以及一些笔记、传奇和话本小说虽具叙事文学之内容和形式,但多系短制,且终未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元朝以前的代表作家,从屈原到陆游,基本上都是这种抒情文学的创造者,可以说,抒情文学吸引了这一漫长时代的整个文人作家群体,这一点直至宋朝灭亡皆未有实质性改变。

当然,雅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另一面是俗,即所谓“下里巴人”。在中国古代,以叙事为特征的小说一向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家言”,戏剧活动甚至不被认为是文学,其演出只是作为“狎弄”的对象——俗得不能再俗了。只是由于其符合人类喜爱轻松快乐的天性,在市井细民及所谓“不求上进、耽于逸乐”的贵族士大夫中仍有一定市场,才能在主流文学之外维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支流而不致中断。总体看,俗文学特别是戏曲在元朝以前一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如果说小说在我国古代虽然不被重视,但总是“诸子十家”中的一家。那么,戏曲则连这点可怜的地位也没有,表演艺术始终被排斥在文学的殿堂之外。艺人更遭鄙视,男演员称为俳优,充其量作为帝王贵族豢养的消愁解闷的工具,即弄臣而已。女演员更与娼妓无二,可谓卑贱至极。由于此,正统文人(包括才女)避之惟恐不及,遑论涉足!长此以往,古人的思维也娴于抒情而疏于叙事,宏观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均有所不足,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思维方式之偏向。这样,包括小说戏剧在内的叙事文学之不发达也可以理解了。

【小题1】在本文看来,唐诗、宋词与元曲的区别,除了前二者是雅文学而后者为俗文学之外,更在于它们在_________和______ 两个方面均不同。
【小题2】文章认为,元代之前,诗歌散文始终处于正统与主导地位,深层原因在于
A.元代之前,文人们除了读经做官的正途,难有其他生存之道。
B.元代之前,文人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
C.元代之前,帝王们大多热衷于参与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甚至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手段,这些都强化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D.元代之前,文人认为诗歌散文是与“修齐治平”联系在一起的高雅活动,而叙事文学难登大雅之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以元代为分界线,前段是散文诗歌占据主导,而后段则以小说戏曲为主流。
B.西方小说戏剧等以再现生活为准则的叙事文学起源早而且成就高,我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且成就低下。
C.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元代之前的作家们普遍忽视甚至蔑视叙事文学的创作,致使元代之前的叙事文学在文学史上成为空白。
D.相比散文诗歌创作,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具备更好的宏观想象能力与综合能力。
E.在本文看来,俗文学虽然被统治者百般压制,但因其投合了底层劳苦大众追求快乐的本性,依然能够像草根一样顽强的生存下来。
F.元代之前,戏曲虽然也算是文学,但其地位甚至不如小说,在统治者看来,戏曲家如同俳优与娼妓。
【小题4】结合本册教材中的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这一点与世界各国的小说略有不同。
B.小说在古典文学中属于俗文学的范畴,它的发展与民间艺术如“说话”等密切相关,这也是章回体小说产生的基本原因。
C.鲁迅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略》给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D.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很深,这也是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
【小题5】细读文本,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原文中的意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事父,远之事君。
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